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印度發展的潛力大於中國?
在全球關註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今天,另壹個經濟奇跡卻也正靜悄悄地在印度出現。新加坡的聯合早報今天報道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東亞的巨龍和南亞的大象互相輝映,同時又相互競爭的時代或許終於拉開了序幕。
官方統計顯示,印度經濟去年7至9月份大幅增長了8.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人相信,印度自1991年推行的改革已顯現效應,壹方面IT業正在為印度經濟贏得國際上的重視,另壹方面制造業也蓄勢待發,其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長期維持在7%以上的水平。印度財政部長賈斯萬特.星(Jaswant Singh)最近就表示,印度正處在“爆炸性增長”的臨界點。
報道說,印度經濟的樂觀前景也正在改變人們對中印對比的評價,過去輿論完全壹面倒認為中國模式優於印度模式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報道舉例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黃亞生和哈佛大學教授凱納(Tarun Khanna)去年年中聯合發表的文章認為,中國利用外資推動經濟增長,發展後勁將不如鼓勵本國企業與國際競爭的印度。
這兩位學者指出,在2002年福布斯評選的世界最佳200小企業中,***有13家印度企業,中國只有4家。他們並認為,相比中國,印度更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高科技實驗室。
投資銀行高盛則在去年底發表的《邁向2050年》報告中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可在2010年左右超越中國,在未來50年裏,它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報道說,在外界看法改觀的同時,印度人的觀念也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在印度國內備受尊重的IT巨子穆爾蒂(Narayana Murthy)日前就在北京說,印度人現在普遍有“壹種希望向中國學習,同時和中國競爭的意願”。
報道說,印度政府目前已在醞釀要仿效中國,在今年內設立大約20個經濟特區,以吸引更多外資,並促進出口。這意味著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可能因為來自印度的競爭而減弱。
另壹方面,報道亦指出,在壹些重要的領域,印度擁有大於中國的潛力,但在其他發展條件上,中國的優勢仍然明顯。
例如,強項在制造業的中國,比實力在研發的印度更能讓社會上的多數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目前中國有接近1億的制造業工人,印度只有900萬,高速發展的IT業也只為印度制造了100萬個就業機會。
報道又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的觀點說,“印度的政治結構是現代的,經濟結構基本現代,社會結構卻還屬於前現代。”他指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需要壹些前提,例如,社會需要打破以血緣和家族為基礎的傳統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