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人說說旗袍馬褂的復興是大勢所趨呢?
從清末過來的旗袍、馬褂,在民國年間出現分化,經過改良,旗袍乘勢而上,壹枝獨秀,成為民國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而馬褂雖然壹度也有相當的擁躉者,但是日漸沒落。何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服飾自身的特點有關。
先說馬褂。在形制、款式上沒有變化,壹成不變,穿長衫、套馬褂,戴瓜皮帽,這樣的形象有暮氣沈沈之感,缺乏生氣。這樣的服飾不淘汰,還淘汰誰?
再說旗袍。旗袍在滿人之袍階段,厚重,嚴實,沒有曲線,我在《衣儀百年》壹書中稱之為被厚重包裹的時尚。但是進入民國,經過改良,袖子發生了變化,先是形成壹個大喇叭形的袖子,俗稱倒大袖;而後,旗袍袖子開始收小。最大的變化是腰身,直線的袍服改成貼身裁剪,體現曲線,展示女性婀娜的身姿。原先垂到腳踝的旗袍下擺,開始提升,裸露出小腿,女性的秀美小腿第壹次沐浴在陽光下,這是思想觀念的開放。下擺壹路攀升,到膝蓋以上。旗袍出現開叉,不僅方便行走,更是展露風情。
旗袍的領子,肩部,袖口等也隨之發生巨變。旗袍的特點是量身定做,千人千面,貼合每壹個穿著者。旗袍適用性廣,適合任何人群,年齡上至八十九,下到五六九歲,都可以穿旗袍;底層百姓,高層貴婦,都以擁有壹襲旗袍而自豪。旗袍變化多端,袖口、衣襟、下擺等等,都有多種變化,千變萬化。旗袍適合四季穿著,夏天單旗袍,秋天夾旗袍,冬季棉旗袍。有這麽多的特點,女性不喜歡嗎?
旗袍美麗,穿旗袍的女人漂亮。旗袍不僅成為民國時尚,也成為中華女性的代表性服飾。
回到題目,說旗袍馬褂的復興不是大勢所趨,這是壹個偽命題,但是旗袍可以為大多數女性接受是事實,因為旗袍展示了女性的風情美,每個女性的衣櫃裏都應該至少有壹件旗袍。只是現在的社會是多元的,服飾是多樣的,要每個女性每天都穿旗袍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