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有什麽用處?在藥店能買到嗎?
簡介
拼?音?HAN?SHUI?SHI
拉丁名?Calcitum,Gypsum?Rubrum
別?名?凝水石、水石、鵲石
類?別?清熱瀉火藥
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的天然晶體。
藥用部位?硫酸鹽類礦物
采?收?全年均可采挖
加?工?采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
性味歸經?辛、鹹,寒。歸心、胃、腎經。
功?能?清熱瀉火,利竅,消腫。
主?治?用於熱病煩渴,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
貯?藏?置幹燥處。
用藥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主?產?地?山西、河北
藥材性狀多為規則的塊狀結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白色或黃色,表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透明或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故晶體可沿三個不同方向劈開。質堅硬而脆,硬度3,比重2.7,條痕為白色或淡灰色,敲擊時多呈小塊斜方體碎裂。斷面平坦,用小刀可以刻劃。氣微,味淡。
[編輯本段]
中藥化學成分
1.北寒水石?主要成分為硫酸鈣(CaSO4·2H2O),尚含有鐵、鋁等雜質。
2.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尚含鎂、鐵、錳、鋅等雜質。
功效
清熱降火;利竅;消腫
[編輯本段]
考證
出自《吳普本草》。《本草》所載的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晶體,但近代寒水石藥材的商品,有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用於北方,後者多用於南方。原礦物參見石膏及方解石條。
1.《名醫別錄》: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
2.陶弘景:常山屬並州,中水縣屬河間郡,邯鄲即趙郡並屬冀州域,?此處地皆鹹鹵,故雲鹽精,而碎之亦似樸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3.《綱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與水同色,其水凝動可夏月研末煮湯,入瓶倒懸並底,即成淩冰,故有凝水、水、寒水、淩水諸名。生於積鹽之下,故有鹽精以下諸名膏亦有寒水之名,與此不同。凝水即鹽精石也,壹名泥昔人謂之鹽枕,今人謂之鹽根。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棱,如馬牙消,清瑩如水精,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頌註玄精石謂解池有鹽精石,味更鹹苦,乃玄精之類。男食鹽,謂鹽枕作精塊,有孔竅若蜂窠窠,可緘封為禮贄者,皆物也。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註,誤矣寒水石有二,壹是軟石膏,壹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註,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合。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家所說,皆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石膏之誤近千載,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於絕響矣。
科屬分類
鈣化合物類
拉丁文名
Gypsum?Rubrum;Calcitum
主治
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
[編輯本段]
生態環境
1.廣泛形成於沈積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沈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巖、紅色頁巖、泥灰巖等成層出現。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編輯本段]
各家論述
1.《綱目》: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2.《本草經疏》:凝水石,《本經》味辛氣寒,《別錄》加甘,大寒無毒。《經》曰,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也,易饑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陽明之邪熱,故能止渴不饑。水腫者濕熱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氣上溢於腹,而成腹痹,辛鹹走散之性,故能除熱利竅消腫也。療腹中積聚者,亦取其辛散鹹軟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雲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雲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鹹,碎之如樸硝者,是凝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余邪熱。《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宜之,諸濕腫滿屬脾士者忌之,大宜詳審,慎勿有誤。
3.《本經逢原》?;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熱也、如無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鹹寒降泄之用耳。
4.《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5.《本草經集註》:解巴豆毒。
6.《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痛。
7.《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8.《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
9.《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10.《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11.《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資源分布
1.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編輯本段]
選方
①治五臟六腑積熟,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壹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②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墻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③除熱癱癇:?大黃、幹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壹升。?(《金匱要略》風引湯)④治風熱心躁,?口幹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凈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⑤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壹兩,葵子壹合。為末。水壹鬥,煮五升,時服,壹升即利。(《永類鈐方》)⑥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⑦治牙齒內血出,並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幹摻有竅處。(《普濟方》)⑧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編輯本段]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1.《本草經集註》:畏地榆。
2.《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
[編輯本段]
動植物形態
1.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單個晶體呈板狀,集合體呈塊狀、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無色或白色、粉紅色。有時透明,具玻璃光澤,解理面顯珍珠光澤,纖維狀者顯絲絹光澤。硬度2,薄片具撓性。相對密度2.3-2.37。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功效分類
清熱藥
[編輯本段]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1)北寒水石本品為纖維狀集合體,呈扁平塊狀或厚板狀。大小不壹,厚0.5-3.5cm。淡紅色,有的為白色;條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側面呈縱細紋理,具絲絹光澤。質較軟,指甲可刻劃成痕;易砸碎,斷面顯直立纖維狀,粉紅色。氣微,味淡。以粉紅色、有細絲紋、具光光澤、無雜石者為佳。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西藏產“南寒水石”主為粗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有棱角。主為淺棕褐色。具玻璃樣光澤;半透明。
顯微鑒別?(1)北寒水石?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光性特征參見“石膏”條。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
性味
辛鹹;寒
[編輯本段]
中藥化學鑒定
(1)北寒水石?①取本品壹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檢查結晶水)。②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呈鈣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參見“石膏”條。③紅外光譜定性分析:IR?λKBrmax?cm\-1:3560,3410,3244,1150,1120,1004,673,663,604,455。與石膏圖譜相同。④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石膏7.76(>10),4.30(8),3.82(9),3.08(10),2.88(3),2.80(1),2.70(2),2.61(1),2.54?(1),2.23(2)。分析結果主要為石膏組成。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
小的藥店沒有,得去專業藥店或者大的連鎖藥店去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