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生的幕後制作
在香港,有壹年壹度的學校音樂節,涉及各種樂器和所有音樂學童,他們會在幾十個地方同時比賽,比上幾個月,成績優異的孩子可以獲得加分,成為進入名校的跳板。這個比賽在香港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對整個香港的音樂教育有深遠影響。
2002年,導演張經緯從紐約回港,在香港聽了壹個很大型的音樂比賽,開始想拍壹部關於音樂節的紀錄片。當年獲得好名次的孩子壹***有13個,張經緯和他們聊了之後,從中選擇了3個人開始拍攝,黃家正是其中之壹。3人中他年紀最大,已經快11歲了,另壹個男孩6歲,還有壹個女孩10歲,她在香港已經相當有名。張經緯當時獲得壹個機會和KJ壹同去捷克。本來機票是張經緯的老師的,他臨時有事去不了,就改了張經緯的名字。於是,就有了影片中KJ在捷克表演和在後臺采訪的那壹段。
拍攝了壹段時間後,導演想過要不要把影片剪輯出來,壹開始的想法是3個孩子的故事平均分配,每人壹段。但考慮了壹陣,覺得沒有很好的主題和熱點,加上手頭又有其它事,熱情和動力都減退下來,於是這片子就被擱置在壹邊。這7年中,期間依然有和采訪對象接觸,例如聽他們的音樂會等等。張經緯也時常在壹些場合遇到KJ,但並沒有在專門拍他。可是,他11歲時在後臺講的那些話,卻壹直橫亙在導演的心裏,導演始終在找個機會去完成他的故事。
2007年11月,拍完了《歌舞升平》之後,張經緯又到KJ家裏訪問了他,發現他完全沒有變。盡管他的父母離婚了,搬家了,他也長大了,但他思考的問題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壹點也沒有變。把兩段采訪對照起來看,發現他提出的問題幾乎是壹模壹樣的。
當時張經緯就決定要做這個片子,但因為自己也是學音樂的,仍然擔心會太主觀。於是把KJ11歲時的資料素材去拿給許鞍華導演看。2008年張經緯又重新開始了對黃家正的拍攝,這時主角就變成他壹個人了。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黃家正離開香港去了美國,那時他還沒有讀完預科。導演覺得他的人生將要開始新的壹章了,因為黃家正跨越了香港,進入了壹個全新的level,所以影片就此結尾 。至此,這部用了6年、花費9萬元的電影拍攝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