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二戰蘇軍築壘地域
聊聊二戰蘇軍築壘地域
每當人們談及二戰中的蘇德戰場時,總會談到幾個主要城市的防禦和戰爭中後期蘇軍的戰略攻勢。不過,這場戰爭中的無名英雄之壹——要塞區,已經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工事區:蘇軍將其定義為建造永久和野戰工事和其余工事,並結合各種工程障礙形成工事體系的區域或地帶。可以有專門的部隊,獨立或配合野戰部隊進行持久、頑強的防禦。
第壹章初步發展
蘇軍最早的工事區是在內戰年代建立的,如莫斯科、彼得格勒、薩馬拉等,主要工事是野戰工事。
蘇軍第壹個工事區——阿斯特拉罕工事區建於1918年12月,當時隸屬於裏海-高加索方面軍。
阿斯特拉罕州首府(該州位於伏爾加河下遊,東南瀕臨裏海。面積4.41萬平方公裏)。市東南距裏海約100公裏。始建於13世紀,1460年至1556年為阿斯特拉罕汗國首都。該市是重要的海港和鐵路樞紐,是鹽、木材、石油、棉花的中轉地,也是中國重要的漁業基地。裏海。工業以魚類加工、修船、內燃機車修理為主,其次是造紙和化工,附近還有天然氣開采。有裏海漁業和海洋地理研究所和幾所高等學校。這些古跡以建於16 和17 世紀的內城(有8 座塔樓)和教堂而聞名。它是伏爾加河最後流經的大城市。
1919年4月29日東線第238號令,為抵禦高爾察克白衛軍的進攻,開始修建維亞特卡工事區、喀山(即後來的薩拉普爾斯基、切爾雅賓斯克、科克切塔夫斯基、阿克莫拉)、辛比爾斯克(之後是烏法、 Troitsky)、薩馬拉和薩拉托夫。隨後,為了加強東線紅軍的實力,奧倫堡(1919年7月)、斯特裏塔姆斯基(後來的上烏拉爾斯克、茲韋裏諾格洛夫斯基)、津斯基(1919年7月)、葉卡捷琳堡和烏拉爾斯克(1919年8月)。
紅軍解放西伯利亞時,原屬東線的工事區大部分被廢棄,只有少數(阿克莫拉、阿克糾別、奧倫堡、特洛伊茨基、烏拉爾斯克)重建。維護工作壹直維持到1921 年春天。
在南部戰線,1919 年夏天在烏克蘭開始建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1919 年6 月)和基輔要塞區(1919 年8 月)。 1919年6-7月在伏爾加河谷建立了卡梅什納和阿斯特拉罕防禦工事區。同時,為了保衛莫斯科方向,庫爾斯克、圖拉(均於1919年6月)、沃羅涅日、坦波夫(均於1919年7月) )、布良斯克、利戈夫斯基、奧洛夫斯基(均於1919年8月)、葉列茨基、科茲洛夫斯基等(均於1919年9月)。 1919年9月24日,在工農紅軍國防會議上,鑒於鄧尼金白衛軍秋季進攻莫斯科,決定在莫斯科建立工事區。由於當年12 月紅軍的反攻消除了威脅,該計劃被取消。工事區在西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是為了防禦彼得格勒和考慮當時突厥斯坦方面軍的情況。為了對抗弗蘭格爾白衛軍,葉斯基、葉卡捷琳諾達爾(1920 年6 月至9 月)、基輔(1920 年10 月至1921 年3 月)和敖德薩設防區(1920 年10 月至12 月)。
防禦工事區還用於防禦海上威脅,防禦俄羅斯北部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黑海的刻赤和其余等重要海軍基地。
第二章築牢新防線
內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紅軍主要進行的是軍事改革。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1928年1月11日,在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上,伏羅希洛夫作了《我們要建立要塞區》的報告。報告認為,根據當前國際形勢需要,建設以下防禦工事,保障邊境安全
1.卡累利阿防禦工事被用來保護芬蘭免受列寧格勒的威脅
2.波洛茨克和莫濟裏用於保護軍隊縱深
3、基輔和莫紮爾斯克工事區用於保護基輔方向,構築第聶伯河防禦縱深
隨後,軍事委員會采取了後續措施:
1)重新調整1927-1928年卡累利阿要塞區建設預算,所有項目應在2年內完成
2)波洛茨克、莫濟裏、基輔要塞區建設由紅軍軍事委員會制定調整,報最高蘇維埃批準
3)卡累利阿防禦工事區的建設必須立即進行,並要求當地政府配合工作
4)紅軍組織委員會根據項目情況制定合理的預算
5)卡累利阿工事區建設詳細計劃最遲1928年3月25日實施
伏羅希洛夫是紅軍戰前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為工事區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但對於蘇聯歷史來說,他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創始人 (KGB )。 1954年3月13日,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身份簽署了命令。
1931年設計的M-3火炮永久工事(裝備122mm榴彈炮或76mm火炮):頂部0.6m,前部0.9m,後壁0.5m,底層0.5m
1931年設計的M-2火炮永久工事(裝備152mm或122mm榴彈炮):頂部0.9m,前部1.4m,後壁0.6m,底層0.6m1940標250水泥永久工事——可抵抗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正面炮擊和50公斤炸彈攻擊:頂部1.25米,正面1.75米,防護層1.5米,後墻0.8米,以及底層0.7米
標有400號水泥的永久性工事——可抵禦203、155毫米榴彈炮正面轟擊和114公斤炸彈攻擊:頂部1.4米,正面2.5米,防護層2米,基層0.6米
紅軍野戰手冊-39 定義了要塞區域
《紅軍作戰組織》第2章第1節作戰武器和作戰使用中,認為工事區是指裝備有特種守備部隊並有永久工事以進行長期防禦的地區或地區。主要作用是抵抗正面敵人的進攻,為其余方向的敵重兵團殲滅創造機會。駐軍在保衛戰中需要極大的毅力、體力和耐力。
此後,蘇軍於1928年開始建設卡累利阿和波洛茨克要塞區。隨後在1930年代,蘇軍著手加強西部邊境的要塞區建設。第壹批於1938年以前完成,主要有Chingisep、Pskov、Polotsk、Minsk、Mozy? Li、Korosten、Volynsky? Novosibirsk、Letichev、Mogilev-Yambor、Kiev、Rebnica、Tiraspol? 、Proskurov等,***3196座這些工事區的工事,總守備力量有獨立機槍25挺,18000人。
同時,蘇軍於1932年開始修建的部分工事區尚未完工,主要有格羅傑科夫、烏斯季松加裏、布拉戈維申斯克、外貝加爾湖、下阿穆爾河、巴拉巴什、波爾塔瓦、德卡斯特裏等。
1938年至1939年,蘇軍開始建設8個新的工事區,即:奧斯特洛夫斯基(作者註:1940年10月,普斯科夫工事區和奧斯特羅夫普斯科夫斯基要塞區)、謝別日、斯盧茨克、舍佩托夫卡、伊賈斯拉夫、舊康斯坦丁諾夫、 Ostropol? 和Kamenets-Podolsk。這些地區雖然建造了1028座水泥工事,但由於西部邊界的變化,這些工程已經停止。
不僅如此,除了列寧格勒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軍區三個工事區(指揮權取消後,工事區歸步兵師管轄)外,全部已被廢除。被撤銷的地區被封鎖並有人看守。
當蘇軍關閉工事區時,其永久工事和內部裝備仍處於適合作戰使用的狀態(可在短時間內做好戰鬥準備)。彈藥、潛望鏡、電話和雜項物資儲存在倉庫中,以備快速作戰使用。圍護分為完全圍護和部分圍護兩種,只有“完全失去作戰戰術價值”的設施才會采用全圍護方式。鏈接- 蘇聯西部邊界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事件
1939年9月,出兵波蘭東部,取得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以上兩區面積20萬平方公裏,人口1300萬。
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2日,蘇芬戰爭奪得卡累利阿地峽、維堡和拉多加湖西北部,面積4萬平方公裏,以及30年的租借地漢科半島。
1940年6月15日至21日,波羅的海三國重新並入蘇聯版圖,國土總面積17.4萬平方公裏,人口約586.5萬。
1940年6月28日至30日,恢復與羅馬尼亞的國界,以普魯特河和多瑙河為界河,取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區面積5.1萬平方公裏,人口400萬。
蘇聯的上述行動,使蘇聯西部邊境分別向西北、西部和西南推進了150-300公裏,擴大了戰略縱深。
1939年,烏克蘭內務部副專員科布洛夫在報告中指出,基輔的工事區目前只有橋頭堡的框架,現有257座工事中只有5座準備戰鬥,還有175座工事因地形限制。山脈、丘陵、灌木等)沒有視野。
指出主要缺點是:
左右翼無人防守
中部別爾哥羅德交界處呈口袋狀,缺口7米,敵人可以自由進入要塞縱深
永久工事距基輔市中心僅15公裏,使敵人無需進入射程即可炮擊基輔
機槍射擊孔284個,大炮射擊孔67個,無密封保證
1940年,從未來戰爭的角度出發,重新將工事建設沿整個國界展開,擬建11個; 1941 年,又計劃建造9 架。其中包括Murmansk、Soltava、Keksholm、Vyborg、Hanko、Titov、Siauliai、Kaunas、Alytus、Grodno、Ossovi? Zamborov、Brest、Vladimir-Volynsky、Strumilov、Russian? Lava、Peremeshli、Upper? Prut、Lower? Prut? 等(作者註:背景是,1941年5月,工農紅軍總軍事委員會認定老工事區對國防十分重要,並通過決議,於9月至19日在這些工事區組建警備部隊。 1941 年底)。此外,多瑙河、敖德薩、切爾諾維采等的建設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當時蘇軍也考慮過在邊防軍區縱深建立二線工事區,但計劃是3-5年內安排。
按照規定,每個工事區應包括前沿陣地、作戰警戒陣地和兩個防禦區,總縱深20公裏,包括整個戰術防禦區。設立前沿陣地的目的,是為了以最小的損失迫使敵主力部署,使靠近我方工事區的第壹防禦區前沿的敵人不斷被消耗和削弱。為此,1940年7月17日紅軍總參謀部指示指出:“在前沿陣地上,按縱深設置若幹工事區”。工事地帶:又稱邊防工事線,是指有工事和障礙物、抵抗樞紐和支撐點的防禦陣地,主要用於掩護國界重要方位或重要戰場。
蘇軍除了在前沿陣地設置工事區外,還在全縱深設置了各種障礙物,包括不起眼的障礙物、反坦克障礙物、鹿寨、雷區、應用雷區等。而且,如果前沿陣地的正面靠近國界,那麽它的第壹區(縱深4-6公裏)除了設置雷區和障礙之外,還必須全面設防。
在主防區內,首先建造了各種溝渠、懸崖、村莊和永久工事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工事區內的土木、土石方和其余野戰工事均按照能抵擋152毫米炮彈的標準建造,50噸以內的坦克無法進入永久性反坦克屏障。
作為工事區的基礎防禦樞紐,標準就更高了。它包括棋盤配置中的3-5 個支撐點。防禦要沖前方4-8公裏,縱深4-6公裏,每個支援點可覆蓋1.51.5公裏的區域。機槍和反坦克炮、地堡炮、重野戰炮在預置陣地上的密集火力是每個支援點火力防護的基礎。
蘇德戰爭爆發前,工事區在蘇聯邊境防禦中壹直占有重要地位。蘇聯軍隊分配給他們的戰術任務如下:
——可靠覆蓋最重要的邊境方向或區域,為野戰部隊攻防作戰提供準備區域
——敵軍向主戰方向發起進攻時,是我軍機動力量的可靠保障。
在防禦工事的正面、側面和縱深建立不間斷的火炮和機槍火力,壹旦敵軍逼近我主防禦區的正面,即以火力和野戰反擊殲滅。工事區的防禦方案有兩種選擇,壹種是不增援野戰部隊進行防禦,另壹種是與野戰部隊***同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