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原則和三無原則
三不原則是指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品。三無原則是指無錯原則、無批評原則、無壓力原則。
三不原則是品質觀念中的原則,品質觀念是以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不斷提升服務品牌知名度和客戶滿意度,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的根本觀念和執著追求。而三無原則是教育孩子的原則。
三不原則
1、不接受不合格品
不接受不合格品是指員工在生產加工之前,先對前傳遞的產品按規定檢查其是否合格,壹旦發現問題則有權拒絕接受,並及時反饋到前工序。前道工序人員需要馬上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措施,使品質問題得以及時發現糾正,並避免不合格品繼續加工造成的浪費。
2、不制造不合格品
不制造不合格品是指接受前道的合格品後,在本崗位加工時嚴格執行作業規範,確保產品的加工質量。對作業前的檢查、確認等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到位;對作業中的過程狀況隨野鳥留意,避免或及早發現異常的發生,減少產生不合格品的概率。準備充分並在過程中得到確認是不制造不合格的關鍵。只有不產生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變為可能。
3、不流出不合格品
不流出不合格品是指員工完成本工序加工,需檢查確認產品質量,壹旦發現不良品,必須及時停機,將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並且在本工序內完成不良品處置並采取防止措施。本道工序應保證傳遞的是合格產品,會被下道工序或“客戶”拒收。
三無原則
1、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壹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壹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2、無批評原則
壹些父母在日常幼兒教育中,壹旦幼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幼兒不知應該怎麽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於是只會什麽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歲-3歲的幼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3、無壓力原則
壹點兒壓力也不給幼兒,讓幼兒在壹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麽幼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壹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有些父母在養育幼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使幼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妳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再不好好做,就把妳關進小黑屋”!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幼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幼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