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兄弟動畫片導演是誰?
只有動畫行業內的人才知道,這位身體瘦弱的老人有著極為響亮的名頭。他導演的動畫片有《葫蘆兄弟》、《人參娃娃》,《鷸蚌相爭》等。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簡稱美影廠)的老同事李建國表示,胡進慶是“中國‘剪紙片’行業裏的頭號人物”,他雖然不是什麽“官”,但很有創意,“很多題材他說能拍就能拍”。
現在很多美影廠的年輕員工都不知道,“葫蘆娃”並非神話傳說中的形象,而是完全來自胡進慶的構思。1984年,當美影廠計劃將小說《十兄弟》改成動畫片時,導演胡進慶堅持把原著中10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換成7個外形完全壹樣、只有顏色不同的“葫蘆7兄弟”;而眾多反面角色,包括“皇帝”、“衛兵”等,也應該簡化為“蛇”、“蠍”兩個妖怪。他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不這樣,靠廠裏投下來的錢,根本“拍不起”。他甚至給領導丟下“狠話”:“妳不答應,我就不拍!”
可他的確很“拽”。得到廠裏的批準後,他不僅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撰寫了腳本,而且身為導演,他還為這部動畫片分好鏡頭,又畫好了場景。
作為壹部“剪紙片”,《葫蘆兄弟》的拍攝過程就像演皮影戲壹樣,工作人員需要先把人物剪成有活動關節的紙片,然後在大的背景圖案上擺出不同的動作,再壹格壹格地拍下來。13集的動畫片,需要幾千個場景,拍攝兩年之久。
“葫蘆娃”的卡通形象也是他壹手畫出來的。當時,廠裏公開征集造型,結果在壹堆“神娃”和“洋娃娃”的形象中,胡進慶畫的那個光膀子赤腳的“野孩子”入選。
“那個形象壹定要有民族化的東西,又要‘野’壹點,”胡進慶說,“我借鑒了觀音菩薩旁邊‘善財童子’的形象,最後畫成那樣壹個赤著腳的比較粗獷的樣子。”
這個“海選”的過程,在日後被胡進慶反復強調:“雖然最終選擇的是我畫的形象,但是這中間其他人也做了很多工作,這部片子是很多人幫忙***同完成的。”
的確,在大多數人看來,整部《葫蘆兄弟》完全是壹個集體作品。即使胡進慶身兼多職參與了《葫蘆兄弟》的導演、編劇和形象設計工作,觀眾也很難發現這壹點。在片頭的字幕中,他用了三個不同的名字,胡進慶、進慶,還有他的筆名“墨犢”,“不然都是我壹個人的名字,多難看。”
這部動畫片正式播出後造成的轟動,在今天大概很難復制:幾乎每壹家地級市的電視臺都購買了動畫片的播放權,錄像帶、VCD的銷售超過了100萬張。甚至直到今天,這壹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而對於胡進慶個人而言,他只知道這片子“是賺了點錢”,因為他很快又接到新的任務,拍攝續集《金剛葫蘆娃》。而他自己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當人們為銀幕上的葫蘆娃歡呼時,沒人關心這個娃娃是誰畫出來的。
“當時,觀眾只關註片子是哪個制片廠拍的,卻並不註意哪個具體的創作人。”壹位美影廠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那本來就不是壹個推崇個人的時代。”
事實上,在從事動漫行業的40余年裏,胡進慶“個人”的成就壹直被隱藏在壹個巨大的“集體”當中。他的作品所贏得的所有的獎項、贊揚,也都被冠以“集體”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