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的短命漢帝桓帝,有哪些荒唐行為?
毀譽參半的短命漢帝桓帝,有哪些荒唐行為?
漢桓帝,名叫劉誌,字意,於公元146年——168年在位,是東漢的第十壹位皇帝,同時也是倒數第四位皇帝。除開東漢最後兩個傀儡皇帝(少帝、獻帝)不論,他和之前我們討論過的“漢靈帝”,算是東漢王朝末年的最後兩個實權皇帝。
壹直以來,在後人評說東漢末年時代的時候,“桓靈二帝”往往都是壹同並舉。他二人也在大多數人眼中,也被同時解讀為漢末亂世的締造者。
在《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中,諸葛亮曾評價曰:“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在《三國演義》中第壹回裏,羅貫中開篇解說天下大勢時,也曾論調道:“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
故而,在壹般人看來,漢桓帝劉誌和後來的漢靈帝劉宏壹樣,都是板上釘釘的末世昏君。而原本還算安穩的東漢王朝,就是經過他二人在位的這四五十年時間,在這兩個昏君的拼命折騰下,才朝政混亂、王綱不振,最終走向了滅亡……
然而,劉誌的卻謚號為“桓帝”,這個謚號並非惡謚。歷史上帶“桓”字的君主,往往也評價較高(比如春秋時期有名的霸主齊桓公)。就中國古代的“謚號文化”而言,桓字的往往也代表著辟土服遠、辟土兼國、武定四方、克亟成功等含義……
也就是說,漢桓帝劉誌既然能在去世以後,獲得“桓”字的謚號,至少說明他當政期間的政績,並沒有那麽糟糕。至少,比他的後來人漢靈帝劉宏要強許多(靈字可是個真正的“惡謚”)。
今天,我們就翻開史書的記載,來好好研究壹下漢桓帝劉誌這個人物,盡可能理清他生平的各種事跡。尤其是,我們需要對他在位二十多年的執政經歷,進行壹個全面而客觀的解讀。看看之後群雄並起、軍閥混戰的漢末亂世,到底和他有多大關系……這樣,才能給他壹個盡量公正的歷史評價。
我們知道,東漢是壹個以“娃娃皇帝”而著稱的朝代,中間好幾任皇帝都是年幼繼位,又短命早夭。如漢殤帝劉隆,繼位時剛剛滿月,在位僅八個月就病死;沖帝劉炳,在位不足壹年,死時才三歲;質帝劉纘,8歲繼位,9歲就被外戚毒死……
既然是皇帝年幼,且短命早死,那就不可能留下子嗣,並被立為太子,成為順位繼承人。故而,從東漢中期開始,好幾任皇位的繼承人,都是由朝中權臣主持,從劉姓皇族中挑選合適的人選,進京繼承皇位。
而劉誌,也是在這種模式之下,被推上皇位的。他原本是漢章帝劉炟的曾孫,蠡吾侯劉異的兒子。由於他的前任,同為漢章帝曾孫的質帝劉纘,在位僅壹年左右,便死於非命。所以他才被中常侍曹騰(曹操的爺爺),外戚梁冀等人,從外地迎來京城,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繼位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