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為什麽英超歐冠很少屌絲逆襲,而NBA卻是風水輪流轉

為什麽英超歐冠很少屌絲逆襲,而NBA卻是風水輪流轉

新賽季的NBA剛開戰不久,球迷們可能還沈浸在對上賽季總決賽的回憶之中。前4場金州勇士氣勢如虹,以3比1領先騎士。但在第四場的垃圾時間,格林卻腦子進水對勒布朗上演 “摸鳥門”,第五場被禁賽。得到喘息機會的騎士壹鼓作氣,連贏兩場扳成3比3平。在決勝的第七場,兩隊打得難解難分,終場前兩分鐘比分還是平分。這時騎士三巨頭輪番發力,先是勒布朗追趕整個球場蓋帽伊戈達拉(The chase),然後是歐文晃暈庫裏後的精準三分(The dagger),最後是勒夫對庫裏如影隨形的防守讓其投籃打鐵(The dance)。最終騎士以4分勝出,完成了總決賽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驚天逆轉。然後克利夫蘭整座城市的2百萬人壹起瘋狂慶祝......

話分兩頭。新賽季英超已開戰近3個月,而上屆冠軍萊斯特城卻在中下遊苦苦掙紮(排名第14位,離降級區只有2分)。曾經有壹度,他們連續三個客場被三個豪門球隊痛扁(凈灌11球)。在目前英超積分榜上,排名前六的正是英超六強,清壹色豪門球隊(曼城、阿森納、利物浦、熱刺、切爾西以及曼聯)。英超已經從上賽季的天下大亂回歸到這賽季的秩序井然。事實上,秩序井然或門第森嚴才是英超的常態。天下大亂在24年的英超歷史上只出現過壹次,那就是上賽季萊斯特城(前壹個賽季艱難保級)屌絲逆襲奪冠。

除了上賽季,歷屆英超冠軍全是球星雲集富得流油的大球會。就連取得歐冠資格的前四球隊,也全是財大氣粗的豪門。而小球會的命運不外乎兩種:不惜壹切代價保級或是小富即安。歐冠的情況非常類似。20年來,歷屆歐冠冠軍全是豪門球隊,而且這些豪門球隊基本上每年都進8強4強。最近5-6年來,每年的歐冠四強總有三張老面孔:皇馬、巴薩和拜仁。怪不得球迷們對歐冠已產生視覺疲勞,期待像萊斯特城那樣的屌絲逆襲。

在大洋彼岸的NBA,強者恒強卻是非常少見。09-10年的雙冠王湖人隊近幾年幾乎年年西部墊底。1990年代擁有喬丹的公牛隊曾經壹統天下, 但在喬丹退役後卻壹落千丈,幾乎連續十年未能進入季後賽。尼克斯隊作為紐約唯壹的NBA球隊,擁有最大最富的當地市場,單場平均票價高達130美元(是騎士隊的2.5倍), 但是球隊戰績壹直差強人意,多年無緣總決賽。相反地,壹些中小城市的球隊卻是風生水起。馬刺隊所在的聖安東尼奧是個德州小城,近十幾年來卻是屢屢奪冠壹直屹立不倒(主要是因為石佛鄧肯長青,波波維奇老而彌堅)。騎士隊所在的克利夫蘭也只是壹個中型城市,但在擁有勒布朗的時代卻數次進入總決賽。俄克拉哈馬城的雷霆地處中部小城,近五年來卻是戰績不俗(因為擁有雷霆二少)。

總之,英超歐冠是強者恒強,鮮有屌絲逆襲;而NBA卻是風水輪流轉,說不定明年到我家!

而引發這些現象的深層原因是兩者在制度上的顯著不同。 如果說英超歐冠的玩法是自由資本主義,那麽NBA的玩法更像是“平均的社會主義”!有意思的是,歐洲的資本主義模式是高福利多管制的社會資本主義,而美國奉行自由資本主義。在體育的玩法上,兩者卻完全顛倒過來了!

我們先來看壹看英超新賽季各球隊的工資總額。以酋長石油美元為後盾的曼城高居第壹,為2.25億英鎊。曼聯,切爾西,和阿森納緊隨其後,都高於2億英鎊。位居第五第六的利物浦和熱刺分別為1.6億和1.2億英鎊。第7名的埃弗頓只有0.8億,而墊底的胡爾城只有少得可憐的0.25億英鎊,約為曼城的1/9。歐洲其他聯賽的情況也類似。事實上,在2015-16年所有體育俱樂部的球員平均工資排名前10名中,歐洲足球俱樂部占了8個名額(另外兩個是美國的棒球隊,位列第5和第9)。第壹名是巴黎聖熱爾曼(同樣是酋長石油美元),平均工資為9百萬美元。皇馬、曼城和巴薩分居2,3,4名,人均工資都高於8百萬美元。其中C羅的年薪為5千2百萬,而梅西的年薪為4千8百萬美元。

在新賽季的NBA,球員工資總額最高的是騎士隊(1.2億美元),勇士隊排在第14位(1.03億美元)。排名最靠後(第30名)的是費城76人隊(0.75億美元),工資總額約為第壹名騎士的63%。 和英超球隊之間工資支出的巨大差異相比,NBA球隊的支出顯得非常平均。

NBA球隊之間支出相差不大不是因為有錢的球隊(如尼克斯和湖人)摳門不願花錢,而是有錢不讓花。 NBA對每個球隊規定了同樣的年工資上限(salary cap)。例如,2016-17賽季的工資上限為0.94億美元。如果壹個球隊的工資總額超過聯盟規定的總額,那超額的部分就要交奢侈稅。這個奢侈稅真的很奢侈。舉個例子,工資超額1千萬美元的球隊現在需要交2千5百萬的奢侈稅。註意,這些奢侈稅不是進入聯盟腰包,而是分給那些在小城市小市場的球隊(屬於典型的“打土豪,均貧富”)。在這種制度下,超級球隊很難出現:再有錢的老板也經不住高額奢侈稅。在球隊工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壹支NBA球隊不可能有太多球星。最強的球隊最多也就是三巨頭加上壹些比較便宜的藍領球員。

相反的,英超以及歐洲的球會沒有工資上限。雖然近年來歐足聯開始實行財政公平政策(FFP,傳統強隊因為受到切爾西、曼城以及巴黎聖熱爾曼石油美元的沖擊而向歐足聯施壓所致),要求每個球隊的支出和其收入掛鉤,壹個球隊壹旦連續幾年超支就要受罰。但是FFP的實際執行力度非常松,幾乎形同虛設, 只有幾家球會被警告,處罰也是無關痛癢。

由於工資以及支出不受管制和約束,歐洲足球的轉會市場上唱主角的總是那些大牌俱樂部。看到中意的球員,它們就大把砸錢。於是轉會費和球員工資節節攀升。前面已經提到C羅和梅西的天價工資。在英超工資最高的球員是魯尼和阿圭羅,周薪(2015-16)分別為26萬和24萬英鎊。今年夏天,曼城的轉會凈支出高達1.62億英鎊,曼聯也高達1.51億英鎊。其中曼聯新買進博姆巴花了0.9億英鎊(搞笑的是,4年前曼聯放了他去尤文圖斯,沒收壹分錢),創造了史上最貴轉會。現在的情況是,如果壹個大牌球會在壹屆轉會市場不買壹兩個貴的球員,球迷就會罵老板摳門,沒有爭冠的雄心壯誌。阿森納就是經常被罵摳門的壹個典型。

大牌俱樂部大把砸錢買人的結果是它們總是擁有豪華陣容(皇馬的銀河戰艦就是靠錢堆起來的,巴薩因為青訓系統好所以買人錢花的少點)。不但它們的首發陣容遠強於中遊球隊的首發陣容,而且豪門的第2套替補陣容的水平也高於中遊球隊的首發陣容。壹旦球隊有人受傷或狀態下降,豪門就會從其他球隊買人。所以豪門的陣容總是豪華。相反地,小俱樂部很難留住球星。如果壹個小球會的某個球員因為踢得好而成名,那他下個賽季就會被某個大球會買走。確切地說,中小球會只是大球會的球星培訓基地。當然,有些中小球會熱衷於賣球星,因為能賺大把的銀子。在英超就有這樣壹支球隊:南安普頓,最近三年來它在轉會市場上凈賺4千萬英鎊。

回到NBA,不但工資蓋帽,而且轉會限制多多。雖然自由球員可以隨便簽約,但是合同期球員只能交換,不能花錢買。兩個球隊交換的球員壹般需要年合同工資相當。有時候為了達成交易各取所需,轉會需要三方或者四方交易。用難聽壹點的話說,NBA的轉會還停留在物物交換(榔頭換匕首)的時代,而歐洲足球的轉會是典型的貨幣經濟。

NBA還有壹個獨特的選秀制度。每年新球員進入NBA,不是哪個球隊出價最高就能買到狀元探花的。相反的,當年戰績最差的球隊能夠優先選秀,挑到狀元和探花;而戰績好的球隊只能挑到剩下的雞肋了。所以在常規賽的後半段經常會出現季後賽無望的球隊爭相輸球,希望成為墊底的副班長,能夠在選秀時挑到狀元。反觀歐洲足球,購買青少年球員比的還是誰的錢多,誰能把球員他爹他媽搞定。

其實,NBA所有的這些制度都是聯盟有意設計的。其主旨是為了降低球隊之間實力的差異,從而保證比賽更具懸念而不是壹邊倒。逆向的選秀制度還保證了NBA不會像英超歐冠那樣幾家獨大,強者恒強。壹個中小城市的球會完全可以通過優秀的管理和計劃,再加上壹些運氣,在幾年內打造壹支強隊。騎士,雷霆,以及勇士都是近期的典型例子。反觀歐洲足球,缺少管制下的自由交易導致門第森嚴:豪門始終是豪門,中遊球隊小富即安,保級球隊卻年年為保級而戰。這同時也降低了強隊踢弱隊時比賽的觀賞性:弱隊總是擺10人大巴死守並偶爾反擊,強隊狂攻卻進球不壹定多。

如果英超歐冠引入和NBA類似的制度,許多比賽極有可能因為球隊間實力拉近而變得更精彩。但同時我們也將失去欣賞到超級球隊夢幻配合(以及豪門對決)的機會。很難想象梅西身邊沒有蘇牙和內馬爾,桑切斯身邊沒有歐澤爾和沃爾卡特,而是各自帶領像德林克沃特(Drinkwater)那樣的10個苦力球員征戰西甲和英超。NBA和英超歐冠,還是各有各的好;就像籃球和足球,各有各的精彩。讓我們忘記足球的門第,忘記籃球的風水,好好欣賞比賽本身吧。同時不要忘記給草根球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