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曬紅綠 六月六為什麽要曬衣服
導讀 :六月六要曬?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紅綠”指的是五顏六色的。那麽六月六要曬,妳了解嗎?下面我為您介紹由來。
六月六為什麽要曬衣服?
民諺有雲:“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衣服。在三明,到了六月六這天,家家戶戶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特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統拿到太陽底下曝曬,又稱“曬伏”,據說這樣可以壹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
農歷六月初六,漢族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壹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
有趣的是,不同的人曬不同的物品,佛教信徒曬經書,讀書人曬書,家庭主婦曬衣服、被子、席子,當官的要曬官服,另外,老祖宗的畫像、祖傳的字畫也要拿出來曬曬。傳說這壹天曬衣衣不蛀,曝書書不蠹。
此俗見於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獲編》,文雲:“六月六,內府皇史晟曝列聖實錄及禦制文集,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於此日曬裘衣雜物,以防蟲蛀。
六月六為什麽要曬衣服?這曬衣物的習俗,據說跟兩個民間傳說有關。
壹說是唐僧從西天取經歸來,途中經書掉進河裏,於是趕緊撈起來曬幹。因這天正是六月六,寺廟裏就把六月六作為曬經書的日子,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潮濕、蟲蛀鼠咬。
另壹說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到揚州時,壹個人微服到南郊去遊玩。不料遭遇到壹場暴雨,雖然他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因為處於荒郊野外,也沒法尋找到壹處躲雨之地。無奈之下,他只好脫下濕淋淋的外衣,晾在壹棵樹上曬幹了,再勉強穿上。這壹天,正是農歷六月六。事後,地方官為了拍皇上的馬屁,特地在他曬衣服的地方建起了壹座“龍衣庵”。此事傳開以後,揚州又有了壹句民諺,叫作:“六月六,曬龍袍。”據說,每年的六月六這天,清朝內府鑾駕庫都要曝曬鑾輿儀仗以及歷朝禦制詩文和書集經史,稱之為“曬鑾駕”。
另外,土家族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關於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這壹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垕[2]蒙難之日。相傳,覃垕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垕怒目圓睜,當劊子手淩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乾,紮成覃垕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垕血染的戰袍搶回來洗凈曬乾,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
民間有農歷六月初六全年溫度最高的說法,甚至流傳著“六月六,曬蛋熟”的俗語。雖然這天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壹樣,比如有些地方說這天要曬被子,有些地方說要在白天將水放在陽光下暴曬,在冷卻後用來洗澡,能防止得各類皮膚。其實其原理都是壹樣的,即利用高溫殺滅細菌。
其實,六月六曬衣物是有科學依據的。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夏季炎熱多雨,此時把存放在箱櫃裏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可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除了曬衣服外,農歷六月初六還有許多習俗、諺語,例如六月六“看谷秀”、“請姑姑”、“天貺節”、“翻經節”等等。其中,按照習俗,六月六還是貓狗洗浴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