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有什麽科學上的錯誤》的錯誤》
這麽說吧——
1. 煤鐵石油醫療等行業的問題我不懂,不過在大氣科學領域,柴靜已經出示的數據(請註意“已經出示”四個字)是沒有硬傷的——這壹點必須要首先闡明!
2. 在數據選取方面,我認為柴靜帶有某些偏向性——或者,至少是比較隨意吧。
比如在第二章,柴靜攜帶PM2.5采樣儀24小時,然後把采樣結果送去,我相信這24小時的數據她肯定不會造假的。問題在於——
(1)這24小時到底是哪壹天?是北京霧霾最嚴重的壹天?還是北京空氣最幹凈的壹天?還是北京空氣狀況最具代表性的壹天?
那什麽叫最具代表性呢?比方說,我們先對北京全年的空氣質量做壹個整體評估,假設我們發現它大部分時候都處於輕度汙染的狀態,那麽我們就找輕度汙染的壹天來做這個24小時的采樣,這壹天的代表性就比較強。而如果妳隨便找壹天,或者故意找最槽糕的壹天,或者故意找最幹凈的壹天,那其實是不太有說服力的。但是,從視頻上看,我們並不知道柴靜找的是哪壹天,更不知道這壹天到底有多大代表性。
(2)在作24小時采樣時,妳都處在什麽環境中?妳是在有空氣凈化器的室內呆著?還是在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呆著?還是在尾氣呼啦啦排放的大街上站著?
從視頻來看,有幾個短促的鏡頭,似乎表明柴靜分別在辦公室、超市、廚房、馬路、地鐵、衛生間、臥室,基本是符合普通市民活動範圍的。不過有壹點,請註意廚房。中國常見的烹飪手段,比如炒煎炸,分分鐘就能讓室內PM2.5飆升。我可以說得極端點,假如柴靜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北歐某個空氣質量巨好到無敵的小城,只要去廚房裏按照中國烹飪習慣爆炒上3個菜呆上15分鐘,出來以後把采樣膜送去檢驗,裏面壹樣也會有各種致癌物。而這顯然跟這個小城整體的空氣質量無關。
再比如,柴靜在展示NASA提供的衛星圖片時,說“這是2012年,北京的上空”——可是圖片卻是2012年1月10日的。
2012年1月份是北京乃至整個華北霧霾最猖獗的時候,用這個時段的圖片來代表整個2012年的狀況,是否存在誤導性?
在這句話之後她,接著說“2011年,12月的北京”(配圖為2011年12月10日),“2010年,華北上空”(配圖為2010年1月18日),“2009年,華北上空”(配圖為2009年10月28日)。
請讀者自行判斷。
說到這裏我有必要強調壹下:
第壹,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否認北京的空氣質量很糟糕,事實上這已經無法否認除非妳瞎了同時咽喉和鼻腔也都失靈了。
第二,這種偏向性的數據選取,其實也還在我的接受範圍之內。因為,這部片子不是科教片,它不需要非常嚴謹;也不是中國空氣質量年度調查報告,不需要非常全面;它的所有素材選擇,毫無疑問都是為了主題服務——但是這也沒什麽不可以。這就像壹個人寫文章表揚某地社會風氣好,列舉了很多尊老愛幼拾金不昧的故事來烘托主題,他也不用非要加壹句:“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去年我市的犯罪率有XX%,同時在拾金不昧的人裏有壹位其實是老公撿了老婆的錢包……”之類的話來保障嚴謹。當然了,這種壹切為主題服務的片子,肯定會讓壹部分人感到略微甚至嚴重的不適感,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壹種——額,類型片!
3. 在數據解讀方面,有壹個明顯的邏輯暗示,我認為是不適當的。柴靜給出壹幅圖,然後解釋說:“當PM2.5值升高的時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隨之上升的。”
什麽叫“隨之”上升?就是說,因為PM2.5上升了,所以人群死亡率也上升了,這就叫“隨之”上升。
但是,請註意:
第壹,兩個都在上升的數據,是否真的具有顯著相關性,這還不壹定。
第二,兩個具有顯著相關性的東西,是否具有邏輯因果性,這更不壹定!
我以前舉過壹個例子來說明,這裏再用壹遍:
某學生宿舍樓長大媽長期觀察男生樓某男生和女生樓某女生,發現他們倆經常都在早上7點50分出門。樓長大媽兢兢業業統計了整整壹學期的樣本量,基本如此(高相關性)。天吶這說明神馬?
樓長大媽壹分析,這有如下幾種可能(邏輯因果性):
1. 因為女生要出門,所以男生才出門(矮油好甜)。。。。。。。。。。。。。。。。
2. 因為男生要出門,所以女生才出門(妳想得美)
3. 因為男生和女生都要去上課,走到教學樓10分鐘正好8點打鈴,所以出門時間恰好壹致(世界真無趣)
4. 不知道(大媽忙著呢)
然而,樓長大媽二話不說毅然決然就選擇了第壹種可能,四處八卦這男生狂追這女生……——對於生活中的邏輯荒謬,大部分人還知道躲,但涉及科學問題,則總有人前仆後繼地往“相關性=因果性”的大坑裏跳。
舉例完。
當然,有人說,那柴靜也沒說“PM2.5上升導致人群死亡率上升”啊!
是的,她沒說。
但是,請妳把“當PM2.5值升高的時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隨之上升的”這句話,連上後面的“前衛生部長陳竺的測算結果是,在中國,每年因為大氣汙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是50萬人”“在這場跟人類的戰爭當中,我們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和父母”,壹起讀壹遍。
妳要非說她畢竟就是沒這個意思,那我也沒辦法。
出現這樣的邏輯問題,有兩種可能:
第壹,柴靜的確不懂得相關性≠邏輯因果性的道理,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這是個非常常見的邏輯誤區。
網絡上盛傳的各種諸如“因為近年來沙塵暴少了,同時霧霾多了,所以是三北防護林擋住了大風來吹散霧霾”,“因為某人吃了某藥,並且某人死了,所以是某藥把某人藥死的”之類的,無不盡出於此。柴靜不需要在所有問題上比所有人高明。
第二,她懂,但她打了個擦邊球,壹方面保證自己並沒有明確表達,另壹方面充滿了意味深長的暗示。我希望不是這種。
最後我要說的是,
1. 《穹頂之下》這部片子,在大氣科學方面的數據、結論和引述,不存在硬傷。在數據的選取上存在偏向,在數據的解讀上存在邏輯問題。
但是,對於柴靜這樣壹個外行來說,能把片子做到這個程度,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即使存在上述問題,也完全當得起“瑕不掩瑜”四個字。
2. 我個人對這部片子的態度,是“有保留地支持”。壹方面,我贊同她總體上符合科學事實的論述,略有瑕疵也在我的承受範圍內。同時,我佩服她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廣泛傳播和深入影響——畢竟霧霾問題的確很嚴重,而且的確損害人體健康,而且的確需要盡量多的民眾都來重視、有所行動。在這壹點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比她取得更大影響效果!
另壹方面,我不太贊同的是,她在延伸觀點部分,過於強調環保的正當性,而忽略了經濟成本的復雜性,這壹點我已經在前面文章中說過,不再贅述。
——不過這屬於價值判斷,見仁見智,無需強求。我雖然表示不太贊同,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她所代表的這種立場在中國徹底消失的話,那會更加可怕。
至於,說到某些“風格”問題——各位,類型片壹定有其特定受眾,是不是我自己其實並不重要。最後的最後,我想跟某些人說,妳們目前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環保,而是把自己的閱讀水準擴充到10個字以上,這樣就不會壹看見《《穹頂之下有什麽科學上的錯誤》的錯誤》醬紫的標題,就跳出來蒙眼掄王八拳大罵我為什麽不支持妳們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