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由於統治者是滿人,所以在禮儀服飾等方面的要求,自然會體現其獨有的民族特色。看過《延禧攻略》和《甄嬛傳》的人都知道,清朝皇妃的打扮可謂是獨樹壹幟,不但衣著配飾極為繁瑣,還會踩著高高的“花盆底”鞋走來走去。事實上,“花盆底”鞋除了美觀外,其實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馬蹄底鞋”等等,是滿族女子專屬的壹種鞋子。花盆底鞋的鞋底是全木制作的,高約5-15厘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走起路來十分不便。清人在花盆底鞋上可以說是下了極大的功夫,除了造型奇特的鞋底外,鞋身上也往往飾以精美的刺繡紋飾,有的時候還會用串珠加以裝飾,看起來宛如壹件藝術品。
不過,花盆底鞋的適用對象,僅限於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青年女子,隨著年紀逐漸變老,鞋底的高度也逐漸降低,直至轉變為平底鞋。花盆底鞋之所以在清朝如此盛行,其實與沿襲已久的纏足文化有關。據記載,大約從唐代開始,國人便崇尚小腳;五代時期,則出現摧殘婦女的纏足陋習;到宋代,纏足風氣盛行,女子不堪其苦;最後到了清代,女子們已經習慣了纏足,不纏足反而是極大的罪惡。
關於花盆底鞋的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第壹,滿族女子在入關前,受長白山潮濕氣候的影響,怕露水打濕了褲腳,便穿上了花盆底鞋。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錯誤,上文已經提到,花盆底鞋適用於貴族女子,下地勞作的婦女是沒有資格穿著的。第二,女子細皮嫩肉,為防止蚊蟲叮咬,才設計出了花盆底鞋,此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滿族女子的旗袍壹般很長,蓋過鞋面甚至鞋底,完全沒必要加高鞋底。
第三,為了遮醜。滿清入關之前,女子從來不裹腳,可是當他們主宰中原之後,逐漸受到“三寸金蓮”的影響,認為腳大是有損威儀的壹件事。因此,清朝貴族女子為了遮醜,便穿上花盆底鞋。實際上,以上三點都不是主要原因,花盆底鞋的真正用途,其實是為了方便皇帝。
眾所周知,後宮中嬪妃無數,貴妃、妃、嬪、常在……數不勝數,皇帝除了皇後和少數幾個貴妃外,根本連人都記不住。可是,皇上卻可以通過花盆底鞋上的刺繡和串珠,來區別她們的身份等級,只要迅速看壹眼,便知道站在面前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