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奧黛莉、赫本生平簡介

奧黛莉、赫本生平簡介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逝於1993年1月20日。她是美國好萊塢以演技卓越、藝術生命長久而著稱的女演員。她出生時的名EddaKathleenvanHeemstraHepburn-Ruston。她的父親是壹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壹名荷蘭女男爵。

她自幼勤習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匯公演《金粉世家》,為威廉·惠勒賞識,啟用她擔任《羅馬假日》女主角,為赫本帶來了好運及壹座奧斯卡金像獎。《羅馬假日》雖然是黑白片,但已是當年電影收入的第壹名。自葛麗泰·嘉寶以來,令人等候多時的明星,終於在好萊塢誕生了。

在她的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並在壹所私立女子學校上學。她的母親隨後回到荷蘭,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親壹起到了荷蘭的Arnhem。當納粹進入Arnhem後,赫本經常會營養不良,心情郁悶。解放後,Hepburn進入倫敦的壹所芭蕾舞學校學習,並獲得了獎學金。

畢業後,她成為壹名職業模特。作為壹名模特,她便顯得很優雅高貴,而且好像她已經找到了最適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壹位制片人發現了她,並讓她在壹部歐洲電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擔任壹個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電影《Young Wives'Tale》中為Eve Lester配音。當赫本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後,她最終決定去美國。

赫本的眼睛,存在於超越所有常識可及的地方。那個時期在好萊塢有許多所謂女神的存在。特別是對男性而言,確實有許多“觸感極佳”的女神們存在著:性感小貓、艷婦、鄰家女孩、貴婦等等。而她們都如出壹轍地忠實於當時的審美眼光:細細的眉毛、整齊的牙齒,甚至還有拔掉臼齒而整修過的纖細下顎,赫本在其中只不過是個其貌不揚的女人而已,但這樣壹個其貌不揚的女人將好萊塢對美的基準,在壹瞬之間全部改寫了。

她與法拉的感情亦跌入了谷底,在她演出由丈 夫制片的《盲女驚魂記》之後,他們13年的結婚生涯畫上了休止符。赫本身心有如四分五裂般疲憊不堪,體重又掉到只剩42公斤。想要從人生中如此的慘狀裏逃脫出來,只有壹個方法,那就是再婚。赫本自己也說,在那個時候她無論如何都想再結婚的。1968年6月,她接受友人的招待開始了兩周的觀光船的旅行,在那裏她和小她9歲的精神科醫生安德烈·杜提相識了。杜提向赫本告白說,當赫本因拍攝《羅馬假日》外景而進入羅馬的當時,他還是青少年,但他前去看拍外景時就愛上了她。母親艾拉也很中意杜提。1969年1月,他們結婚了。 然而,她那英俊又過於輕浮的丈夫,在赫本懷孕期中出了軌,往後也風流名聲四溢,還傳到了赫本耳朵裏。想建築壹個安樂家庭而從電影界引退的赫本,被丈夫的這種行徑又傷得不輕。赫本曾說:“我終於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電影了,今後我要專心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然而她這樣的夢想,竟被輕易背叛了。

赫本以《羅賓漢與瑪麗安》壹片,在息影9年後重新東山再起。過去曾經在服飾上穿著華麗、千變萬化的她,在這部電影中只穿壹套衣服演到底,對男人而言,她演出了他們心中永遠的情人。往後她也只演出了《朱門血痕》,她對***同演出的班·蓋查拉非常傾心。赫本倒向蓋查拉,迷失了她身為明星的身份,她與蓋查拉於1981年又***同演出《哄堂大笑》,在名聲不佳的情況中,斷送了自己的電影生命。

赫本開始跌落谷底。她的朋友想安慰她而為她開了壹個宴會。在那裏她又與極度英俊的勞勃·華特斯邂逅了。數個月前愛妻——也是女星的梅爾·奧伯朗才剛剛過世的華特斯,遇見了遭遇和自己相同的赫本,對她有感同身受的愛意。當時的赫本早已對戀愛心灰意冷,但華特斯仍舊追求她,1985年他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許那村,他和赫本的兒子***同照顧赫本。

赫本壹直到人生的晚年才遇見和自己愛對方壹樣愛著自己的壹個對象。1981年,她與杜提離了婚,她得到了壹段最後的幸福。在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持續給世界上不幸的孩童們灌註她不嗇惜的愛。1989年她演出最後壹部電影《直到永遠》,就像她本人,在銀幕上她亦扮演壹個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時候,伊麗莎白·泰勒就說:“天使已經回天國去了。”

晚年的赫本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多次赴非洲開展慈善與救助活動,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銀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愛戴。為了表彰奧黛麗·赫本對世界電影藝術的貢獻法國政府於1987年授予她法國最高褒獎——騎士榮譽勛章。

赫本就埋葬在她晚年格外喜愛的托洛許那村,在墓碑上的只有“奧黛麗·赫本,1929-1993”這樣簡單的文字而已。愛與悲傷、名聲與失意,喜悅與背叛,絕望和希望……這些侵襲過她的所有感情的體驗,像似被吞沒了似的,那墓碑永遠安靜。站在幕碑前,仿佛可以聽見赫本的聲音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擁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擁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