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最美微笑重新綻放天龍山
漫漫追索路,終圓回家夢。7月24日,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儀式在山西太原舉行,流失海外近壹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終歸故土。
天龍山佛首對於國人而言並不陌生。今年除夕夜,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佛首亮相央視春晚,讓全國人民記住了這屬於盛世的“最美微笑。而今,佛首終於回家了,其微笑也重新在故土天龍山綻放。再次端詳它,只見其肉髻低平,臉龐圓潤,雙目微閉,嘴唇微抿,笑意含蓄跨過近百年的悲喜,他依然帶著1400多年來的泰然與安詳。
所有的歸來,皆是召喚;所有的追尋,終有回音。歷經曲折追索過程,它成為近百年來第壹件從日本回歸天龍山石窟的珍貴流失文物。正如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所說:“佛首歸來,昭示中華民族復興道路,闡發文物追索中國主張,彰顯中華兒女團結力量,助力文物保護利用新征程。文脈與國運相牽,千年天龍山,百年流失史,盛世歸來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珍視文化基因的愛國赤心,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生動註腳。
01
漂泊百年,歸途曲折又振奮
漂泊,歸國,回家,它仿佛與其他普通的“遊子壹樣,但含笑歸來的背後,卻飽含艱辛,歸途曲折又振奮。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於東魏、北齊、隋唐時期,形成25座洞窟、500余尊造像,以精美的石刻藝術和鮮明的地域風格聞名於世,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體現了我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窟藝術的輝煌成就。尤其唐代造像高雅柔和、雄健優美、飄逸多姿,世稱“天龍山樣式,是同時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傑出代表。
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
中國石窟寺流失文物,是因戰爭劫掠、文化掠奪、非法貿易等原因,被迫脫離原屬地而流落異邦的典型縮影,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文物流失“重災區。國家文物局文物返還辦主任鄧超參與佛首回歸的全過程,深知其中的不易。“每件國寶的回歸,都不是容易的,國家文物局始終堅持對歷史上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追索,此次佛首回歸,得益於前期有大量調查研究,佐證充分,為佛首的回歸奠定了基礎。
仔細查閱這件國寶的“檔案,記者得知了壹份詳實的追索日程表,這更是壹條值得銘記的回歸時間線:
2020年9月14日
,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擬於東京拍賣壹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
9月15日至10月10日
,國家文物局組織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及相關專家,依據拍賣發布信息,對該拍品進行鑒定,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於1924年前後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
隨後,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確定“叫停拍賣、爭取回歸的工作目標,
10月15日
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
10月16日
,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張榮取得聯系,鼓勵促成文物回歸;
10月31日
,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將佛首捐獻中國政府;
11月17日
,我駐日使館舉辦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
之後,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等相關單位,在我駐日使館、北京海關全力支持下,取得日本文化廳文物出境許可,於
12月12日12時
,將佛首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佛首重回祖國懷抱;
12月14日
,國家文物局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實物鑒定,並對文物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確認佛首屬於隋代真品無疑,並暫定該佛首為國家壹級文物;
2021年2月11日晚
,農歷春節除夕夜,天龍山佛首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與全國人民***迎新春、歡慶團圓,振奮人心;
2月12日至4月18日
,佛首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與觀眾見面;
7月24日
,佛首由國家文物局劃撥給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成為第壹件回歸天龍山原屬地的流失海外文物
至此,這位“遊子的“回家之路正式畫上了圓滿句號。
▲天龍山石窟佛首國家文物局供圖
02
“您放心了嗎?——“放心了。
“讓佛首回到故土,就是對我最好的褒獎。回歸儀式上,佛首捐贈人、旅日華僑張榮被太原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準備把剛收到的30萬元獎勵悉數捐出,用於支持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這是張榮接過證書第壹時間的反應。
今年初,當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的消息經央視春晚發布後,引起海內外同胞的極大關註,張榮的手機收到上千條祝福信息,他說“我相信,那壹瞬間,也讓全體中華兒女感到振奮,增強了民族凝聚力,讓大家意識到,我們的祖國如此強大。
生於浙江杭州的張榮,從小就接觸中國傳統藝術品,後棄醫從藝,成為壹名古董收藏人士。在日本,他先後創辦多家拍賣行,成為日本古董界的資深專家。近20年來,張榮多次促成中國流失文物回歸祖國,他說“希望佛首的回歸能夠起到壹個承前啟後的效果,讓更多人參與到文物‘回家’的工作之中。
不得不說,對促成文物“回家這件事,有些時候要靠機遇,而機遇往往稍縱即逝。回首此次佛首回歸之路,從洽購到簽訂無償捐贈手續,張榮堅決果斷,壹系列操作幾乎是壹氣呵成。
“文物回流是‘瞬間’的工作。那個時刻,妳不把它拿下,它就不再是妳的了,與妳擦肩而過,沒準這輩子都找不回來了。張榮感嘆。除了在關鍵節點發揮關鍵作用的特定人群外,他同樣也認為,文物回流應是公眾***同為之努力的事業,每個人都可以為這項大事業盡自己的壹份綿薄之力。“現在國富民強,讓更多流失海外文物回歸,中國人是有底氣的!希望更多人把文物回流當成壹種傳承,形成壹種習慣。張榮說。
佛首“回家當天,“復興路上國寶歸來特展在天龍山博物館同期開展。展廳中央,張榮正隔著玻璃註視著展櫃中的“老朋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安靜地註視片刻後,當他即將轉身離開時,壹位媒體記者趕忙追問道:“您放心了嗎?張榮平靜地回答:“放心了。
▲“復興路上國寶歸來特展現場薛帥攝
03
復興路上,更多國寶正在歸途中
此次特展中,由於佛首原本所在的第8窟北壁緊靠崖體,崖體裂隙比較嚴重,佛首放歸原位將很難避免有壹定程度風化,因此,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專門通過3D打印技術,在第二展廳裏1∶1整體復原了第8窟,它將在此保存並永久展出。遊客來到展廳現場,就可以壹睹含笑佛首之美。
漫步於展廳,在“亂世之殤“盛世之歸兩個單元,可以於有限的空間內了解天龍山石窟佛首流失海外、回歸祖國的過程。特展的布展設計中,突出了把佛首所在第8窟特有的人文及建造元素用於展廳空間色彩設計、材質設計及環境設計,利用現代設計理念為觀眾展現出新時代與歷史、未來融合的多重體驗,讓觀眾在觀展時就能通過獨特設計體驗到天龍山石窟文化的精髓。
“對佛首捐贈人張榮的善行義舉,我深感敬佩。仔細參觀了展覽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的嶽欣激動地說,“天龍山石窟佛首的回歸,會激發更多人弘揚愛國精神,推動更多流失文物的回歸,也將進壹步激勵人們堅定文化自信。
除了國寶實物,在第壹展廳壹側的墻壁上,有壹塊長方形可觸控大屏。屏幕上顯示有壹尊三維立體菩薩造像,只用指尖輕輕點擊、滑動,就可以將其旋轉、放大。從發髻的樣式,到服裝的紋理,再到背後的文字,都進行了細致、完整的還原。這座天龍山石窟第6窟東壁南側菩薩現收藏於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得益於數字化復原,身處大洋彼岸的人可以壹睹其風采。
“看到流失近百年的佛首回到原屬地,激動之余,深感文物追索事業仍任重道遠。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趙莉從事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她從佛首回歸,真切感受到國家的百年巨變,感受到復興之路上國寶歸來的底氣越來越足。“這是壹次成功的範例,憑借越發成熟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我們壹定能促成更多的國寶平安‘回家’!趙莉說。
▲“復興路上國寶歸來特展薛帥攝
04
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新秩序呼之欲出
見證佛首“回家的人群中,當然不乏文物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借此之機,壹場思想與觀點的交鋒必不可少。
佛首回歸當天下午,“新時代石窟寺保護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隨即召開。專家學者有感於我國政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堅定信念和堅決行動,通過研討交流達成***識,壹致決定發出關於石窟寺文物追索返還的《天龍山倡議》。
《天龍山倡議》闡述了中國石窟寺保護研究領域專家對石窟寺流失文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強調中國石窟寺的重要價值和其體現的理念精神,譴責歷史上戰爭劫掠、盜竊、走私等行徑對中國石窟寺造成的嚴重破壞,認為中國石窟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事關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和民族情感,更是保護全人類***有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工作。
為促進更多石窟寺流失文物回歸中國,《天龍山倡議》進壹步提出:支持中國政府對中國海外流失文物擁有所有權的原則立場,支持文物原屬國追索流失文物的正義事業;發揮石窟寺保護管理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作用;鼓勵文物商店、文物拍賣公司、收藏者等市場參與方提高法律意識和風險防範;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各項工作;呼籲各國建立發展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規則體系,健全石窟寺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機制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天龍山倡議》是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第壹個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學術會議文件,反映了中國文物界專家學者對石窟寺文物追索返還的態度和主張,對於凝聚各國、相關國際組織,國內文博機構、文物市場參與方和社會各界的***識和力量具有積極意義。
從佛首回歸到《天龍山倡議》,特展序廳裏的壹段話越發在記者腦海中清晰浮現:“這座山,百年前起遭人覬覦、歷經中國石窟寺史上最為慘烈的劫掠。山河破碎,佛首四散、珍寶蒙塵,是民族之痛,亦是文明之殤今天,佛首含笑而歸。透過草木蔥蘢的天龍山,我們望見的,是中國***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披荊斬棘、實現偉大飛躍的生動剪影,亦是壹個古老民族歷經坎坷、百折不撓,向著復興奮勇前行的勃勃雄姿
的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天,佛首橫亙古今的微笑撫慰著天龍山百年滄桑的傷痛,國寶歸來的傳奇更振奮著中華兒女前行的精神力量。
“於天龍山而言,沒有哪個百年如此刻骨銘心;於中華民族而言,沒有哪個百年如此苦難輝煌。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長於灝感慨,“中國***產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百年來堅如磐石。今天,當我們站上嶄新的歷史起點遙望遠方,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新秩序呼之欲出,千千萬萬星散於異鄉的珍寶正踏上歸途,屹立世界東方的古老文明,前所未有地升騰起自信的力量!
2021年7月29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百年後,“最美微笑重新綻放天龍山》
↓↓↓↓↓↓↓↓↓
記者:薛帥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