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哪些城中村
西安城中村很多,在市三環以內,城六區***有“城中村”292處,其中187個“城中村”處於高樓的包圍中,這麽多城中村中,最有名的有以下幾個:
1.楊家村
楊家村那裏全是高校,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郵電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師範大學。學生群居,是西安比較大的學生聚集區域。由於這個村子的地裏位置及其優越,在北到體育場,南到小寨的這條長安南路上,隨處可以看到這個村子的房客。
尤其是美麗的女學生,帥氣的男孩。還有沿街的商販,很多都在這個村子裏居住。很多畢業於西安上述學校的學生,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熙熙攘攘的這個名叫楊家村的村落。
2.樂居場
相信很多在西安東郊工作的人都知道壹個村子——樂居場,這個村子在交大的西邊,早些時候和東關南街連成壹片的,小商小販很多,整天熙熙攘攘的,煞是熱鬧,就象趕集壹般。
現在雖然被鹹寧路分開了,但是依然很熱鬧,至於名字為什麽叫樂居場,真還不清楚。樂居場位於西安城墻東南角,是個被周圍高樓大廈包圍著的城中村。
街上全是簡易的磚混小樓房,壹戶挨壹戶,壹間套壹間,壹層壓壹層,全部向外出租。村子裏的耕地被城市占完了,村民只剩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宅基。
農民不懂房建規劃,不懂采光設計,只是使勁地蓋房子,房屋蓋得越來越亂,往往是幾十家***用壹個二尺寬的走道,走在其中,兩臂幾乎挨墻。
房多,人就多,街上住的大多是農村進城打工的,小商小販操著南腔北調,露出城裏人無法明白的喜氣洋洋,擠滿了這裏的大街小巷,住滿了這裏的閣閣樓樓。
這裏的房租很便宜,幾十平米、鋪著地磚的壹間民房,裏面有桌、有床、有凳子,壹個月才百十塊錢。說壹些巷子裏發生的奇事怪事。這裏不用聽廣播,不用看電視,天天都有稀罕事、搞笑事。
3.吉祥村
壹直都很喜歡西安許多地方的名字,比如這個吉祥村,很簡單但卻很好聽,吉祥村是西安的壹個城中村,雖然也住了不少打工青年、學生的。吉祥村名聲高高在外,好似壹個“小香港”。
4.北山門—南山門
曾幾何時,這裏還是壹片農田,壹片連著壹片,有位90年代初在這裏上過小學的同仁說,小學的時候從北山門經過,壹條小路過去,大中午的都覺得害怕的。
後來高新區開始了建設,經濟的發展促使了城市的發展,西安的版圖也在漸漸地增大。為了方便就業,很多的外來打工者都住在了北山門—南山門,兩個村子壹下子火了起來,其愈來愈強勢的發展在這幾天有望將正在拆遷中的沙井村外來戶全盤接納過來。
建立壹個新的南郊“沙井村” 在南山門和北山門村裏,集中了大量從事手工小機床加工的小廠,小到五六個機床的廠子,大到有五六十個機床的廠多如牛毛,工人大部分就來自於村子裏的外來打工者, 為了就近上班就搬家到北山門了。
現在的北山門與原來大不壹樣,很多民房在拆在蓋,新修起來的都是4、5層的新樓,把所有能利用的面積都利用上了。
裏面大多都是1室壹廳帶廚衛的那種,價格也上升到了壹月300左右。 現在的南山門和北山門村,通過數輛公交,不少的在高新上班的工薪階層為了更方便的就近上班,紛紛聚集在這兩個村子裏。人口至多,已經在目前的城中村中影響頗深。
5.邊家村
邊家村可謂是個老牌的村子了,它下轄了黃雁村、大學東路五村白廟村等村子。是個具有獨立建制的村子。
也是西安城中村中唯壹壹個以村名命名的電影院(邊家村工人文化宮現更名為邊宮電影院)。
北接西北大學,西接西北工業大學,南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方圓以及面積可具這些城中村之首。
學生居住的數目之多,尤其是當年這三所名校大肆招自考生的時候,村子的基本上人滿為患。如今,村子已經變成高層,村子裏的喧囂已不再來。剩下的是對昔日的回憶了。
6.魚化寨
魚化寨有個新石器遺址,這裏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距離鐘樓比較遠。
魚化寨以前很荒涼,但是自從來了壹個外事學院,漸漸地開始熱鬧了起來,周遭的飯館,商店也越來越多了,浴池、雜貨店還有計生用品店也開始頻頻開設。
附近學校比較多,除過外事學院,還有博迪學院,西安農業學校,西安市第52中學等! 現在去發現原來的住址已變成了壹棟棟高樓,平坦的道路,路邊的廣告牌,這壹切都揭示著,壹個新的發展規劃正在蠶食這魚化寨,壹個城中村有即將消失。
7.瓦胡同
老遠看去,壹個大牌匾,上書“瓦胡同村”,瓦胡同村落在有名的大雁塔下,北臨植物園。雁塔以唐僧取經聞名,胡同則以臟亂響世。略有洋人走過,也能撒下不少驚奇。
入村的路旁撐起兩行簡易房。住村裏的多為同居的學生和壹些職場新鮮人。這裏的住戶原本是當地的農民,在城市的擴建過程中這裏也蓋起了壹幢幢的小土樓,出租給打工仔、無業遊民、未婚同居的小青年以及無法容忍集體生活的學生。
出來租房的學生中十有八九是小情侶,這裏給了他們自由。壹個當地居民以後說他之所以喜歡住在這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裏住的外地人多,所以外地人開的小飯館也很多, 另壹種農村來打工的人群,喜歡到入村的路旁撐起兩行簡易房裏面就餐,簡稱“臥棚”。他們的晚餐就在稱做“臥棚”的飯店解決。
聽別人介紹這裏有兩家比較不錯的飯館,壹家做手工面,面橄的不錯,哨子卻難以進喉,黑黢黢,粘呼呼,時不飄些異味,搞點氣氛,碰人多時,那氣氛可相當濃,讓人有壹種久違的感動:眼流水,口吐痰。
另家是湖南人開的炒飯店,味道頗為了的,主炒是壹四十朝上的小老頭,戴眼鏡,通常是架在鼻子上的,炒的很專心。現在的瓦胡同,感覺依舊,變化不大,也許是這些城中村中保留的比較完整的了吧。
8.八裏村
八裏村,位於西安城南,據說是因為離城八裏,所以才起了這麽壹個名字(壹說是因離鐘樓八裏而得名,未曾考證)。
隸屬於雁塔區長延堡街辦。大約是北臨雁塔西路,南至長延堡;東起石儀廠,西到朱雀大街這麽個範圍。有長安路從村中穿過,故有東、西八裏之分。 村子周圍有很多學校由北往南有交大西區、郵電學院、政法學院、外語學院等依次分左右排列著。
八裏村,是西安南郊鼎鼎有名的城中村,主要依靠周邊大學生,以前治安不太好,不過這些年裝了監控系統等壹些列手段後還行。裏面幾乎都是出租房的,學生,各個階層的打工人士皆在這裏居住,離商業繁華區小寨比較近。
有很多年輕男女都喜歡在八裏村居住,因為可以隨意的去小寨逛街、上班。如此大的壹個以租賃民房為生的村子裏,住著多少人?沒有人知道。
每次到八裏村裏面去,總能看見那些房東們,三五成群的聚在壹起,說著些家長裏短、打打麻將、推推牌。他們好像從來就是這麽悠閑——當然了,除了收收房租、水電費,他們也沒什麽事可幹。
這是閑的人,也有那忙碌著的,當然都是房客。 深夜,冬日寒風裏,十幾位穿了厚重冬衣的生意人蜷縮在昏暗的燈光下,守著自己的小吃攤子。
有客人走近時,凍得通紅的臉上流淌的是熱情。 清晨,壹棟棟積木樓的門開了,人們在路邊順手抓壹點早點,急匆匆的奔赴單位、學校 忙與閑,在這裏竟然如此和諧的存在著。這就是八裏村,城中村的典型形象。
9.沙井村—甘家寨
也許很多來西安打工、上學的人從西安走了以後,多數人都能記得這個名字——沙井村。這裏居民的規模太大了,而且連著甘家寨和徐家莊,成堆的商鋪和酒肆,還有城中村特有的風景。
不少的學生,不少的“詩人”,也許是詩歌愛好者,也許是窮酸的文人,在生活條件比較低的沙井村蝸居。這裏的房租便宜,吃飯便宜,洗澡便宜,不喜歡沙井村的人說,沙井村是個龍蛇混雜的地方。
沙井村也有很多賣飯的攤點,沙井村正在被日益壯大的高新區所吞並,很多村子裏的住戶面臨著拆遷。而住在這裏的過客們,紛紛搬到了北山門、三爻村、雙橋頭等地方了,在這些地方又重新去塑造壹個新的沙井村。但是沙井村的味道卻長留在過客們的心裏。
10.沙坡—皇埔莊
關於沙坡,可以說它幾乎就是西安乃至整個社會的真實索引。
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遺跡多,文物多,就連人來人往的人流也流動著古樸的感覺。西安的村子、小巷也多,裏面的故事也多。如果要在西安來尋找古樸真實的感覺,那些縱橫交錯的小巷理所當然是最佳的選擇。
想真真實實地當了壹回西安人,去領略了古老淳樸的西安。那麽比起那些有名的小巷來說,沙坡是普通不過的,但是這裏卻是最真實的。
興慶公園是唐代時候的皇家園林,由此而北下不過壹裏路便到了壹個很不起眼的小巷。小巷分兩個,分別叫南沙坡和北沙坡。與之相連的就是皇埔莊。
在沙坡村租的房子面積不大,窗戶面朝街道。房子在三樓,從窗戶看去,可以看到樓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過往的車輛。屋內只有壹張床和壹張桌子,沒有其它任何物件。就這麽簡單的房子租價也是不菲。
白天這裏整日價吵嚷喧囂,賣菜的,賣飯的,賣光碟,打麻將的各種嘈雜的聲音和壹些孤獨無憂的年輕身影,讀書也許是最重要的,但是此刻對他們而言,孤獨才是最可怕的。想法也要消遣這漫長的時光。
晚上,三五成群的在街道上吃小吃,喝酒,燒烤。繼而打牌。
用王家衛先生的眼光,這裏大約就是紙醉金迷,齷齪烏合,可以想象壹下用這做背景排出的電影:鏡頭壹直在晃,姑且認為它在尋找主人公的臉,霓虹燈壹定要搖曳,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觀眾眼花繚亂,心裏暗暗佩服家衛先生視野之廣之深之毒。
百度百科--西安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