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中國區域地質特征概述

中國區域地質特征概述

馬麗芳 閔隆瑞 丁孝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 100037)

摘要 中國疆域遼闊,地質構造復雜。40多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中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有必要編制壹張縱覽全國地質總貌的大型掛圖。1:250萬《中國地質圖》是6張超全開拼幅大掛圖,分中、英文版出版,以促進國際交流。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40多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區域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誌和新編的第二代《中國地質圖集》為基礎資料外,盡可能補充了1990年以來地學部門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資料,如地層清理和地層典的研究成果等[1,2],資料截止到1996年。因此,該圖全面、清晰地展示我國各時代地質體的展布和區域地質構造特征的總貌。通過地質圖的編制與研究不僅進壹步系統總結和提高了對我國區域地質特征及地殼發展演化規律的認識,同時也為國土整治與規劃、資源調查、地質災害事件預測和環境保護等項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地質資料。

該圖強調資料性與科學性的緊密結合,以新全球構造理論為主導學術思想,對不同區域的地層、火成巖、構造和變質作用等內容作了時空三維演變發展過程的總結,並汲取了世界各國地質編圖的長處,選擇說明區域構造發展關鍵性地層的沈積類型、火成巖的巖類和巖石組合、變質相組合以突出表示,使圖面在表示內容和表達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創新。為增加與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和全球變化有關的地質信息,改變以往地質圖上只註重老地質體內容的做法,突出和加強第四紀以來的地質信息,反映第四紀地質體的形成過程和外動力條件。為反映上述內容,這次編圖除劃分時代外,還增加了成因類型代號和有關花紋,並標出第四系的等厚線及典型鉆孔位置。圖例是體現圖幅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的標誌。該圖打破了傳統的表達方式,首次嘗試按主要構造單元表示圖例,以便更清晰、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區三大巖類和地殼運動在時空等三維方面演化的過程。

該圖采用區域地質綜合分析和詳細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手段,傳統手工編圖和計算機數字制圖技術相結合的新工藝流程,確保了成圖質量和水平;在工作站上采用先進的Intergraph軟件進行地理、地質內容的編輯,使地質圖信息化,並有利於圖件的***享和更新。

關鍵詞 區域地質特征 前寒武系 侏羅系—白堊系 第四系 構造分區 板塊構造褶皺區(系)

1 區域地質編圖概述

區域地質研究是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工作,區域地質圖是衡量壹個國家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的標誌。世界上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都將地質圖的編制作為地質調查研究的基本任務之壹,並且根據研究程度和新的進展定期地更新全國性的地質圖件。60年代,我國曾在全國1∶100萬套圖編制的基礎上編制了壹幅1∶200萬“中華人民***和國地質圖”,後因涉及國界及其它原因未能公開發行。70年代曾編制和公開出版了1∶400萬《中華人民***和國地質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有了極大進展,全國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已基本完成,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也完成了陸地面積的70%。1981年起在地質礦產部統壹部署下,各省區市都陸續總結和編寫了《區域地質誌》及與其相應的系列地質圖件[3~30],而且在此基礎上還綜合編制了1∶500萬《中國地質圖》並出版了相應的說明書[31]。最近幾年,各省區市的地質工作者又通過第二代《中國地質圖集》的編制進壹步提高了綜合研究程度[32]。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的廣泛應用,我國地學各領域也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許多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認識。但是,至今還沒有壹幅縱覽我國地質全貌的大型掛圖。因此,編制壹幅1∶250萬比例尺的全國性地質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現在編制這樣壹幅圖件也是有紮實基礎的。

2 1∶250萬《中國地質圖》編制特點

在詳細研究和綜合分析資料的基礎上,以準確、清晰、簡明地反映我國區域地質特征總貌為準則,以新全球構造理論為主導學術思想,區域地質綜合分析方法為手段,本次新版《中國地質圖》編圖工作對不同區域的地層、火成巖、構造和變質作用等內容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總結:

(1)不同構造單元在各地質時期的沈積組合特點和古地理演化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2)各區構造運動的發育過程、構造變動的類型及其構造演化的歷程;

(3)各區火成巖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4)各區變質作用的期次,變質相組合及變質相系的特點,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全國性地層、火成巖、構造和變質作用的橫向分析對比與總結。

2.1 地層

壹般表示到統或階(組),研究程度較低或緊密褶皺區可以表示到系或群,甚至跨統或跨系。地層的劃分考慮了國際和國內的現狀進行劃分對比。地層的年齡值除國內已有比較確切的年齡值外,基本參照國際通用地質年代表。前寒武系的劃分對比壹直是我國研究的重點,最近幾年來相繼在冀東發現了我國最古老的表殼巖曹莊群和鞍山附近花崗質古陸殼的殘塊。因此,將太古宇暫以3500Ma和3000Ma為界三分,包括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元古宇與太古宇以2500Ma分界。這些年齡數據只代表大致的分界年齡。本圖前寒武系的劃分對比見表1。

早寒武世仍以Anabarities trisulcatus帶作為底界;奧陶系四分,宜昌統(O1)與揚子統(O2)的分界置於大灣階含Azygograptus suecicus筆石帶底界;誌留系亦四分,將原上誌留統中含牙形石Ozarkodina remscheidensis eosteinhornensis帶的地層劃歸普裏多利期,以S4表示,含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帶的劃歸拉德洛期,以S3表示;石炭系二分,上、下統界線劃在Eumorphoceras和Homoceras帶之間;與二疊系的界線劃在290Ma,即格舍爾期與阿瑟爾期之間;考慮國際上目前白堊系仍然二分,本圖亦采用二分,界線仍在阿爾必階和賽諾曼階之間。具體到我國東部侏羅系—白堊系陸相地層的劃分也是長期有爭議的問題。最近,隨著生物化石研究的進展和同位素年齡測定精度的提高,東部含熱河動物群地層時代的歸屬逐漸明朗,遼西北票地區原始鳥類化石的發現,也為這些地層時代的確定提供了新的證據,考慮到資料來源及認識的不統壹,本圖將九佛堂組—阜新組均劃歸下白堊統,有爭議的義縣組以J3-K1表示。詳細劃分對比見表2。

表1 中國前寒武系劃分對比簡表

第四系壹般劃分為更新統(Qp)和全新統(Qh),對大面積第四系發育區盡可能區分出下更新統(Q1)、中更新統(Q2)、上更新統(Q3)。第四系在我國非常發育,占陸地面積的四分之壹。尤其是近年來對全球變化、環境地質、青藏高原的擡升以及古人類的研究已引起廣泛的關註。第四紀已有古人類的活動,根據最近的研究,其底界為2.48Ma。主要依據有:①華北泥河灣組中含Equus sanmeniensis(三門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長鼻三趾馬)等和雲南元謀組中含Rhinoceros sinensis(中國犀),Equus yunnansis(雲南馬)等均為早更新世典型代表分子;②中國黃土的底界年齡為2.48Ma。黃土和古土壤系列氣候期可以與深海沈積物氧同位素氣候期對比(圖1)。

除太古宇、第四系和變質較深的地層外,為了有助於說明不同區域的研究程度和地殼發展歷史,要求在圖上選擇以下幾種關鍵性的、對說明區域構造發展有代表性的沈積類型加以表示:①代表穩定型的海綠石石英砂巖或碳酸鹽臺地沈積;②代表活動型放射蟲矽質巖或深水濁積巖;③代表造山後的磨拉石粗碎屑沈積。火山巖類物質是區分穩定型和非穩定型的重要標誌之壹,上新世以前的火山巖由所屬時代地層用巖相界線圈出再加不同花紋表示其巖石類型。

為了更確切地反映第四紀地質體的形成過程和外動力條件,要求圖面上除劃分時代外,還需加成因類型代號。主要的成因類型有:殘坡積(eld)、冰磧(g)、冰水沈積(gf)、洪積(P)、沖洪積(fp)、沖積(f)、湖積(1)、沖湖積(fl)、海積(m)、沖海積(fm)、黃土(L)、風積(e)、生物堆積(b)、化學沈積(c)。成因類型代號寫在第四系代號右上角,如Qp1。在面積較大的第四紀地質體中要求表示與構造、氣候關系密切的成因類型花紋,計有:冰磧、風成砂、黃土、沖洪積、洪積、海積、沖海積等。同時,為了反映大面積第四系覆蓋區的基底概況,標出第四系的等厚線及典型鉆孔位置,並在鉆孔位置旁標出第四系厚度和下伏巖層時代,如 200m[33]。

2.2 火成巖

火成巖壹般按巖石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劃分成超鎂鐵質巖類、鎂鐵質巖類、中性巖類、酸性巖類和過堿性巖類等5大類,又按其產狀分成深成巖、淺成巖、潛火山巖和火山巖4類。詳細分類見火成巖分類表。潛火山巖壹律按巖體處理,但為了突出其與火山巖的密切關系,再加相應火山巖類的花紋,這樣也解決了我國南方壹些與火山巖關系密切的、具潛火山巖的性質的酸性和中性超淺成巖體的表示方法問題。為了突出與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有關的信息,該圖將上新世(含上新世)以來的火山巖及時代不明的火山巖均按巖體表示。

2.3 變質巖

在變質巖發育區要求在圖面上區分出變質相。變質相劃分為綠片巖相、角閃巖相和麻粒巖相,分別用三種花紋表示。總之,變質相的花紋方向代表該地區片理和片麻理方向。另外,根據現有研究資料盡可能表示超高壓、高壓變質帶,動力變質帶和藍閃石片巖帶。

2.4 構造

以清晰地反映區域構造特征為目的,地質體的展布應符合客觀實際,接觸關系要表示清楚。對境內的主要斷裂要區分其性質,是平移、逆沖還是拉張的;不同時期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斷裂方向及其相互間的切割關系要充分註意,並在圖上準確表示。為有助於全區地質構造的分析,對大型盆地、第四紀大面積覆蓋區下的主要隱伏斷裂亦加以表示。此外,在圖上盡量表示出構造窗、飛來峰、韌性剪切帶等。

表2 中國東部侏羅系—白堊系劃分對比簡表

圖1 中國黃土-古土壤系列氣候演化略圖

3 中國區域地質特征

中國大陸是在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塔裏木板塊、揚子板塊、華南板塊、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等長期相互作用下逐漸發展演化而成。其中華北板塊、塔裏木板塊、揚子板塊和華南板塊是構成中國大陸的主體。根據沈積組合、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等時空發育的總體特征,中國大陸大致又可以劃分成地臺區和褶皺區兩大類。地臺區有華北地臺、塔裏木地臺和揚子地臺。褶皺區有準噶爾-內蒙古-興安嶺褶皺區、昆侖-秦嶺褶皺系、青藏-滇西褶皺區、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華南褶皺區、完達山褶皺系、臺灣褶皺系和南海褶皺區等(圖2)。

圖2 中國大地構造分區略圖

(1)華北地臺:構成華北板塊的主體,是呂梁運動後即已基本固結的穩定地塊。其太古宇是目前我國出露最全和發育最完整的地區,並已證實此時已有壹些陸核存在。中新元古界主要由海相碎屑巖和鎂質碳酸鹽巖組成,發育在地臺內部的裂陷帶內,在震旦紀晚期於地臺西、南部發育冰磧巖。中奧陶世後,地臺主體缺失晚奧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沈積物。上石炭統—下二疊統為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晚二疊世後進入陸相沈積。侏羅紀開始,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在太行山以東廣泛發育燕山期的侵入巖和火山巖。內蒙古南部蘇尼特旗至西拉木倫河以南是華北地臺的北緣,主要為加裏東褶皺帶。西南的柴達木地塊可能是新元古代晚期從華北地臺西南緣分裂出來的塊體。祁連山加裏東褶皺帶即是此時形成的海槽,於誌留紀晚期褶皺隆起,中泥盆世堆積的磨拉石說明柴達木地塊於此時已與華北地臺形成統壹的大陸地殼區。

(2)塔裏木地臺:固結於850Ma的晉寧運動。第三紀以來,隨著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塔裏木相對下沈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其基底埋深約8~10km,西部隆起,東部為疊加式斷陷。最老的巖層為中太古界—古元古界[34],震旦系以發育冰磧巖為特征,下古生界生物化石與揚子地臺頗為接近,上二疊統全部為陸相沈積。中生界主要為山間盆地或山前坳陷型沈積,但盆地西部出現海相。老第三系在西部也為海相或潟湖相沈積,盆地四周有呂梁期和華力西期為主的中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類的侵入,南緣還有喜馬拉雅期的火山噴發[35]。

(3)揚子地臺:以山陽-桐城斷裂與秦嶺褶皺系相鄰,西以龍門山-紅河斷裂帶與青藏-滇西褶皺區分界,東南則以紹興-江山斷裂與華南褶皺系相接。該地臺形成於晉寧運動後,但根據最近資料,川南康定群有2957Ma的年齡值,另外還有壹批大於1700Ma的年齡數據,說明其中有些是呂梁運動固結的穩定區。鄂西的崆嶺群已解體為新太故界東沖河組和古元古界水月寺巖群。震旦系—中三疊統是典型蓋層沈積,其中湖北三峽是震旦系—寒武系的層型剖面之壹。地臺邊緣除有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巖類侵入外,地臺內部還有過堿性巖類侵入。

(4)準噶爾-內蒙古-興安嶺褶皺區:是西伯利亞板塊、塔裏木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占亞洲陸緣增生褶皺帶的壹部分,總體呈近東西向弧形展布,其中還散布著準噶爾、錫林浩特、佳木斯、額爾古納等小型地塊。陸緣的增生演化主要發生在加裏東期和華力西早期。阿爾泰-額爾古納褶皺帶即是壹條加裏東褶皺帶。早石炭世,西伯利亞板塊與塔裏木-華北板塊碰撞對接,致使區內褶皺斷裂發育,巖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類型復雜多樣,構成我國重要的古生代構造巖漿帶。華力西期以後,西段受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斯坦板塊和印度板塊的擠壓,形成山鏈與盆地相間的構造構局,並伴有壹系列逆沖推覆與大型走滑斷裂;東段除受西伯利亞板塊影響外,還多次受來自東南太平洋板塊的推擠,呈現EW向構造與NE、NNE向構造相互復合的構造格局。準噶爾屬穩定型內陸盆地,地層發育較全,主要為河湖相碎屑和煤系沈積;松遼盆地是從晚侏羅世發展起來的裂陷盆地。該區東部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從燕山期開始發育了壹系列大小不等的斷陷型含煤盆地和沈積-火山巖盆地。燕山中期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和大規模的中酸性巖漿侵位。

(5)昆侖-秦嶺褶皺系:是介於塔裏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之間的壹條消減帶,也是上述南北兩板塊之間的結合帶。因此,該系內部組成和構造非常復雜,尚有許多地質問題有待進壹步查明。根據現有資料,它是晉寧、加裏東、華力西、印支等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復合造山帶。東段被郯廬斷裂帶截切,且平移到膠南,走向轉為NEE向;西段被阿爾金斷裂所截。昆侖褶皺系可以康西瓦—中昆侖斷裂劃分成南北兩部分。北昆侖是壹條華力西褶皺帶,南昆侖是壹條華力西、印支褶皺帶。伴隨華力西期中昆侖的疊接有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巖類的侵入活動。中三疊統仍保持島弧海環境,隨著古特提斯洋北支在中三疊世的閉合、造山,上三疊統出現夾陸相火山巖的磨拉石堆積,並不整合在前期地層之上,生物群已屬特提斯型。其後的侏羅系—白堊系均為陸相小型盆地沈積。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是其推覆、走滑和隆起的主要構造變動時期。秦嶺褶皺系位於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之間,以商丹斷裂帶作為南北秦嶺的分界。北秦嶺為加裏東期造山帶,基底由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變質巖系組成,其上被中新元古界深水火山-沈積巖所覆蓋;寒武奧陶系仍為活動型火山-沈積巖系,含放射蟲矽質巖,並有數條蛇綠巖帶侵位於上述巖系之中。伴隨加裏東末期至華力西早期的造山作用,此帶還有大量花崗巖類侵位。南秦嶺是華力西、印支褶皺帶。新太古界—中元古界構成該帶的基底,近來研究證實,基底與蓋層之間存在壹條大的韌性滑脫剪切帶,同時伴有大量印支期花崗巖類的侵入。晚三疊世以後受古太平洋板塊向NNW方向的移動,致使秦嶺到大別山壹帶繼續發生逆沖、滑脫和推覆。並有人認為,大別山群之下有年輕地層存在。

(6)青藏-滇西褶皺區:北以修溝—瑪沁斷裂與昆侖褶皺系分界,南以班公湖—怒江斷裂帶與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相接。該區由巴顏喀拉褶皺系和唐古拉褶皺系,以及若幹中間地塊、推覆構造、蛇綠巖帶、混雜巖帶和構造巖漿巖帶所組成。兩個褶皺系之間以可可西裏—金沙江斷裂帶分界。巴顏喀拉褶皺系原屬揚子板塊西部邊緣,是在晚古生代初期從揚子大陸開裂離散出來所形成的印支褶皺系。在巨厚的三疊系濁積巖之下有前古生代結晶基底的殘塊;震旦系—下古生界為壹套夾火山巖的碎屑巖、碳酸鹽巖沈積,其生物特征接近揚子區;泥盆系為穩定型碳酸鹽臺地和臺地邊緣沈積為主,晚石炭世開始受古特提斯洋的影響靠近東昆侖和金沙江壹帶發育活動型火山-沈積巖系,其余廣大地區仍屬穩定型沈積。二疊紀開始由穩定逐漸轉為活動,並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噴發。早中三疊世該區隨著金沙江帶的打開而向北推移,同時接受了壹套濁流沈積和混雜堆積;晚三疊世該區與北面的歐亞大陸拼合而褶皺成山。唐古拉褶皺系主要由上三疊統—侏羅系構成的褶皺帶、逆沖斷裂帶和蛇綠巖帶組成,並有壹系列花崗巖類巖體貫穿其中。在巨厚的蓋層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紀基底,晚三疊世金沙江向南俯沖、閉合,唐古拉褶皺系與巴顏喀拉褶皺系拼接在壹起。侏羅紀時,南部為陸相沈積,北部為海相沈積。陸相沈積的白堊系不整合其上。

(7)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是岡瓦納大陸北緣分離出來的壹部分,可以雅魯藏布江帶為界劃分成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和喜馬拉雅褶皺系。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是燕山晚期褶皺系。其基底為元古宇的變質巖群,奧陶系—誌留系為陸表海碳酸鹽和碎屑沈積,在雲南變質巖系之上直接被泥盆系所覆蓋。晚古生代出現具岡瓦納特征的冰海沈積和冷水動物群。中生代分異明顯,三疊系具大陸邊緣裂陷槽特點,侏羅紀開始出現溝-弧-盆體系,沈積了巨厚的濁積巖,含大量超鎂鐵質巖-鎂鐵質巖、放射蟲矽質巖和混雜巖塊。著名的岡底斯火山-巖漿弧形成於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早期。喜馬拉雅褶皺系是新生代褶皺系,南以主邊界斷裂與印度地臺相接。前寒武系結晶基底之上為壹大套古生代碳酸鹽巖夾碎屑巖的地臺蓋層沈積。二疊紀末、三疊紀初隨著雅魯藏布江特提斯海域的打開,在雅魯藏布江壹帶發育活動型沈積,並有火山巖和外來巖塊。侏羅紀—早白堊世在喜馬拉雅壹帶仍以陸棚細碎屑-碳酸鹽沈積為主,而至雅魯藏布江處則為深海洋盆的火山巖-含放射蟲矽質巖。晚白堊世印度板塊向北漂移,特提斯海逐漸關閉出現雅魯藏布江蛇綠巖帶。

(8)華南褶皺區:主體屬加裏東褶皺系,但受到華力西期、印支期,特別是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的強烈影響,呈現多期構造相互疊加的復合構造格局。最早的巖石有中新元古界陳蔡群,震旦系—誌留系以濁流沈積為主,經加裏東運動褶皺和變質,伴有花崗巖類的侵入,與中新元古界壹起形成了褶皺系的基底。泥盆系—中三疊統為地臺型碳酸鹽巖夾砂頁巖和煤系地層,印支運動使其褶皺,並伴有花崗巖類的侵入,晚三疊世到新第三紀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形成了壹系列NE或NNE方向的斷陷盆地,伴有強烈的構造作用和巖漿活動。

(9)完達山褶皺系:屬錫霍特阿林褶皺帶的壹部分,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沿亞洲大陸東緣形成的陸緣增生帶。主要由石炭系—二疊系的灰巖和綠片巖、中上三疊統含放射蟲矽質巖、濁積巖、混雜巖,以及下中侏羅統的碎屑巖和火山巖組成。這些巖層有的以外來巖塊出現在晚侏羅世地層中。該區逆沖、推覆構造十分復雜,並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崗巖類侵位。

(10)臺灣褶皺系:是西太平洋島弧褶皺系的組成部分。該系可以臺東大縱谷帶為界劃分成臺西中央山脈褶皺帶和臺東的海岸山脈褶皺帶。後者與菲律賓的呂宋島弧相聯,屬菲律賓海板塊;前者的中央山脈與北面的釣魚島隆起相接,屬歐亞板塊,大縱谷帶是壹條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地殼對接帶。中央山脈褶皺帶包括臺灣島大部分和臺灣海峽東部。主要為厚達萬米的第三紀濁積巖沈積。在大南澳變質帶中有玉裏和太魯閣為代表的雙變質帶,前者有多期蛇綠混雜巖分布,後者卷入有屬於華南區的石炭系—二疊系巖塊。該帶西部是第三紀晚期—第四紀初期形成的坳陷帶,大部分為第四系所覆蓋。海岸山脈帶主要為第三紀碎屑巖、島弧火山巖組成,又可分東西兩部分。東部主要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巖和上新世至更新世濁積巖組成。東南側上新世的利吉蛇綠混雜巖帶為菲律賓海板塊俯沖碰撞時帶來的洋殼物質[36]。

(11)南海褶皺區:屬印支地塊的壹部分,曾經歷了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拼貼增生和新生代解體離散的復雜過程。海南島三亞地區的寒武系—奧陶系為穩定型碎屑和碳酸鹽沈積,中寒武統所含三葉蟲等化石與澳大利亞的Currant Bush組所含化石極其相似,同時在西沙群島曾鉆遇到前寒武系基底,這些資料說明早古生代時期該區曾與澳大利亞同屬於南大陸,具地塊性質。華力西期—印支期是南大陸解體離散和北大陸拼貼增生階段,從該區晚古生代的生物群已具岡瓦納冷水生物區與特提斯暖水生物區之間的過渡生物區性質可表明此時已從南大陸裂離出來。印支運動實質上反映了古特提斯海的消亡和滇-緬-泰與印支及華南陸塊三者碰撞過程,印支期後整個東亞已拼合成統壹陸塊。南海的擴張起始於白堊紀末—古新世早期(63~70Ma),與印度陸塊與歐亞大陸碰撞密切相關,南海中部即中央海盆地區,具壹般大洋地殼的三層結構(沈積層、大洋層2和大洋層3),北緯14°30′~15°30′之間近東西向分布的海山鏈即為殘留中心,直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南海才與太平洋完全分開,形成現今的邊緣海性質。

參考文獻

[1]程裕淇等.中國區域地質概論.地質出版社,1994.

[2]《中國地層典》編委會.《中國地層典》.地質出版社,1996.

[3]江蘇省地質礦產局.江蘇省及上海市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4.

[4]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江西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4.

[5]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4.

[6]福建省地質礦產局.福建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5.

[7]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安徽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7.

[8]貴州省地質礦產局.貴州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7.

[9]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湖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8.

[10]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8.

[11]吉林省地質礦產局.吉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8.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3]陜西省地質礦產局.陜西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4]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5]河北省地質礦產局.河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6]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河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7]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山西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8]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甘肅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89.

[19]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湖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0.

[20]雲南省地質礦產局.雲南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0.

[21]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0.

[22]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四川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1.

[23]青海省地質礦產局.青海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1.

[24]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1.

[25]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山東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1.

[26]北京市地質礦產局.北京市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1.

[27]福建省地質礦產局.臺灣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2.

[28]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3.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3.

[30]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域地質誌.地質出版社,1993.

[31]程裕淇等.1∶500萬《中國地質圖》(附《說明書》).地質出版社,1990.

[32]馬麗芳等.中國地質圖集,地質出版社(出版中).

[33]張宗祜主編.1:2500000中華人民***和國及其毗鄰海區第四紀地質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34]胡藹琴,格雷姆·羅傑斯.新疆塔裏木北緣首次發現30億年的巖石.科學通報,1992,37,7.

[35]陳哲夫,吳乃元等.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圖.地質出版社,1985.

[36]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