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才能教好小學數學?
壹、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數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壹個重要方面。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壹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可以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壹位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
(壹)、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註意訓練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閱讀課本的能力。在數學課中,應使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從兒童壹入學就應該帶領學生逐步學會看懂圖、式、文,再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引發學生思考。隨著學生年齡和抽象能力的不斷提高,對課本內容提出更明確而具體的要求,讓學生養成先閱讀後做作業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1、作題時,首先學生應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註意培養學生讀題、理解題的能力,明確題目中究竟要我們做什麽、怎麽做,然後再進行計算。2、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3、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的解題,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學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習慣學生學習數學這壹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於動腦,肯於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註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於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註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養學生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和自覺檢查的習慣學生的作業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態度認真、及時檢查驗算、書寫工整、獨立完成、富有創見等。從學生剛壹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範。從數字至數的書寫、從壹位數到多位數、從整數到小數、分數的書寫,都要嚴格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是發揮作業應有作用的切實保證,要經常表揚那些能夠克服困難並認真檢查作業的學生,防止和糾正抄襲別人作業的壞習慣。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範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
二、在數學教學中註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壹)、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對數學學習活動具有引發、維持與導向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註意抓住數學內容本身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促使學生勤思多想,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爭強、樂勝的心理,適時、適當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如“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奪紅旗”、“比比誰最聰明”、“解題方法最佳的是誰”……引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自我評價、自我表現的機會,以不斷深化學習動機,把學生從對分數的競爭引向追求知識、提高能力的競賽。從而達到增添興趣,擴展思維,發展智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