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什麽?

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什麽?

這兩大文化系統各有源頭,各有特點,相互之間又有許多的交流和融合。兩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壹個文化的***性,即華夏文化。對這兩大文化系統產生的源頭、各自形成的標識特征、價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體系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中國文化重心轉移的邏輯合理性及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論依據。

“擇水而居”成就“兩河文化”

黃河文化:“龍”文化

黃河文化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通過考古發現,黃河文化在新石器時代主要與以下四個文化系統有關: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其中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上、中遊地區,齊家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上遊地區,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黃河下遊地區。

青銅器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脫胎於仰韶等四大文化的商、周青銅器文化,標誌著黃河文化趨於成熟。文化進入青銅器時代,不僅僅是器具質量、用料的變化,而是在青銅器上刻鑄的大量文字——不僅有了象形文字,而且有了會意文字;而作為黃河文化圖騰標誌的“龍”,也以青銅器物上主要部件或圖飾的形式,隨青銅器的日益發展,被進壹步彰顯,終於成為君王的形象代表。

《周易》崇拜天,也就是崇拜龍。黃河文化發展到了周代,龍便成了圖騰崇拜物。這壹傳統,壹直延續到清代。

在充滿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之沛然底氣的土壤裏,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承前啟後,—路走來,最後止足於黃河下遊的齊魯之地,構築完成了黃河文化的軸心。壹個稱名“儒家”的知識群體,在這片軸心之地上應運而生;這個知識群體的領軍人物孔子與孟子,卓然成為黃河文化的代表。

生逢亂世的孔子,終其壹生,都在極力主張“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壹心要用“仁義”挽救“禮崩樂壞”的局面,要求人們以“親親之愛”為起點,在人與人之間架起壹座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仁愛”橋梁,並且還向人們描繪了壹幅“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廢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理想藍圖。

後來的孟子更進壹步,認為“人心本善”,不管妳的心靈蒙受了多少灰塵汙染,只要經常擦抹,自然能明以見性,恢復善的光亮,人人皆可成仁成聖。孟子的性善論,為孔子倡導的“為仁”學說提供了人性依據。所以,他在孔廟裏列於“亞聖”的位置,絕非浪得虛名。

由孔、孟***同構建的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作為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而成為華夏文化的壹大標幟。這個文化系統,在漢代獲得了統治者的認可,從此成為華夏人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規範、制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