何家村遺寶中銀壺上的舞馬背後有什麽令人唏噓的故事?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有壹個展覽叫“何家村遺寶”,是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出土至今已經快50年了。何家村文物出土後,震驚世界,這些文物諸如赤金走龍、獸首瑪瑙杯、鴛鴦蓮瓣紋金碗、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等,做工精致,技術高超,更重要的是重現了大唐盛世。
在這批文物中,有壹件鎏金舞馬銜杯銀壺,不但貴重,而且甚為有趣。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整體呈皮囊型,通高18.5厘米,圈足鼓腹,上有壺口和提梁,壺身兩面有鎏金浮雕的壹匹馬,壺身與圈足相接處飾有鎏金“同心結”壹周。此馬後腿蹲下,前腿直立,脖子伸長,鬃毛上還有飛帶飄飄,嘴裏銜杯,仿佛在跳著舞蹈,又好像在獻禮。
這種仿皮囊形制的壺,叫“馬鐙式壺”,來源於契丹。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現,但在唐代京城長安出土還是首次見到,顯然是漢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證明。
壺身上的馬叫舞馬,所謂舞馬也就是會跳舞的馬,最早見於南北朝時的文獻,唐代關於舞馬的描述則更為詳細。唐玄宗時期,每逢八月五日皇帝生日,李隆基就會在興慶宮舉行活動慶典,屆時就有許多舞馬來助興。
想象壹下,400匹會跳舞的馬,按著壹定的節拍,動作整齊,步伐壹致,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銜杯為皇帝祝壽,那種場景,就是在今天必然也會造成轟動。到高潮時候,這些舞馬甚至還會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下面的是披金掛玉的牽馬壯士們;而穿著淡黃衫、系著文玉帶的姿色秀美的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舞馬伴奏;曲終時舞馬則口銜酒杯給玄宗敬酒。
據《唐書·音樂誌》和《明皇雜錄》等書就有記載。
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分左右,分為部目,……因命衣以文鑲,絡以金銀,飾以鬃須,間雜珠玉。其曲之傾杯者數十回。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旋轉如飛。
這個活動策劃者是連續服侍四朝皇帝、同時也是助力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的宰相張說,當親眼看到這種盛況時,張說還寫了詩詞來紀念。
聖王聖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蹈千蹄。
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最後壹句,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了這些舞馬的姿態,在宴會結束時,它們低頭垂尾,銜著杯子給皇帝獻酒祝壽,就像喝醉酒了壹樣,憨態可掬,煞是可愛。
很可惜,舞馬沒能延續下來。
安祿山造反,李隆基西逃,舞馬因此流亡在民間。安祿山在長安曾見過舞馬,他也搶過壹些舞馬,他失敗後,這些舞馬全被他的部將田承嗣獲得。然而田承嗣沒見過這些舞馬,所以當見到這些舞馬後只是當做普通戰馬。
壹次宴會,舞馬應著音樂起舞。田承嗣大驚,以為這些馬中了妖邪,命士卒鞭打。可憐這些舞馬,以前受李隆基喜愛,即便訓練也沒受過這般罪,現在以為自己跳的不好,更加賣命跳舞,結果活活被打死在馬廄中。
平定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回到長安,但已經是太上皇的他,不再像以前風光,只是心心念念楊玉環,再也沒有舞馬,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
馬鐙式壺本身就已經成為孤品,再加上舞馬在大唐的驚鴻壹瞥,讓這件1200多年的鎏金舞馬銜杯銀壺價值更加不可估量,因此此壺被譽為“十大國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