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圍困戰的戰役經過
1948年4月18日,中***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就打長春進行討論,並致電中***中央軍委,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進行長春戰役,用九個縱隊攻打長春,以圍城打援手段,準備4萬人之傷亡,在10-15天內結束戰鬥。4月24日中***中央軍委同意攻打長春提議。
5月中旬,解放軍在長春東南四五十公裏的李家屯成立第壹前線圍城指揮所(後改稱第壹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蕭華任政委。此時,解放軍已完成對長春合圍,壹縱,六縱和三個獨立師將長春圍住。
隨著解放軍逼近長春,縮小包圍,5月14日,長春守軍為保持外圍防地和確保機場,以新七軍壹個半師、六十軍壹個師,向長春西北出擊,進攻小合隆附近之解放軍十二縱36師,試圖趕走解放軍,確保大房身機場在解放軍炮火射程之外。19日占領小合隆。24日,解放軍為實行空中封鎖,以壹縱、六縱、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獨立第7、10師,奔襲小合隆和大房身機場,殲滅駐守機場之新七軍暫五十六師兩個團約六千余人,俘獲暫五十六師副師長王正國。鄭洞國命出擊部隊速回,解放軍占領了大房身機場,長春守軍與沈陽空中運輸遂中斷。是次戰鬥解放軍損失兩千余人,正是此次試打,解放軍指揮者認識到打長春是不可猛攻,只能改強攻為圍困,以困長春守軍於城內。
1948年6月5日中***東北局林羅劉向中***中央軍委提出三個作戰方案,第三個作戰方案提出對長春采取長時間圍城打援,先消滅援敵,然後攻城。時間準備兩個月至四個月,可以有把握殲滅敵人與拿長春。建議采用第三作戰方案。中***東北局首長林彪、羅榮桓下達《圍困長春辦法》,以“久困長圍”為攻打長春總方針,對長春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其中幾項重要的命令為:嚴禁糧食、燃料進敵區,嚴禁城內百姓出城.。6月7日,中***中央軍委同意林羅劉提出之第三方案。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解放軍第壹兵團在吉林召開野戰軍師級以上幹部會議(吉林會議),決定把攻打長春改為長困久圍,並宣布由第壹兵團司令蕭勁光政委肖華指揮新成立十二縱(由北滿獨立第2、4師和西滿獨立第5師組成)和六個獨立師擔任圍城任務。
6月22日前,解放軍完成圍城部署,六縱十八師,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和獨立第6、7、8、9、10師、進入指定位置,第壹道包圍分東西兩個地方隊,獨立第6、8、9師為東地區隊,六縱十八師為其機動部隊;獨立第7、10師為西地區隊,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作為機動部隊,布在城西和西南守軍主要突圍方向,余部組成第二道包圍。完成以長春為中心方圓45公裏,縱深25公裏封鎖,禁止糧食和蔬菜、燃料、牛馬和等運入封鎖圈。在解放軍封鎖圈和國民黨軍哨卡間形成中間地帶。
在執行對長春全面性的軍事圍困和經濟封鎖同時,解放軍也進行政治攻勢和對上級軍官策反。6月28日解放軍第壹兵團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會後政治攻勢迅速展開,陣地喊話,發宣傳單,利用投誠和被俘之國民黨官兵及其家屬向城內喊話,針對屬於滇系之六十軍上級軍官進行工作,派長期做滇軍工作之雲南人劉浩,和原六十軍副官長兼特務營長楊濱主持東北軍區聯絡部前方辦事處之工作。在梅河口戰鬥中被俘之六十軍壹八四師團長張炳昌和李崢先送回做工作;在海城起義之原六十軍壹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利用各種關系給六十軍上層軍官寫信;劉浩也曾化妝秘密進入長春做上層工作;六十軍中以孫公達為負責人的地下黨組織也積極活動,發展地下黨員。這些政治攻勢和策反活動為後來六十軍投誠奠定基礎。
在5月底機場失守後,國軍長春守軍糧食供應只能靠空投。據當時美聯社分析,壹天要出動四十架次飛機才能滿足需要。由於空投飛機受到解放軍炮兵和高射機槍射擊,常常來不及空投就逃跑,或在高空亂投,不能投入城內。六月底,鄭洞國組織了戰時糧食管制委員會並頒布《戰時長春糧食管制暫行辦法》,規定市民自留口糧數量只許維持3個月,其余按限定價格賣給市政府以保證守軍需求,否則壹旦查獲將沒收糧食並嚴懲。守軍在城內搶奪民糧。到了夏天,市區居民出現糧荒,留有存糧之居民不敢“光明正大”舉炊,有不少人因此病餓死亡。由於城內糧食極度缺乏,加上有人投機倒把,城內糧價飛漲,從幾元壹斤漲至壹萬元壹斤。中央銀行長春分行不得已發行本票,面值由幾十萬壹張發展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壹張。6月28日,長春大批饑民到康德會館後院糧庫,沖破警戒,搶糧充饑。國軍和警察開槍彈壓,造成多人死亡。
7月19日,衛立煌命鄭洞國守長春,牽制***軍大批主力南下。最初,長春守軍還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蔣介石致電鄭洞國,從8月1日起,疏散長春哨卡內人口,只準出哨卡,不準進哨卡,將大量居民疏散出城,以降低市內糧食消耗。
7月20日,中***東北局討論認為攻打長春壹舉全殲守軍沒有把握,應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為好,並上報中***中央軍委。22日,中央軍委回電贊同。
鑒於城內居民成分的復雜,尤其是有不少國民黨軍政人員也化裝成難民試圖混出城去,圍城部隊開始時壹度對長春的出城者嚴格審查後才予以放行,大量饑民滯留在城外中間地帶,又不被守軍準許回城裏,結果出現了大批死亡。圍城部隊發現中間地帶有饑民大量死亡的現象後,於8月中旬下令在指定哨卡壹律放饑民過封鎖線,並對出城的饑民予以救濟。出城的難民***被收容了15萬余人。
8月4日至6日,國府國防部在南京召開軍師會議,會上曾討論從東北撤退,固守華中之部署,但因失去東北在國內外影響太大,故未果。
8月14日,中***吉林省委作出《關於處理長春外圍難民的決定》,決定成立處理難民委員會,初步決定攻克長春後處理難民收容,救濟等事宜,但解放軍仍嚴格執行封鎖。8月16日解放軍第壹兵團召開軍事工作會議,根據指示,縮小包圍圈,進壹步圍困守軍,第壹兵團司令部也向前移動到距長春十公裏的四家子村。8月1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改編為東北野戰軍。
9月12日,解放軍向義縣、灤縣壹線國軍發起攻擊, 遼沈戰役正式打響。9月底解放軍主力揮師南下北寧線,六縱、十二縱也奉命調往通江口、開原壹線,只有獨立第6、7、8、9、10師和後調來的獨立第11師六個師,以及地方部隊繼續圍困長春。
自6月25日至9月底,壹***進行大小戰鬥30余次,解放軍殲滅國軍約3000人,13,500多國軍士兵向解放軍投降。解放軍在外圍戰鬥中僅有400余人傷亡。
圍城期間,全市中小工廠設備大部被破壞。全市房屋30%被拆毀,輸電設備33%被拉走,供水設備70%被破壞。國***雙方在城外城裏掩埋屍體12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