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蘇東劇變的檢驗教訓和當前國際形勢談談為什麽要從嚴治黨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失敗,蘇東國家***產黨政權亡黨喪權,有其產生的必然原因,教訓也是慘痛而深刻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確認識蘇東巨變的本質與原因,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對於新時期我們黨、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蘇東劇變的本質與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有:
(1)外因決定論,即:主要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的外因,使得蘇東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堡壘”從外面被攻破的;
(2)個人決定論,即:戈爾巴喬夫等蘇東各國黨政主要領導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和罪行,成了修正主義者和叛徒,出賣了***產黨和社會主義。有些學者還把蘇東劇變的“老帳”主要記到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斯大林等的身上;
(3)經濟決定論,即: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經濟搞好。表現在:劇變之前的幾年中,蘇東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效益低下,物價飛漲,財政赤字劇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
(4)意識形態決定論,即:①各國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思想僵化,墨守成規,長期陷入嚴重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之中,②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拋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所致;
(5)政黨決定論,即:執政黨沒有把自身的建設搞好,在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出現問題,特別是黨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各種腐敗現象不斷滋生、蔓延,日趨普遍、泛濫。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蘇東各國存在著壹個黨政官僚特權集團,這個集團的成員享有各種特權。執政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腐敗現象的日趨嚴重,引起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失望、不滿和怨恨,最後葬送了蘇東各國社會主義的大好江山;
(6)模式(體制)決定論,即: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固守傳統的蘇聯模式。這壹模式在初期基本上適應了各國的歷史條件,使蘇東各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凱歌高進。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客觀條件的變化,這壹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無遺,經濟上權利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經濟,只要計劃,不要市場,搞平均主義等;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民主不健全,法制遭踐踏,個人專斷、個人迷信盛行。這些弊端日益窒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成為蘇東各國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障礙。盡管蘇東各國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了壹浪高過壹浪的改革,但是,除了南斯拉夫以外,這種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沖破傳統的蘇聯模式。結果拉大了蘇東國家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7)三大矛盾決定論,即:蘇聯社會長期存在“過‘左’的路線和過度集中的黨政領導體制同社會主義社會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民主與自由的矛盾;黨政官僚特權集團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大俄羅斯主義勢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這三大矛盾長期存在,終於導致三個危機,“經濟危機、社會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三大危機的加劇,造成三個滅亡,“蘇***亡黨,蘇聯亡國,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亡命”;
(8)孤立於全球經濟體系之外決定論,即:斯大林“兩個平行市場”理論的提出和推行,使蘇東各社會主義國家完全與已經相當國際化了的世界經濟割裂開來,而且是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隔絕開來;
(9)“左”的錯誤決定論,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蘇東各國在路線、方針、政策上所犯的壹系列“左”的錯誤;
(10)“右”的錯誤決定論,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蘇東各國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如拋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指導,奉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壹味地妥協退讓,對國內反對派和民族分裂勢力反黨、反社會主義及民族分裂活動聽之任之,大搞私有化,放棄黨的領導等;
(11)6對12個原因決定論,即:蘇聯解體有6對12個方面的原因:①內因與外因,以內因為主;②近因與遠因,以近因為主;③深層與淺層,以深層為主;④主觀與客觀,以主觀為主;⑤宏觀與微觀,以宏觀為主;⑥上層與下層,以上層為主。這些原因相互交差、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12)兩條絕路決定論,即:蘇東劇變的國家走上了兩條絕路:①蘇東各國黨政領導集團長期思想僵化,堅持壹套“左“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壹切從本本和教條出發,固守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建立起來的傳統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拒絕改革開放,結果使社會主義喪失了生機和活力,在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敗下陣來,走上了壹條絕路;②實行改革開放時,不能科學地評價黨領導人民奮鬥的歷史,認識不清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模式(體制)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原則區別,因而在改革舊體制時,連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也予以拋棄,結果從極左跑到極右,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和***產黨的領導,偏離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最後導致黨垮臺、國家解體或變質、人民遭殃。
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從不同角度對蘇東巨變的原因進行說明和論述,各有其合理性。但是,蘇東巨變的原因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不是由壹個或者幾個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的,是壹定歷史階段的整個社會“合”力造成的,有人為的、自然的,歷史的、現實的,必然的、偶然的,正面的、反面的,惡意的、善意的等等,所以對待蘇東巨變,不能認為其原因只是壹個或者幾個,而應當從全局的、歷史的角度,運用馬列主義歷史、辯證的唯物觀去分析和評判。同時,也不能泛泛而論,將“多原因”理解為“無原因”,應當結合當時的歷史狀況與現在的歷史要求,找出主要原因,吸取教訓,指導現實。
恩格斯曾經指出:歷史的發展是“合力”作用的結果。蘇東劇變的原因也應該由“合力”構成。蘇東社會主義挫折是多種錯綜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互相交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執政的***產黨內部出現問題,進而使得其對於黨、國家的建設與發展的方針、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實施方面等出現了不可挽回的偏差和錯誤。具體是:
1、蘇聯模式的僵化
1921年列寧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它是列寧根據俄國的實際情況對在小農占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嘗試,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壹步發展,它有力地推動了俄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由於列寧過早地去世,這壹政策沒有很好地堅持下去。
1929年斯大林宣布取消新經濟政策。此後逐步形成的蘇聯模式。蘇聯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方面,實行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並力圖把集體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試圖在較短時期內實現從社會主義向***產主義過渡;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對商品和市場經濟采取排斥態度,至多只容許在消費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存在壹定程度的商品交換,缺乏活力;在政治體制方面,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內缺乏民主,官僚主義盛行,監督機制不完善;在思想文化體制方面,國家通過行政命令手段對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嚴格控制,不允許有任何理論創新。
蘇聯模式在壹定時期內能夠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發展生產,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迅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為在二戰中打敗德國法西斯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從60至70年代起,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科技革命風起雲湧,蘇聯模式的弊端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也變得越來越僵化,錯過了進行切實改革的時機,從而成為前進的障礙,使蘇聯的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狀態。蘇聯和仿效蘇聯模式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所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影響到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削弱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與此同時,蘇聯對其他社會主義的國家的內政進行粗暴幹涉,壹些東歐國家在50至70年代曾進行過各種改革嘗試,如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改革以及匈牙利、捷克和波蘭的改革等,但由於各種主觀和客觀原因以及蘇聯的幹涉,都遭到了夭折。
2、經濟發展滯後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是民眾對執政黨的基本要求,經濟停滯,人民就會失去信心。蘇***執政期間曾經取得巨大成就,但由於重工輕農、重重工輕輕工、重軍用輕民用、重積累輕消費,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僵化和發展戰略失誤,影響了蘇聯東歐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蘇聯長期忽視價值規律的杠桿作用,排斥商品和市場機制,主要通過行政命令和計劃手段進行國家的經濟建設。在發展戰略上,蘇聯的經濟長期采取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上。雖然這在壹定時期內是必要的和正確的,但是在二戰後,特別是在60至70年代以後沒有根據客觀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結果使國民經濟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背上了沈重的包袱,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的進程,為***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埋下伏筆。今天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越南、朝鮮、古巴、老撾)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比如,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在最近訪華時反復講:“沒有比經濟工作更重要的工作。”
3、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得手
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互相對立和競爭的條件下,西方國家為了搞垮蘇東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兩種手法:壹種手法是對蘇東國家實行封鎖和禁運政策,以軍事威脅,特別是核威脅為前提和後盾,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戰爭威脅,對這些國家進行直接的顛覆活動。另壹種手法是采取“和平演變”戰略,打壹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的主要手段有:利用經濟手段,迫使蘇東國家作出符合他們意圖的讓步;以“人權”、“民主”、“自由”為名,直接幹涉蘇東國家的內政,通過各種方式扶植蘇東國家內部的反社會主義勢力。第三,利用各種傳媒工具,大搞攻心戰術,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煽動反社會傾向。表現在:①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和煽動;②利用電影、電視、圖書等進行思想文化滲透;③利用人員往來進行思想文化滲透;④利用宗教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文化滲透;⑤培植親西方的“民主勢力”和“持不同政見者”,策劃和支持動亂。
4、***產黨的建設沒有搞好
可以說,黨的建設沒有搞好,是蘇東劇變的重要的內部原因。長期以來,作為執政黨的蘇聯***產黨和東歐國家的工人政黨在黨的思想建設、政治路線、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存在壹系列嚴重問題。
在思想建設方面,蘇東國家執政的***產黨和工人黨都存在從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和簡單化,到後來轉向公開否定、背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列寧十分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強調要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探索符合俄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在捍衛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方面作過貢獻。但是,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某些結論作了片面化、教條化和庸俗化的解釋,扼殺了理論創新和勇於探索的精神。黨內出現了思想僵化、個人迷信盛行的局面。在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變成了壹種空洞的口號和套話,無法回答日新月異的現實所提出的各種新問題。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更是公開背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在政治路線方面,斯大林過早地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超越蘇聯的實際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在30年代就急於宣布已建成社會主義並準備向***產主義過渡,由此實行了壹系列“左”的政策,損害了群眾的積極性;赫魯曉夫則宣布要在20年內完成向***產主義的過渡;勃列日涅夫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理論;戈爾巴喬夫則走到另壹個極端,提出要“根本改造”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整個社會大廈,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在組織建設方面,斯大林時期,權力過於集中,最終形成個人專權、個人迷信,黨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權力遭到削弱,在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的13年間沒有召開過壹次黨代表大會,嚴重破壞了民主集中制原則。赫魯曉夫雖然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迷信,但采取了極為錯誤的方式,搞亂了人們的思想,同時又大搞對他自己的“個人迷信”和唯意誌論。勃列日涅夫大權獨攬,不受任何監督,對外搞霸權主義,用武力幹涉別國內政,黨逐漸失去廣大群眾的支持,失去民心。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完全拋棄民主集中制原則。1991年“8·19”事件後,戈爾巴喬夫宣布蘇***中央“自行解散”
,終於導致蘇***瓦解,蘇聯解體。
在作風建設方面,革命年代蘇***的黨風總的說來是積極健康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黨內腐敗現象日益嚴重,裙帶關系之風盛行。黨的高級幹部及其子女享有各種特權,少數官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營私舞弊。這些腐敗現象從內部腐蝕黨的機體。其他東歐國家執政黨的自身建設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同樣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論創新方面,蘇東***產黨喪權亡黨有壹個相同之處,就是教條主義禁錮了理論創新,理論沒有跟著實踐發展,幾十年壹貫制。表面上看是堅持馬列主義,實際上脫離了現實,陣地就很難守得住。比如蘇***對資本主義的基本判斷,“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提法就用了半個多世紀,沒有根據資本主義的新情況及時調整,對人民群眾沒有說服力。再比如,蘇***壹直在講:“在蘇聯,民族問題已經壹勞永逸地解決了。”實際上正是民族問題解決不當導致了蘇聯最終解體。
在黨內民主方面,蘇東各黨的黨內民主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黨的民主集中制在實行過程中強調集中,民主不足。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黨內的權力體制是倒金字塔形的,黨內始終沒有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制約機制,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特權階層,黨壹旦成為特權利益的代表,就會失去執政基礎。蘇聯劇變前夕,對蘇聯公民的民意調查顯示,只有7%-8%的人認為蘇***代表人民,70%-80%的人認為它只代表它自己。還有壹個突出的問題是黨員的民主權利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證,這樣壹來黨員沒有積極性。蘇***擁有1800萬黨員,在戈爾巴喬夫宣布解散時,幾乎沒有人以實際行動表示反對,普通黨員在執政時期沒有發言權,在喪權亡黨之際自然不會為這個政黨奔走呼號。
在如何處理各種矛盾方面,如果缺乏政治警覺性、缺乏憂患意識,缺乏危機處理能力,不註意妥善解決矛盾,就會釀成災難性後果。蘇東劇變中有壹些非常典型的事件,政局已經非常不穩,黨的領導人卻得不到任何信號,仍然出訪、休假,不能在事態的萌芽階段果斷處理好危機。在戈爾巴喬夫的時候,葉利欽要把蘇聯解散,戈爾巴喬夫無所作為;齊奧塞斯庫作黨代會報告,代表起立鼓掌近百次,這是壹種假象。
***產黨有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民主集中制三大法寶,這三大法寶丟了,***產黨也就喪權亡黨。可見,執政黨的建設沒有搞好,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層在思想路線上背離馬克思主義和蛻化變質,是導致蘇東社會主義挫折最為關鍵的內部因素。
蘇東社會主義的挫折,留下了許多沈痛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總結。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背景下,應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以蘇東社會主義挫折為鑒,堅持和改善***產黨的領導,加強執政黨的的執政能力建設,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是保證社會主義制度永不變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現在之所以如此重要而緊迫,除了歷史教訓之外,從根本上說,就在於黨的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黨面臨著來自三個方面的嚴峻考驗和挑戰。黨面對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要求;黨所肩負的艱巨任務和歷史使命;黨的自身狀況和存在問題。
蘇東劇變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堅持和改善***產黨的領導,沒有把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搞好。在較長的壹個歷史時期中蘇東各國黨沒有真正形成壹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盛行教條主義,犯了“左”的錯誤;沒有有效地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集中有余,民主不足;沒有搞好黨風廉政建設,存在著嚴重的腐敗現象。80年代中期以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蘇東各國黨忽視了自身的思想建設,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同黨內外各種錯誤思想做鬥爭,結果使許多黨員和黨員幹部動搖了社會主義信念和***產主義理想,使黨內思想混亂,觀點不壹;黨的民主集中制也遭到削弱和破壞,民主有余,集中不足,黨和政府缺乏應有的權威,地方各自為政,大搞極端民主化,使黨組織渙散,派別林立,四分五裂,失去了凝聚力和戰鬥力;各種腐敗現象日趨普遍和嚴重,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社會主義黯然失色,風光不再。再加上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向蘇東各國發起“和平演變”的全面攻勢,這樣,蘇東各國的社會主義“堡壘”就在內憂外患中被攻破。
中國自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糾正了以前的“左”傾錯誤,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健全民主集中制,反對各種腐敗現象,嚴懲腐敗分子,使黨風逐步向好。目前,盡管在黨的建設中還存在著壹些問題,如有些黨員和黨員幹部的理論水平不高,社會主義信念不強,黨內民主制度還有待於繼續完善,領導幹部中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等等,但是,從總體上看,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在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黨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只有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執政黨的自身建設,社會主義才能永葆青春,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之長河湯湯而逝,成敗已化為光影,壹去不復返。溯歷史之源,逆流而上,思往世得失,痛定思痛,方能立於歷史潮頭,滔滔而上,再展英雄本色,重鑄灼灼輝煌,書寫千古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