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什麽意思
洛陽鏟,又名探鏟,壹種考古學工具,為壹半圓柱形的鐵鏟。壹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壹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1923年前後,馬坡村村民李鴨子來到他家附近壹個叫孟津的地方趕集,轉了壹會兒,他便蹲在路邊休息。李鴨子平日裏以盜墓為生,所以他經常想的也是有關盜墓的問題。這時,他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壹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準備在地上打壹個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鴨子的興趣。因為他看到,這個東西每往地下戳壹下,就能帶起很多土。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鍁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啟發,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找到壹個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第壹把洛陽鏟就這樣誕生了。據考證,打造出第壹把洛陽鏟的鐵匠叫做陳印娃,現已故去。而現在真正完全掌握洛陽鏟核心鑄造技術的是老鐵匠孫清娃壹家。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壹種兇器——管兒插。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制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制造壹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煆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