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有哪些著名的橋
在紹興市區南。《嘉泰會稽誌》雲:“在府學前,其旁地名上原,多以藝花為業,橋蓋以此得名。”康熙《會稽縣誌》亦載:“宋時其地多藝花為業。”人以種植花草為業,故橋為望花橋。
廣寧橋
在紹興市區東。《嘉泰會稽誌》雲:“漕河至此頗廣,民居鮮少,獨士人數家在焉。”漕河至此水域開闊,而周圍寧靜,居民鮮少,遠望城南,諸山在目,故名廣寧橋。
第五橋
在紹興市西南。《越中雜識》雲:“在跨湖橋西南。由跨湖橋泛鏡湖,此居第五。”故名。
浪暖橋
在紹興市東南。康熙《會稽縣誌》雲:“平水、上竈二溪之水合流於此,向有木橋,水稍漲即沖敗,往來者甚苦之。”後來有人“捐資糾眾,易以石,名曰浪暖。”暖是溫暖之意,上遊溪水匯合於此,水浪滾滾如似蒸騰壹般,故稱浪暖,以此命橋。
黃泥橋
紹興市區獅子街西端。與此橋相連的叫泥墻弄,故名。而嘉慶《山陰縣誌》稱“王儀橋”。因橋西不遠為拜王橋,錢▓受郡人拜謁,近處有橋稱“王儀”是順理成章的。又稱“凰儀橋”,因在它不遠處,還有壹座“鳳儀橋”,鳳凰來儀,何等吉祥,又何等顯赫,故名。
石橋
在新昌縣東。《水經·漸江水註》“浦陽江又東逕石橋,廣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徑七尺,橋上有方石,長七尺,廣壹丈二尺,橋頭有盤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兩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許丈,溪中相攻,▓響外發,未至橋數裏,便聞其聲。”《輿地誌》雲:“剡東百裏有石橋。”《嘉泰會稽誌》雲:“裏人傳雲,舊路自石笥入天姥,今石笥橋下壹大井,與《水經》合,疑今石橋即昔之石笥橋也。”橋下有石井,橋端有盤石,橋旁有石壁,故名石橋,又名石笥橋。
鯉魚橋、錦鱗橋
在紹興市區勝利路西西小路口,兩橋相隔僅數十步。何以名此橋,說法多種。正確的說法與宋代以後此處為會稽貢院院址有關。嘉慶《山陰縣誌·藝文》卷中有周廷翰《古貢院記》壹文,內雲此二橋“知為宋時貢院故址。”“自鯉魚、錦鱗二橋緣河而西,又北折至西如庵以及棄地十余畝,皆貢院所有,而二橋之得名,非偶然也。”原來宋時在崇寧(1102~1106)、乾道(1165~1173)間,學校大興,朝廷頒三舍法於天下,諸州皆貢士。當時越州(後稱紹興)為州府所在地。素來人文鼎旺,辦貢院首當其責。乾道四年(1168)丞相史浩出守紹興,創建貢院,至九年(1173)資政大學士錢端禮手中貢院建成,壹時間各地學子紛紛來院攻讀。貢院按時向朝廷貢士。由於貢院即在近旁,於是此二橋名為錦鱗、鯉魚,意為鯉魚跳龍門高中得官,出仕穿錦服功遂名就。二橋之名寓意為此。乾隆《諸暨縣誌》中亦有“鯉魚橋”,意義近似。
洞亭橋
在紹興縣東南。《嘉泰會稽誌》雲:“陽明洞前,架小亭其上,自橋東數十步又有鬥牛、觀山二橋,入龍瑞宮。”橋在陽明洞、龍瑞宮前,又有小亭建其上,故名洞亭橋。
跨湖橋
《嘉泰會稽誌》、嘉慶《山陰縣誌》均稱“西跨湖橋”,並註明距縣城六裏或五裏,即今偏門外之跨湖橋。因鑒湖營造原分為東鑒湖、西鑒湖,此橋在西鑒湖上,故又名西跨湖橋,橋南端為馬臻墓地。然以西鑒湖論,此又為東跨湖橋。嘉慶《山陰縣誌》載有“湖塘跨湖橋”即俗稱西跨湖橋。言跨湖者,由鑒湖而起。
草貌橋
在紹興市區北。《嘉泰會稽誌》雲:“舊傳此地在州城外,俗謂征稅之所為貌,此以在郊,故名草貌。”古時此處有征稅之所,地在郊外,故橋為草貌名。
太平橋
在紹興縣阮社,歷有修建,上文已述。這是壹座高大石拱橋與高低不同石梁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這種布局,高低錯落,橋孔寬狹相間,即利排洪,又利大小船只通航,橫跨於浙東運河上,真是壹座太平的橋,故名。各地取名為太平橋的甚多,特別是諸暨太平橋。此橋於唐天寶中建,尋廢。宋淳熙間改建為石橋。元時在舊址改為鐵纜懸浮橋,故此橋又名浮橋。明景泰間復建為石橋,名通遠橋,後改稱太平橋。明代知縣單宇《太平橋記》中述,此處水勢洶湧,江民裸涉之,故建橋以通往來。古石橋廢,置鐵纜系浮梁為渡,十分驚險,今又建成石橋,民心稱快稱安,遂改名太平橋。現諸暨太平橋長90米,寬7米,自1960年後改稱為諸暨大橋。新昌有二座太平橋,壹在縣南60裏南山村,壹在縣東75裏坑裏村。
安寧橋
《嘉泰會稽誌》載在紹興市區東北。以“安”為橋名的甚多,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安定,生活安定的渴望。上述的萬安橋即是。上虞還有安民橋,在豐惠鎮附近。諸暨市區有眾安橋,又名中湖橋,亦名登仕橋。新昌有永安橋,在縣東55裏方口村;有定安橋,在縣東40裏雪溪村;有吉安橋,在縣東60裏裘塢村;有田安橋,在縣東90裏下蔡嶴村。康熙《會稽縣誌》中還載有長安橋,在紹興市區;永安橋,在紹興縣區;有萬安橋在樊江。與“安”近的還有“寧”字,如上文所述的廣寧橋,在紹興市區;有瑞寧橋,在紹興縣區。
利濟橋
在紹興市區。各地以“濟”為橋名的特多,反映了人們希望互通往來,互相提攜的美好願望。造了橋,從此不受江河阻攔,南北東西互濟互利,這是多麽有利的事。紹興市區又有濟川橋、通市橋,上虞有通利橋。新昌更多,有濟川橋在縣北;普濟橋在縣東60裏的楓樹嶺腳;永濟橋在縣東23裏蘭沿村;另壹永濟橋在縣東70裏石磁溪;協濟橋在縣東70裏孫家田村;廣濟橋在縣西七都,等等。
永嘉橋
在紹興縣大臯埠村,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為著名古橋,取名為“永”字的橋很多,表示了人們對永遠美好、永遠安樂的向往。如諸暨的永和橋,壹名▓橋。駱問禮《橋記》中述,此處湍悍病涉,前曾有橋,常廢塌,嘉靖七年義士何士奇等以最好材料建橋,務求橋孔堅實,如是雖經50余年,橋仍壹新,故稱永和橋。另外,如永福橋、永安橋、永豐橋、永寧橋、永濟橋等亦為同義,嵊州谷來還有永鎮橋。與“永嘉”相同願望的,《嘉泰會稽誌》中還載有紹興市區的通泰橋、稱心橋,紹興南錢清的如意橋等。
福祿橋
在紹興市區。橋名中有福字的甚多,如上文的永福橋和興福橋,均在紹興市區,康熙《會稽縣誌》有載。還有成福橋,在樊浦。又如新昌的福洋橋在縣東邊5裏的茅洋村,萬福橋在縣南70裏下莊村,還有賜福橋,在結溪村。又如上虞松廈有凝福橋,嵊州小柏有福德橋,鎮基有福安橋,民勝有五福橋,進祿橋等。福祿壽禧,是千百年來民間吉祥瑞兆,人們追求目標。橋以福祿名,反映了老百姓內心的期待與冀希。
樂善橋
在新昌長征,民國《新昌縣誌》有載。“善”,據孟子觀點是人之本性;造橋為壹大善舉,施善於人是壹種美德,故以“善”為橋名者十分普遍。如嵊州崇仁有長善橋,黃澤有保善橋,升高有積善橋,金庭有善濟橋,新昌還有繼善橋、公善橋、盤山公善橋,還有旌善橋在元嶴村,同善橋在黃渡裏村,等等。
萬壽橋
在紹興市郊城東樊家埭,又名蜈蚣橋,選型別致。“壽”是人們最大的期待和最虔誠的祝頌。“壽”為橋名,不僅祈求橋本身長存不圮,以更多造福人間,也禱告河神海若,施壽於人間,讓人長壽長樂。故以“壽”為橋名的甚多。紹興縣還有壽寧橋、桑港村的長壽橋。嵊州和平有萬壽橋等。新昌縣雅坑村口有萬壽橋、青壇村有長壽橋、董村有萬壽橋、五馬有長壽橋等等。與“壽”同義的還有嵊州黃澤的長生橋,太平和谷來的萬年橋等。
長慶橋
在紹興縣坡塘。“吉慶”是人們快樂、幸福的雅稱,造橋成功,當是壹方人士的喜慶之事。而且希望吉慶長存,喜慶普施,故以“慶”為橋名者多有。如紹興市內有大慶橋、坡塘還有福慶橋、江家溇有慶佑橋。嵊州亳石有隆慶橋、新昌有車茗的萬慶橋,雪溪村的江慶橋,真詔村的大慶橋等。
興文橋
在紹興市區上大路。橋名以“興”為名者多,意為建了橋後,能地興人興萬事興旺,故“興”字寄托了人們善良、美好的願望。嘉慶《山陰縣誌》中載有興安橋,此橋取名獨有風趣,在柯橋附近,時有鄉人名祁茂興者,其子名子安,為便於鄉裏,特建橋壹座,橋名為父子名中各取壹字,故為興安橋。《嘉泰會稽誌》、康熙《會稽縣誌》還載有興福橋。乾隆《諸暨縣誌》中有興樂橋,民國《新昌縣誌》中有丁家園的興龍橋,坎頭村的復興橋。嵊州春聯有新興橋等。
靈臺橋
在紹興城東側水牌,上文已述。在紹興市五雲門,舊有靈汜橋,為著名古橋。以“靈”為橋名者亦多,意為靈驗、神靈,這是對橋的壹種祝托和信任。紹興錢清有五靈橋。新昌更多,如縣東黃壇村的靈溪橋,小將的靈鶴橋,莒溪村的靈佑橋,中溪村的靈噓橋等。其他縣市亦為數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