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求壹份血常規化驗單並且分析

求壹份血常規化驗單並且分析

血常規化驗單

[英文縮寫]blood?routine;?血RT。

WBC?白細胞 成人4.0-10.0? 10*9/L6個月-2歲嬰兒11-12? 10*9/L新生兒15-20? 10*9/L

RBC? 紅細胞 成年男性4.0-5.5? 10*12/L女性3.5-5.0? 10*12/L新生兒 6.0-7.0? 10*12/L

HGB? 血紅蛋白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HCT或PCV? 紅細胞比積或紅細胞壓積?男性0.42-?0.49?L/L或42%-49%女性0.37-0.43L/L或37%-43%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L MPV?平均血小板體積? 7-11fl

PCT 血小板壓積? 0.11-0.28% ? MCV 平均紅細胞體積? 82-95?fl

MCH 平均血紅蛋白量 27-31pg MCHC 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320-360g/L

NEUT%? 中性細胞比率 ?桿狀核?0.01-0.05? (1%-5%)分葉核?0.50-0.70? (50%-70%)

LYMPH% 淋巴細胞比率 (20%-40%) MONO% 單核細胞比率?(3%-8%)

EO% 嗜酸性粒細胞比率 (0.5%-5%) BASO% 嗜堿性粒細胞比率? (0%-1%)

NEUT# 中性細胞數? 桿狀核0.04-0.5? 10*9/L? 分葉核2-7 10*9/L

LYMPH#?淋巴細胞數 0.8-4.0 10*9/L MONO#? 單核細胞數 0.12-0.8 10*9/L

EO# 嗜酸性粒細胞 0.05-0.3 10*9/L BASO# 嗜堿性粒細胞 ?0-0.1 ?10*9/L

RDW_SD? 紅細胞分布寬度?SD 37-51% RDW_CV 紅細胞分布寬度CV 11.5-14.5%

PDW 血小板分布寬度? 15%-17% P-LCR 大型血小板比率?13-43%

3.中文名稱、英文縮寫

(儀器不同,某些縮寫也不同,僅供參考)

中間細胞絕對值MO#,MONO#,W—MCC

粒細胞絕對值GR#,GRAN#,W—LCC

淋巴細胞絕對值LY#,LYM#,W--SCC,

淋巴細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間細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細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驗問答總匯

1.問:血常規檢查包括哪些內容?

答:血常規檢查是醫院中最常見的壹項化驗,用於對病人身體狀況的壹般了解和對疾病的初步判斷和對治療療效的觀察。血常規壹般應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和白細胞分類計數。但由於現代實驗室中做血常規檢查常使用多參數血細胞計數,壹次測定可以得到多達十幾項參數,所測定的項目除上述四個參數外還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參數、紅細胞各項指數、白細胞分類結果等許多參數,甚至還有三個細胞分布直方圖。所以血常規的概念可以擴大為含有多項紅細胞參數,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等多達十余項指標的壹組實驗內容,較為常見的是含有16~18項參數的血常規化驗結果。血常規具體各項目的名稱、參考值、臨床意義參考書中各項目的詳細介紹。

2.問:什麽是血象?

答:這是壹個習慣的稱呼,某些臨床醫生和病人習慣將血常規檢查稱為“血象”,在某些書中甚至專業書中也有類似的寫法。如醫生說:“先去查個血象”,實際上這時候要病人做個血常規檢查,這個血象檢查指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就是人們所說的血色素)和白細胞分類等壹些最常見的檢驗項目。

3.問:為什麽要常做血常規檢驗?

答:在醫院看病時,醫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個血常規檢查。血常規檢驗雖不是什麽特異性的實驗,但由於血液不斷的在全身循環,流經身體的各個重要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和維護人體各處機能活動和內外環境的平衡,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改變,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故檢查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量和質的變化即可協助判斷肌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壹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為具有診斷參考價值,所以,許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時都要做血常規檢查。另外,壹些已經明確診斷或治療過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經常做血常規檢查,這時觀察治療效果、用藥或停藥、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愈的常用指標。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在化療、放療及血液病等特殊病人中,血常規檢查是個非常重要的和經常需要檢測的觀察指標。

4.問:儀器化驗和打印的血常規檢驗內容又多又復雜,如何看懂?

答:現在在壹般大中型醫院做血常規檢驗,多采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患者拿到的是列有十幾項參數的化驗結果。因為醫院采用的儀器不同,打印結果的編排順序也不壹樣。表1、2、3列出自動血細胞計數儀測定血細胞各項參數的中文名稱、英文縮寫(儀器不同,某些縮寫也不同,僅供參考)、參考值、測定單位。

5.問:紅細胞的生理功能是什麽,紅細胞測定有何意義?

答:紅細胞是人體中最多的壹類細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過細胞內所含有的血紅蛋白進行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紅細胞的壽命約為120天,每天有許多細胞因衰老而死亡,另有許多新生的紅細胞取代衰老的,使紅細胞數量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持身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需要。機體發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礙、紅細胞破壞嚴重或紅細胞異常增生等問題時紅細胞數量都可發生變化。此時需做紅細胞計數以得到紅細胞的確切數量。

紅細胞英文縮寫為RBC。正常人紅細胞因性別和年齡差異有所不同:

男 性:(4.0~5.5)x10*12/L

女 性:(3.5~5.0)x10*12/L

新生兒:(6.0~7.0)x10*12/L

(1)紅細胞相對增多血漿容量減少而使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多,超過參考值上限或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比例失常。常見於以下情況:嚴重嘔吐和腹瀉、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所致的脫水、尿崩癥、晚期消化道腫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漿中水分丟失過多而使紅細胞呈現相對增加。

(2)紅細胞絕對增加此為多種因素引起紅細胞數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區;新生兒生理性紅細胞數量相對增加;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可使紅細胞數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統疾病之壹的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也屬紅細胞數量病理性絕對增加。

紅細胞數量減少可以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和大量失血三種主要原因。

(3)紅細胞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等;各種慢性疾病導致肌體長期消耗,如惡性腫瘤、尿毒癥、肝病、風濕病、內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4)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多見於溶血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機械性溶血性貧血等。

(5)各種急性慢性失血,如外傷大出血、手術大出血、產後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潰瘍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

6.問:血紅蛋白是用於評價人是否貧血的主要指標嗎?

答: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呼吸系統的載體,它具有易與氧和二氧化碳結合的特性,可將人體吸入的氧氣從肺部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再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後呼出體外。血液的顏色是紅色的,這也與血紅蛋白有關。

血紅蛋白確是用於評價是否貧血的壹個重要和常用指標,但不是唯壹指標。醫生常說的貧血和不貧血也多以血紅蛋白測定值為主要依據。這裏需要解釋的是,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具有基本相同臨床應用價值,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還有特定的比例關系,如每升血液中有1.00×10*12個紅細胞,相當於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為30克(30g/L)。可以通過這個比例關系分析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數量是否平行。如有較大的差異則說明紅細胞的體積大小和形態有所改變,或紅細胞內含的血紅蛋白的量有所改變,此時應該註意MCV、MCH、MCHC等幾個紅細胞參數,他們也是分析判斷貧血的幾個重要指標。

7.問:“妳有幾克血”是怎麽回事兒,血紅蛋白的參考值是多少?

答:臨床工作中經常聽到有病人說“醫生,我的血色素有幾克?”;“我有幾克血?”這樣的問題。其實這裏面所涉及的只是壹個常用的測定項目:血紅蛋白。血色素即是血紅蛋白,是非標準的稱呼,或者叫“俗稱”,英文縮寫可寫為HGB或Hb。血紅蛋白可以用“克”這壹單位來計量,是表示單位體積血液中攜帶的血紅蛋白量。慣用測量單位是每百毫升(分升)血液中含有多少克血紅蛋白,而現在多統壹采用國際單位制,以每升(壹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紅蛋白多少克為準。例如以前人們說“我的血色素是15克(15g/dl)”,而現在應該說“我的血紅蛋白是150克(150g/L)”。血紅蛋白參考值因性別和年齡不同而略有差異,國內較為公認的參考值如下:

男 性:120~160g/L,最高不應超過175g/L。

女 性:110~150g/L,最高不應超過165g/L。

新生兒:170~200g/L。

兒童的血紅蛋白量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降低而接近於成年人,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血紅蛋白比居住在平原地區的人偏高,這是壹種生理性的增高。

血紅蛋白與紅細胞的使用價值近似,血紅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參考紅細胞升高與降低的臨床意義。

8.問:什麽是血色素,觀察人的皮膚和眼皮能判斷貧血嗎?

答:血色素是習慣稱呼,現在統稱為血紅蛋白。

8.問:什麽是血色素,觀察人的皮膚和眼皮能判斷貧血嗎?

答:血色素是習慣稱呼,現在統稱為血紅蛋白,是評價病人是否貧血的壹個重要指標。各種原因造成的血液丟失和減少,使得血紅蛋白低於參考值時即為貧血。長期貧血的病人除了有具體的臨床表現外,還可能在外表上有不同的表現。如皮膚顏色和鞏膜(俗稱白眼球)與血色素高低有壹定關系,壹些有經驗的醫生和人士可以通過仔細觀察人的鞏膜,眼皮、面頰、指端、嘴唇等部位初步判斷是否貧血及貧血的程度,如發現上述部位呈現蒼白色,沒有健康的血色或粉紅色,即疑及貧血問題,但最終的和準確的血紅蛋白結果還必須由實驗室測定後得到。

9.問:表示貧血的紅細胞參數有哪幾項?如何用它們判斷貧血類型?

答:醫生用於判斷貧血的主要指標是血紅蛋白濃度,除了血紅蛋白外還可參考紅細胞數量,如二者比例失調,還應進壹步參考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傳統上貧血可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單純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它們的分類方法是按照MCV、MCH、MCHC的不同而設定的,詳見表4。

表4?貧血的MCV、MCH、MCHC分類法

貧血類型?MCH(pg) MCV(fl) MCHC(g/L)

(參考值) 27~31 80~98 ?320~360

大細胞性貧血

>正常32~50 >正常,100~160 正常,320~360

正細胞性貧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單純細胞性貧血

<正常,21~24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正常,12~29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大細胞性貧血,常見於因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妊娠期或嬰兒期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正常細胞性貧血,常見於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和海洋性貧血。

單純細胞性貧血,常見於慢性感染、炎癥、肝病、尿毒癥、惡性腫瘤、風濕性疾病、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貧血。

10.問:RDW是什麽參數,它與貧血的分類有何關系?

答:RDW是壹個新的紅細胞參數,它的全稱是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它的所表達的內容是紅細胞體積大小的均勻程度,如果紅細胞體積大小均勻壹致,則該參數較低,在參考值範圍以內。如紅細胞體積大小不壹致,差異較大,則該參數高於參考值。參考值為:11%~14.5%。RDW作為壹種新的紅細胞測量參數。它只能出現在用自動化細胞計數儀測定的結果中。它同樣可以作為貧血分類的指標之壹,壹般可以通過RDW和MCV這兩個參數進行貧血的形態學分類。具體貧血分類指標和常見疾病如下:

(1)MCV降低,RDW正常小細胞均壹性貧血。常見於慢性疾病、輕型地中海貧血、兒童。

(2)MCV降低,RDW升高小細胞非均壹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β-型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H病、血紅蛋白S病。

(3)MCV正常,RDW正常正常細胞均壹性貧血。正常人屬於此種情況。其他異常表現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術後、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後等情況。

(4)MCV正常,RDW升高正常細胞非均壹性貧血。如早期或混合性營養缺乏、血紅蛋白異常的貧血癥、骨髓纖維化、骨髓發育不良、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5)MCV升高,RDW正常大細胞均壹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6)MCV升高,RDW升高大細胞非均壹性貧血。加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部分鐮刀狀細胞性貧血。

11.問:什麽是紅細胞壓積,測定紅細胞壓積有何意義?

答:血液經抗凝處理後,通過離心可以把血液分為兩大部分,血漿和血細胞。如果將血液放在壹個特殊的試管中(溫氏管)按規定的時間和速度進行離心,最終使得紅細胞完全壓實在試管的底端,紅細胞之間互相接觸密切,盡可能排除所有血漿,此時血漿會全部被擠出到血細胞的上面,這時紅細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們所要得到的紅細胞壓積,即壓實的紅細胞所占的體積數(或百分比),也叫紅細胞比積或紅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壓積還可用毛細管法和血細胞計數儀法測定。紅細胞壓積通常縮寫為HCT或Ht,測定單位現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占有多少升來表達(L/L)。

參考值:

男:0.40~0.50L/L(40%~50%)

女:0.37~0.45L/L(37%~45%)

紅細胞壓積的測定有助於了解紅細胞的增多與減少,當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絕對值增高時,紅細胞壓積也會有相應的增加。血液濃縮時紅細胞壓積可達50%以上,臨床上常用於了解脫水病人的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計算補液量的參考。紅細胞壓積降低於各種貧血有關,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不同,紅細胞壓積的改變並不與紅細胞數量平行,需同時測定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並用於計算紅細胞各項平均值才有參考價值。

12.問:血液是由那些部分組成的?

答: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維持著人體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成分之壹,沒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將不會存在。血液是如此的重要,那麽血液的組成是怎樣的呢?

簡單地說,血液主要由血漿和血細胞(就是人們所說的血球)兩大部分組成,將血液用抗凝劑抗凝處理後,放在離心機內離心或靜置壹段時間後就可發現血漿和血細胞明顯分為兩部分,血細胞因為分量較重被沈澱在底部,懸浮在紅色血細胞上面的黃色透明液體就是血漿。

血細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態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組成的。

血漿中含有91%~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漿蛋白、激素、營養物質、代謝產物、酶類、電解質、微量元素和血液氣體等。

如果血液不經過抗凝處理,讓其自然凝固,血液也會分成兩大部分,沈澱在下面的是凝固在壹起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有形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淡黃色液體是血清,血清中不含有血細胞和纖維蛋白原成分。

13.問:血液是如何循環的,人有多少血液?

答:血液是壹種黏稠的紅色液體,它流經人體的各個部分,從心臟出發,經過動脈到小血管到毛細血管,再到靜脈,回到心臟,經過心臟將血液送入肺內,靜脈血在肺臟的肺泡中進行氣體交換後,血液重新帶足氧氣變為鮮紅的動脈血,再回流到心臟中,進行下壹輪的循環。

壹個成人大約有相當於體重的8%的血液在全身各個部位循環,也就是說如果體重為60公斤的人約有4.8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約為1.060,因此4.8公斤重的血液約有4.5升。

14.問:化驗中要求的全血、血漿和血清有何區別?

答:血液經抗凝處理後的全部血液為全血;離心除去血細胞後所得到的淡黃色液體為血漿。

如血液不經抗凝處理,讓他自行凝固,則在抽血後的壹段時間內,血液會自動在壹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發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壹個整體,再經過壹段時間或用離心機離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會與壹些清澈淡黃色的液體分離開,這些液體稱為血清。血清與血漿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麽不同,但其內在的主要區別是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是未經抗凝處理過的血液凝固後得到的。

抽血做化驗中常遇到某些化驗要求用血清測定、用全血測定、用血漿測定,即是指血液標本的三種主要處理方式和要求。

血清多用於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測定;血漿多用於凝血等方面的測定;全血則多用在血細胞、血常規、血沈等方面的測定。

血液的抗凝處理需要抗凝劑,選用什麽抗凝劑應根據具體的實驗要求進行選擇。

15.問:血液應該是鮮紅的,為什麽有時抽出的血是暗紅的或黑紅色的呢?

答:前面說過血液有動脈血和靜脈血之分。人體動脈多處於身體的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動脈中流動的血液因含有較多的氧份而呈鮮紅色,因此在動脈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膚外傷後流出的血常顯紅色或鮮紅色,此外略有貧血的患者血液也多顯鮮紅色。靜脈壹般分布在身體的表淺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腳面極易看到,並且呈青紫色,靜脈中流淌的血液為靜脈血,靜脈血因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產物而顯得顏色暗淡。做血液化驗時多從肘部靜脈抽血,因此妳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為暗紅色或黑紅色,此時也可表明妳的血液中含紅細胞和血

紅蛋白較多。此外當血液濃縮時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靜脈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時也有可能見到血液的顏色較深,類似於靜脈血,這是因為它們多來源於末梢靜脈壹端,或血紅蛋白濃度較高,或血液濃縮等因素造成。

16.問:抽靜脈血化驗之前有哪些準備?

答:提到化驗,病人就會聯想到抽血和疼痛,心情就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小孩還可能會大哭大鬧。抽血固然會疼,但程度很輕。緊張甚至恐懼主要是心理作用。為保證化驗結果的穩定和準確,病人應給予積極的配合,保持放松狀態。

抽血檢查壹般采靜脈血,靜脈血化驗除特殊要求的項目以外,壹般要求在上午抽血,抽血前盡量減少運動量,不要吃食物,保持空腹,可以喝少量的水,除某些必須按時服用的藥物以外,盡量將其他藥物移到抽血之後再服用,以免對某些實驗結果有所幹擾。如是住院病人,應在比較平穩的狀態下,由醫生或護士為您抽血。抽血前應盡量清潔抽血部位的皮膚。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據化驗內容的不同及項目的多少來決定的,抽血量壹般在2~20毫升,最多不會超過50毫升。經常聽患者說“抽了這麽多的血需要多少營養才能補回來呢?”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和緊張,因為這只占人體全部血量的0.5‰~3‰,不需要任何補充和特殊營養,人體完全可自動進行調整和適應。

抽血後醫生或護士會將血液分配在不同的試管內以適應不同的實驗要求。

17.問:采末梢血有何要求和準備?

答:末梢血主要有耳垂取血和指尖取血兩個部位,嬰兒可在腳後跟取血。耳垂取血痛感較輕,但取血量較少,特別是耳垂較小的人比較難於取血。指尖取血痛感較明顯,但采血量較多,特別是對於血常規化驗,可得到較為穩定的測定結果。

采血前應將皮膚清洗幹凈。在冬季寒冷的室外進到室內後不要立即取血,應使身體暖和以後,特別是應使采血的耳垂和手暖和起來。在采指血前不要用熱水燙手,保持手指幹燥,如指尖有傷口、甲溝炎、紅腫或皮膚病應避開使用此手指。指尖采血壹般用無名指,因無名指刺破後不會影響手的日常生活功能,當然也可用中指或食指,無特殊區別。采耳垂血時應將耳垂上的耳環等掛飾物取下,采血後不要立即掛上。

采血後應用消毒棉塊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壓緊針刺破處,不要觸及臟物,不要立即浸水洗手。

18.問:末梢血可用於哪些化驗?

答:末梢血因其取血方便,多用於壹些簡單易行,用血量少,測定快速的化驗檢查。較為常用的項目有血常規化驗、血型、微量法或稱快速血糖(使用血糖試紙條法)、微量法血沈(潘氏法血沈)、微量紅細胞壓積測定等。

由於現代化測定技術的飛速發展,壹些原來需用靜脈血或用血量較大的項目也有了快速的微量法;這些項目也可使用末梢血,如與肝功能有關的谷丙轉氨酶、膽紅素、谷草轉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澳抗)等測定;與腎功能有關的肌酐、尿素氮和尿酸;與血脂有關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測定;某些酶類如激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胰澱粉酶、微量元素的測定等。許多新的可用微量末梢血進行快速檢測的項目還在不斷建立中。

19.問:許多實驗為何要求空腹抽血?

答:空腹抽血已成為許多項化驗檢查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許多抽血化驗項目的正常參考值均來源於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結果,經統計分析後得到的。

(2)進食後可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可發生改變,因而不能得到準確的化驗值,如進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後可使甘油三酯明顯升高數倍;食用高糖食物兩小時內可使血糖迅速生高。在頭天晚間進食後到第二天清晨,空腹時間達十小時以上,體內各種物質已達到相對穩定和平衡,食物性因素對血液成分基本沒有影響,此時抽血可得到相對穩定準確的結果。

(3)人體生物周期的變化,某些項目指標因采血時間不同,變化較大,如皮質醇分泌高峰在早晨,下午至晚間則逐漸下降,因此在同壹時間測定的結果具有可比性。

(4)人在早間運動較少,而進食、勞動、運動、工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使壹些化驗指標波動,有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不利於與以前所做結果的比較。

20.問:耳垂血、指血、靜脈血、動脈血各有何用?

答:人體血液是通過心臟和動脈、靜脈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進行循環的。人們在醫院中進行抽血化驗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靜脈血和末梢血。

靜脈血壹般采用肘靜脈(俗稱:胳膊血),用註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據化驗項目不同及項目多少不同,抽血幾毫升至幾十毫升不等,壹般常用於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狀腺功能等生物化學及免疫學實驗和絕大多數特殊實驗。

耳垂血和指血統稱為末梢血,常自耳垂部或指尖取血,采血量較少,多在0.1毫升左右,常用於血常規檢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簡單快速的實驗,但現在有許多醫療單位血常規檢驗也用靜脈血來做,可獲得更準確穩定的結果。

動脈血因攜帶氧氣,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能量,通常用於做血液氣體分析。

小兒貧血概論?

[定義]?  

貧血(Anemia)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壹種癥狀或綜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或其中壹項明顯低於正常。由於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此三項正常值國內外均有差異。因為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二者與紅細胞壓積不壹定平行,故臨床多以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作為衡量有無貧血的標準。須指出的是,由於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與血容量有關。例如在血容量減少時(脫水),雖然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貧血。此時單憑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貧血的真實情況。

[分度]?   

臨床上根據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數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將貧血分為以下幾度:血紅蛋白在9-12克/分升為輕度,6-9克/分升為中度,3-6克/分升為重度,3克/分升以下為極重度。紅細胞數在300萬-400萬/立方毫米(以下單位同)為輕度,200萬-300萬為中度,100萬-200萬為重度,100萬以下為極重度。

必須指出的是,血紅蛋白量的減低與紅細胞數的減低程度在不同種類的貧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數的減低較血紅蛋白量的減低為顯著,在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量的減低則較紅細胞數的減低為顯著。

此外,在診斷貧血時必須參照不同年齡小兒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數的正常值作比較,才能較準確地判斷貧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兒初生時,其血紅蛋白量如為12克%,這與初生時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比較,則表明患中度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