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偽名言
近年來,不僅魯迅遭遇“偽名言”,諸如馬雲、莫言、白巖松等名人均遭到網絡“偽名言”的困擾。部分詞句煞有其事,模仿得惟妙惟肖,欺騙性很強,有的火爆壹時,不少大V、明星也不辨真假,成為假名言的“搬運工”,例如馬思純用錯張愛玲語錄。諸多真假難辨的“偽名言”廣泛傳播,誤導了公眾,衍生出很多麻煩、糾紛。
名人“被名言”,這樣的尷尬現象隨處可見。有人編造張愛玲的話“妳說高處不勝寒,我便拱手河山討妳歡”,原是歌詞改的。有人稱莫言說“我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弄得莫言自己都很不好意思:“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
關鍵問題是:這些有道理的話,為什麽非要假借名人之嘴而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有三種可能:壹是自古以來,附庸風雅便是文字之弊。名詩如此,名言亦是如此。二是不自信,沒有名人身份的加持,有些話總覺得說出來“名不正言不順”。再壹個,便是語言文字中的弄虛作假成風。仿寫、抄襲、山寨、拼湊……最後,戴上名家的帽子,以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文化的豐富性當建構在文化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之上。狂歡式的虛假名言,或許能傳遞某種哲理的營養,但因其本身來自杜撰,終究如海市蜃樓,只能算是誤會壹場。
從名言警句的需求側看,假格言之所以有市場,壹方面說明人們對優質文化內容的強烈渴望,另壹方面也說明部分讀者缺乏判斷力。正所謂我所看的都是我願意看到的,假名言之所以被壹些人視如珍寶,正是因為契合了他們當下的某種處境和心態。那些成功學雞湯,迎合了不少人飛黃騰達的幻想;那些偏執的社會批評,罵出了壹些人心中的憤懣情緒。心中深以為然,再有了名人“加持”,點擊轉發、日常使用也就自然而然。其實,無論是講話時刻意使用各種名言裝點門面、代替論證,還是寫作時輕信各種二手材料,在生活工作中不假思索地人雲亦雲,歸根結底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維的“懶惰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