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 感人的愛情故事!!!!!!!!!!
壹個人的時候,行走在數不清的人群中,看著來來往往的頭腳攢動,感覺世界是個無邊的曠野,眼睛有點迷離,心底卻在尋覓,期待著未知的未來,如等待著花開.那時候心裏不明白的是,有父母,有兄弟,有朋友,為什麽還是如此孤單.
壹個人的時候,總是在求,求學,求職,求偶,也求壹個結果,盼望能不再考試,不再上晚自己,可以隨意地呆在夜的深處,盡情地看"疏梅篩月影"的景致.沒覺得壹個人有多自由,倒像是被關在後山習武,無聊時只能看看山頂上的天.而那山也不是翠綠的,是石灰巖質.生不得草木,四季裏都是壹片單調的灰白.偶爾峰回路轉處有雲朵飄過,就是最動人的風景.讀書求學時代,我並不快樂.
很想工作,擁有壹份體面的職業,成為大公司裏的白領.穿著及膝的職業套裙,表情高傲面淡然.可以不再問母親要錢,能以金錢的名義幫母親緩解生活的壓力,表達我迫切的愛.後來才發現,我工作的地點不用那麽刻意著裝,我上班甚至不用化妝,大家都素著面,用不著名牌的眼影和粉底來遮掩.只是心壹點壹點素下來,如盛宴過後清冷的月光.冬天最冷的時候,我在辦公室裏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感覺自己身上的體溫被寒冬慢慢吞噬.公司大樓沒有中央空調,只有能制冷不能制熱的櫃式空調機.年代很久的房子裏配著年代也很久的辦公桌.這就是塵埃落定後我實現的夢.錢沒賺到多少,對母親的愛也沒能以金錢的名義表達多少,母親卻說,妳能在我身邊就是對我最好的安慰.
只想戀愛,希望能被壹個男孩牽著手,走在春天的夜色裏,暖暖地相依.讀高中時,有壹天周末晚自己,忽然發現除了自己,教室裏的另外幾個人都在雙雙復習.情竇開得晚,或許我這粒青豆太青,沒人註意到.我想青橄欖的澀味,也許是人生最初體驗到的味道.讓十七歲寂寞,有點遺憾.大學時,隔壁宿舍的女孩說,希望好的新婚之夜能被愛人用浴巾變裹著抱上床,大家就趴在床上或彼此身上笑成壹片,羞澀而向往.那個夜晚,我想同宿舍的女孩們的夢,都該和做新娘有關,也許還夢到了浴巾.還好,家鄉有壹個男孩壹直在默默地等我,讓我有壹種被人惦記的幸福.那個時代,總算沒有白白走過.
單身,壹個人的車站,咀嚼著孤單和寂寞,還有貧窮.因為有那麽多的夢,睡眠就不踏實,在輾轉反側求之不得中度著青春的光陰.遇到另壹半,是彼此生命中註定的.那個青年來求婚,好像待價而沽的東西有了買主,單身平民的自己很是幸福.這世上有壹個人說想陪伴我過此生,總是壹件讓人溫暖而不能拒絕的事情.求婚要比結婚浪漫和純粹,求婚的時候沒有絲毫金錢物質的因素,說的談的想象的,都江堰市是太虛幻境;結婚卻是兩個人的物質加精神的結合,有了點世俗的塵土味,而生活,正式開始於彼此聞到的這塵土的現實味.
壹個人的單身生活結束,兩個人的日子開始,像壹部小說的開頭,也是童話故事的結尾.兩個人的最初,小鳥壹樣銜枝築巢,風雨的時候會擁在壹起交頸取暖.彼時,感覺最暖的不是天上的太陽,而是回家看到自家廚房裏透出的燈光.壹時覺得世上最親的人不是父母,這樣的念頭多少讓自己有些羞愧.
有壹個名叫奧裏森.馬登的美國人寫了部<<女人的22條天規>>,對女人列舉了"男人不是妳的壹切的11條理由".可是我覺得就是有萬條理由也不能說服女人不去愛壹個男人.壹個純粹的女人,愛情在心裏總是至高無上的,超過其他任何世俗的欲念.兩個人的世界,有平靜也有動蕩,而更多時候是手捧著幸福的盒子.
兩個人的日子過得有些時日了,覺得還是有點欠缺.兩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中間好像該放點什麽.於是就盼望聯系彼此身體的那個人出生.女人,不做母親,就是不完整的女人,頂多是個討愛的孩子,總是想得到.做了別人的媽媽,就知道不求回報地給予,看問題也變得豁達和寬容,目光不再張揚而如秋水般沈靜起來.在我的身體裏孕育了十個月,被醫生從腹中取出的那個小生命就是家裏的第三個人,她問世時僅僅3千克重.聽到她呱呱的第壹聲啼哭,我眼裏流著淚錯了過去.自此,家就完整了,三個人終於相聚.負責壹個生命的成長,也辛苦,也熱鬧,有點交響樂的味道.
電影<<綠茶>>中尋個女孩說她媽媽說的,結婚前女孩子像個綠綠的核桃,挺好看的樣子;結婚後才發現殼變得硬硬的,也不好看,但是卻有了核桃仁.那第三個人就是我們的核桃仁,另外的兩個人願意皺起自己的身體給她壹生的保護.孩子的成長是面鏡子,照得出三個人的快樂,也照出了自己的衷老.孩子壹天天長大,經予她生命的那兩個人卻慢慢堅硬起自己的皮膚和身體.歲月是壹面鏡子,壹面照出的是孩子的茁壯成長,壹面映出的是父母的青春不再.自己父親母親的身體更皺更蜷縮,而我們這麽大了,依然是他們身體保護下的核桃仁.壹代壹代下來,這核桃竟是殼中帶核,核中帶殼,如不盡的歲月.
三個人,是前世修來的相聚.這相聚,在三個時也就了巔峰,然後就是接受分離.葉子總會在秋天壹片壹片下墜,並且永遠沒有在春天裏復蘇的可能.討了相聚的快樂,又經以分的痛苦,上帝真是打開壹扇窗,又關上壹扇門.
楊絳先生在好的<<我們仨>>中很平靜地寫道:"1997年早春,阿瑗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壹個."壹生中要有多少承受,才能那麽平靜地說出"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九十多歲高齡的先生,用她九十多年的歲月告訴我們,"我清楚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每個家庭都會如此,只要是有婚姻,只要這婚姻結了果,總會先後離去,任什麽也改變不了.
由壹個人,增加為兩個人,然後是三個人.再由三個人減少兩個人,最後是壹個人.這個過程像個大寫的A,嘴再張得大點,就讀出了"愛"字.從哪裏升起的,再墜落到哪裏,也不過是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很短的,人生不過是壹場醒著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