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急求:諸子百家概念?

急求:諸子百家概念?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有相關圖書《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之諸子百家》,動畫《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為《諸子百家》,另外《諸子百家》還是由東莞神狼林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大型3D網絡遊戲。

解釋:

諸子:以前為稱呼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是“百家姓”的簡稱。

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為稱呼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鬼谷子等。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諸子百家大辭典

“諸子”,是指這壹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

壹、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壹個重要學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至壹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盡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壹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後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陽明

二、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壹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於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壹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以“無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復“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壹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三、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壹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淒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註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後發展不大。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壹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壹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壹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指的是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五、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壹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壹國或壹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壹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壹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六、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

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

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後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縱橫家的著蘇秦的《蘇子》,張儀的《張子》等大部分在漢朝前亡佚。現在僅存的鬼谷子是縱橫家唯壹的議論著作。另有《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人物:

七、名家

名家註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是壹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裏,壹直被冠上壹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八、陰陽家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壹。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壹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九、雜家

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壹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誌》第壹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壹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壹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十、農家

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壹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壹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因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書令》。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壹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十壹、小說家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於芻蕘。

古時之人以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

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十二、醫家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壹個大動蕩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