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社會經濟概況

社會經濟概況

(壹)經濟概況

江蘇省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壹,現已基本上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體系,機械、汽車、電子、化工、紡織、冶金、建材、食品是江蘇工業的主導產業,並擁有壹批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2007年全省GDP為25741.2億元,占全國的10.3%,居全國第3位。

根據自然資源、地理位置、社會經濟和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情況及發展趨勢,江蘇全省可劃分為蘇錫常、寧鎮揚、通鹽泰、徐淮宿連4個經濟區域。蘇錫常經濟區域是江蘇的經濟精華地帶和全國鄉鎮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區內城鎮密集、交通便利、產品商品率高且外向性強,已發展為知識技術密集的電子工業、高檔紡織品、家用電器等高精尖產業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寧鎮揚經濟區域是全省多種原材料基地和全國重要的電子、機械、化學、石油化工基地,區內地貌類型復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和農工商建運業的資源條件優越,南京港和鎮江大港承擔著出口貿易任務;通鹽泰經濟區域瀕江臨海,灘塗廣闊,棉、麻、蠶桑、果等經濟作物和江海水產品資源比較豐富,輕紡、電子、機械化工、食品工業也有壹定的基礎;徐淮宿連經濟區域,煤炭、礦產、海洋和農副產品等資源豐富,是以采掘工業及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經濟區域。

江蘇省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平原遼闊,水系發達,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長期以來有著精耕細作的傳統和抗拒自然災害的豐富經驗,因而農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江蘇農村經濟走上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建運服綜合經營”的道路,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大批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07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等總產值為3064.7億元,其中,農業1542.5億元,占50.33%;林業58.9億元,占1.92%;畜牧業704.4億元,占22.98%;漁業579.0億元,占18.89%。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383.8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9萬公頃;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3392.0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2.7%。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分別增長21.7%和23.9%,農產品出口增長18.6%。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和農村五件實事成效顯著。

2007年江蘇省工業生產保持較快發展,企業效益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473.6億元,增長18.9%,其中,輕、重工業企業增加值分別為3891.1億元和8582.5億元,分別增長15.3%和20.6%。集體工業增加值485.4億元,增長14.3%;私營工業增加值3527.5億元,增長20.6%;股份制工業增加值5399.7億元,增長18.6%;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5030.3億元,增長20.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261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實現利稅4383.3億元,增長36.4%,其中利潤2755.5億元,增長43.3%。虧損企業虧損面11.3%,下降0.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69.3億元,下降3.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9.1,提高22.4個百分點。

(二)社會生活概況

2007年,江蘇省年末總人口為7624.5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56.23萬人,占總人口的53.2%;農村人口3568.27萬人,占46.8%。

江蘇省歷來堅持以科技為先導、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是我國科學教育水平較高的省份。各級政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教學體系和城鄉教育網絡。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2007年全省***有普通高校121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5.47萬人,在校生156.88萬人,畢業生33.36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3.36萬人,在校研究生9.65萬人,畢業生2.4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7%。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52.53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41萬人,在校生3.04萬人。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8.6%,高中階段教育也基本普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72%。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6%。幼兒園在園幼兒168.8萬人。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改善,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助學金、獎學金標準提高,覆蓋面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得到完善。江蘇省的科技力量與科研能力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3位。全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近4000個,其中政府部門下屬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184個,企業辦科研機構3125個。科技隊伍迅速壯大,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9.1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人員14.2萬人。全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1人。全年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830億元,其中研究與發展活動經費支出430億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7%。全省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到工程設計、試驗示範與推廣等配置合理的開發體系。地學、天文學研究水平在全國領先,晶體物理、配位化學、計算機軟件、電子、自動化、光纖通信、生物醫學、建築、水文、農業微生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等研究水平均居全國前列。科學研究成果顯著,技術市場較為活躍。2007年全省有5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其中自然科學獎7項、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39項。申請專利16578件,授權專利31770件,其中發明專利2220件。

江蘇省近年來交通通訊能力不斷提高。省內外交通連片成網,四通八達,已基本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空運、管道運輸綜合配套的交通運輸體系。江蘇省內河航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長江橫穿東西400多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690多千米,全省內河航道2200多條,通航裏程2.38萬千米,居全國第壹。省內公路主幹道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壹、二級公路組成,並有高等級公路通往省外。全省以南京市為中心,已建成通達各市縣、鄉鎮的密集的公路網。2007年全省公路裏程13.4萬千米,新增6760千米;鐵路營業裏程1606.9千米,鐵路正線延展長度2311.8千米。

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根據對5000戶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比上年增長16.3%,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7%;人均消費性支出10715元,增長11.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6.7%。根據對3400戶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61元,比上年增長12.9%,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7%;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4792元,增長15.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41.6%。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壹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42.7平方米。在縣城以上基本建立廉租房制度,部分困難家庭住房問題得到解決。

江蘇省在發展過程中,努力保護和改善城鄉環境。在農村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在城市綜合治理水質、大氣、噪聲和固體廢物的汙染,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綠化覆蓋率已達30%以上。近年來,江蘇省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環境汙染有所減輕。2007年全省設立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1.15萬公頃。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環境綜合治理,太湖應急治理實現預期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大汙染隱患得到整治,城市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逐年增多,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已建成國家衛生城市22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1個、國家園林城市12個、綠化模範城市(縣)18個,均居全國前列;國家生態市6個,占全國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