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多少個國家在南極建站

多少個國家在南極建站

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活動始於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國首次派出兩名科學家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參加澳大利亞組織的南極考察活動,從而揭開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序幕。我國從1984年開始獨立組織南極考察以來,已經成功地組織了19次南極考察隊,取得了壹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成為國際南極科學考察的壹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我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去南極?

前往中國南極長城站的考察隊員壹般從北京乘國際民航前往,沿途可能經日本、美國換機後,抵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然後乘智利民航到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納斯,再轉乘智利空軍飛機至長城站。從長城站返回時,先乘智利空軍飛機至彭塔阿雷納斯,乘智利民航抵聖地亞哥,然後乘飛機返回北京。壹般每2~3年,我國都要派考察船赴南極長城站進行補給和科學考察,此時考察隊員將乘船前往長城站。

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沒有空中航線,所以去中山站的考察隊員將乘船前往。我國壹般每年都派考察船赴中山站進行補給和科學考察。考察船現在通常從上海啟航,沿途將穿越赤道,經澳大利亞後,過西風帶抵達中山站。

現在擔任中國南極考察航渡任務的船是哪壹艘?

“極地”號於1994年退役之後,擔任中國南極考察航渡任務的船是“雪龍”號船。

“雪龍“號原系烏克蘭赫爾松船廠1993年建造的壹艘具有B1*級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自重1 1 4 0 0噸,功率為1 7 9 2 0馬力,最大航速為1 8節,續航能力達1 . 8萬海裏,可以壹口氣從地球北極駛到南極。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於1 9 9 3年3月2 5日建造完工的這艘船,原設計為北極地區多用途運輸船,具有較強的破冰能力。能以0 . 5節航速,連續沖破1 . 2米厚的冰層。船裝可調式螺旋槳,航行時操作靈活,利於破冰。用E級鋼板制作的船體,即使在零下4 0攝氏度的嚴寒氣候下,也不會變性。

“雪龍”號船擁有哪些設施?

“雪龍”號船裝備了各種先進裝備和科學考察儀器,船上設立的氣象中心,可以接收衛星雲圖等氣象資料,為本船在氣候極其惡劣又變化無常的極地海區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位於二層的水文資料采集室,集中了壹大批先進的科研儀器,其中有用於搜尋鱗蝦及其他南極水生動物的魚探儀,可在走航時測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譜勒海流計以及用於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深度的“C T D”等。加上數據處理中心、樣品間、伸縮吊車等配套設施,科研人員可在船上進行壹系列海洋考察與研究項目。船上還設有健身房、圖書館、卡拉O K廳、醫療室、手術室等文娛、體育、衛生設施,並有壹個小小的遊泳池。“雪龍”號是壹個流動的科學實驗室,也是南極考察隊員的壹個溫暖的“家”。

參加人類首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是誰?

人類首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探險隊隊員來自中國、法國、英國、前蘇聯、美國和日本。

1989年7月25日,探險隊從美國飛抵我國長城站,7月28**們從南極半島頂端出發,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由西向東,穿越南極最高峰——文森峰山腳,到達南極點美國考察站,又穿越從南極點到前蘇聯東方站之間“不可接近地區”,翻越東部的極地高原,於1990年3月3日到達終點站——前蘇聯和平站。探險隊歷時220天,艱苦跋涉5986千米,完成了人類有史以來唯壹壹次國際合作橫穿南極大陸的偉大壯舉,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矚目與尊敬。

中國參加橫穿南極大陸的是當時43歲的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冰川學家秦大河。他沿橫穿路線進行冰川考察,每隔50~70千米設點挖雪坑(1~1.5米深),測定冰雪參數和冰雪采樣,***設100個站位,采取800個樣品,獲得了第壹手完整的研究資料。

南極點有何建築和設施

隨著大陸冰蓋的移動,當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極點的國旗、賬篷等遺物已經“搬了家”,在大約相離今天的南極點2000米的50米冰層下。位於南極點的美國南極考察站阿蒙森壹斯科特站始建於1957年。這年,美國海軍工程兵在賽普爾的指揮下,從麥克默多站飛行了8個小時,在離南極點13公裏的地方降落,用狗拉雪橇的方法運去建築物資,靠太陽辨別方向,找到了南極點,建立了壹個簡易站。現在的阿蒙森壹斯科特站是1975年建成的。它的主要建築物,是由壹座半埋在冰雪中的高l 5.8米,直徑50米的鋁制圓頂建築物和四座獨立的建築群組成。室內設備齊全,裝飾華麗,建有實驗室和圖書館等。該站是為了紀念最先到達極點的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用他們的名字命名的。

l975年建成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偏離南極點。為此,該站的考察隊員.每年的元月1日都要用儀器測量壹次南極點的位置。插上壹個新的標記。該站的補給全部由飛機來完成,站上設有通訊中心、氣象中心、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站等建築。由於該站處在極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對赤道以南的任何向太空的發射物保持全方位的觀察,便於跟蹤圍繞地球的人造衛星;極點又是進行大氣科學和地球物理研究的極好場所。正因為如此,美國在此建站並且不惜代價配備了各種精密儀器,充分發揮了它的技術優勢,取得了壹批很有價值的成果,同時也吸引著各國科學家。

南極第壹城在哪裏?

美國的另壹個科學考察站——麥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規模最大的壹個。該站1956年建成,有各類建築200多棟,包括10多座三層高的樓房。麥克默多站是美國南極研究規劃的管理中心,也是美國其他南極考察站的綜合後勤支援基地,建有壹個機場,可以起降大型客機,有通往新西蘭的定期航班,此外,在站附近,有兩座小型機場。這裏還建有大型海水淡化工廠以及壹座原子能發電廠(為防止汙染現已撤離),建有大型綜合修理工廠。麥克默多站的通訊設施、醫院、電話電報系統、俱樂部、電影院、商場壹應俱全,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麥克默多站還有私人工程公司,在麥克默多站周圍和較遠處的各種實驗室裏,每年冬季有近200名,夏季有2000多名科學家在從事各學科的考察研究。每年在這裏工作的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科學家都在20~50人左右。每年的夏季,壹架架大型客機從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把成千名遊客運往這裏,以觀光南極洲的風采。麥克默多站的夏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就像壹座現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極第壹城”的美稱。

俄羅斯南極考察站有什麽特點?

美國在南極洲的考察基地以大著稱,俄羅斯(前蘇聯)在南極洲的考察基地則以數量多、分布廣而聞名,在南極大陸周圍,***分布著俄羅斯的8個常年考察站和6個夏季考察站。由於俄羅斯財政緊張,現大多暫時關閉。

俄羅斯的青年站,在規模上僅次於麥克默多站,該站建於1962年,以後幾經充實、擴建,現在不僅有大功率的無線電中心,還有向大氣發射氣象火箭的基地,有裝備良好的科學館、實驗室和計算中心。該站是蘇聯在南極的氣象中心,與和平站壹起服務於它在南極大陸周圍的船只,為飛機和船只的安全提供氣象保證。該站主要的科學研究項目有:極光、電離層物理學、地磁學、冰川學、海洋學等。該站建有大型機場,飛機不定期地飛回本國。

南極最高的考察站是哪壹個?

俄羅斯的東方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壹個,海拔3600米。這裏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相當於其他大陸5600米高的空氣含氧量。東方站幾乎是南極洲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測得壹89.2度,人們將這裏稱為南極的“寒極”;在這裏冰川學家打出了世界最深的鉆孔,深達2600米(計劃打到3700米);由於這裏氣候酷寒而且風大,被稱為南極不可接近地區。該站壹般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員,主要從事地球物理、高層大氣物理、氣象學、環境學和冰川學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昭和站是什麽樣?

在紛紛南進的征程中,不甘落後的是日本人。第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在經濟尚未恢復的1956年夏季,日本南極考察探險隊乘“宗谷”號破冰船,在東南極的呂佐夫壹霍姆灣壹帶考察,於1957年1月29日建成昭和站(南緯69度、東經39度)。該站坐落在南北長、東西寬的壹個露巖島上,海拔高度為43米。該島與南極大陸之間隔著有5公裏寬的翁古爾海峽。該站經過多年的擴建和完善,目前已有20幢建築和3座發電站,總建築面積已達2900平方米,各種車輛裝備40多臺,每年在站上越冬人員為30名左右。該站處在極光帶,幾乎每天都有極光可見,因此是開展高空大氣物理學研究的極好場所。該站建有4座火箭發射裝置,在這裏發射探空火箭是深測高空的理想手段。

昭和站的建立,曾為日本南極考察隊到達南極點的考察立下汗馬功勞,也是日本南極考察隊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國的南極考察站重要進行哪些研究工作?

英國在南極建立了7個考察站,主要進行大氣科學、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其中大氣科學***分三個專題項目:氣象學(包括氣候、臭氧、太陽輻射、汙染)、磁學(包括絕對磁場、磁脈動)、電離層(包括太陽與地球的關系、磁大氣層科學)。

英國在南極的考察站處於有利的地理位置,對理論研究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因此,對其資料的質量,他們自稱享有很高的國際威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氣結構變化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英國在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豐富了整個南極研究的理論寶庫。

南極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壹個?

南極考察站幾乎都是在各國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眾多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只有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建立的“世界公園”站是唯—不屬於主權國家的常年科學考察站。還有壹個由捷克民間組織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別。它就是建在南設得蘭群島的納爾遜島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這個站是現存的各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中最小、條件最差、人數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它的全站建築僅是兩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無水、無電、無任何通訊設備,僅有2名隊員在這裏度夏和越冬考察。兩名捷克隊員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堅守在壹個孤島上,在風暴肆虐的南極隆冬,仍然堅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氣象觀測,精神難能可貴。

各國在南極的考察站為何多建在沿岸?

南極考察站壹般選在南極大陸沿岸,而且地勢相對平坦。之所以選在大陸沿岸,主要是考慮大船不能靠近陸岸,要用小艇卸運物資。這樣就便於登岸,物資卸運方便,補給容易,而建立在內陸的考察站,又必須用飛機或雪地車再將物資轉運壹次,費時費力。同時因為沿海岸地域壹般比內陸溫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資源。還有壹個原因就是汙水的排放問題,按照《南極條約》有關保護環境的規定,汙水必須經過嚴格處理才能排放到海中,為了達到排放標準,就要增加凈化設備,為了節約經費,減少和縮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極大陸邊緣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大多數的南極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極考察站的選址有什麽原則?

要在南極洲建立壹座科學考察站,首要的任務是選好站址。也許很多人會感到奇怪,南極洲那麽大的地域,還不是隨便找塊地方就行了。問題並不那麽簡單,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條件;其次是有沒有科學考察的價值。根據分布在南極洲的5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100多個夏季站的情況,各國在南極洲選擇站址的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條。首先,有裸露基巖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巖上,主要是因為對建房的地基要求極為嚴格。建立在基巖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禦南極狂風的襲擊。其次,人員和物資運輸要盡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第三,要有利於綜合性內科學考察。換句話來說,就是要建站的區域,必須有科學考察的價值,這壹點非常重要,也是決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因為千裏迢迢到南極就已經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涼的大陸,又要付山極大的艱辛,若再沒有科學研究的價值,簡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這—條標準也是各國選擇站址的—條至關重要的條件。

南極內陸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樣解決的?

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壹-斯科特站,以及蘇聯的東方站,都建在冰蓋上,他們又是怎樣解決淡水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取冰雪來化水,但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為了減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內陸考察站在蓄水池邊緣建立壹堵弧形墻,利用風吹雪進入蓄水池。壹旦蓄水池內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機往蓄水池內推雪,經過加溫以保持池中有足夠的生活用水。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保護南極環境?

為保護南極的自然環境和生態,中國南極考察隊要求全體隊員遵守南極條約有關條款,嚴禁追逐、驚嚇動物,更不準傷害和捕捉;不經站長批準,任何人不得隨意采集各類標本樣品,科學考察采集標本、樣品,要在統壹組織領導下進行,並登記造冊;不得進入動植物保護區,保護南極植被,不準毀壞和任意采集;保護南極地區的紀念物,不準亂刻亂劃;要愛護友鄰站的建築、設施和裝備;外出考察的壹切廢物(包括大便)都要帶回考察站統壹銷毀。

最先進入南極圈的人是誰?

1773年1月17日,載重為462噸的英國“決心”號船,***有船員193人,在船長庫克的率領下作環球航行時,在東經30度附近進入南極圈,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壹次向南到達最遠的距離,庫克及其船員亦為最先越過南極圈的人。

第壹個到達南磁極的人是誰?

人類為了登上南磁極點,查明它的確切位置,曾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南磁極的位置最早是由愛爾蘭人沙克爾頓率領的探險隊於1909年查明並確認的。1907年,沙克爾頓組織了壹支探險隊,雄心勃勃地試圖征服南極點相當時南磁極的實地位置。到1909年1月9日,沙克爾頓的探險隊到達南緯88度23分處,離南極點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這時,猛烈的暴風雪刮得他們暈頭轉向,由於缺乏食物和體力不支,如果硬撐下去就可能全軍覆沒。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只得派出壹支小分隊,穿越南極大陸的冰蓋,向南磁極前進;最後這支小分隊終於到達了南磁極,並且測定它的位置是南緯72度25分、東經155度16分。探險隊的澳大利亞隊員莫森,在征服南磁極的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國人羅斯幾經努力都沒能找到的南磁極具體位置。後人為了銘記莫森作出的貢獻,將澳大利亞的壹個南極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莫森站”。

最先橫穿南極大陸的探險隊是哪壹個?

1957年底,由英國12人組成的探險隊,在極地探險家富克斯的率領下,從威德爾海沿岸的謝克爾頓考察站出發,歷99天,行程3,437千米,終於在1958年3月2日到達羅斯海,在人類歷史上第壹次成功地從比較短的路線,完成橫越南極大陸的壯舉,成為最先橫越南極大陸的探險隊。

我國南極考察船怎樣進行氣象預報?

船舶在極地海區航行、作業或停泊時的氣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難度更大。我國南極考察船的氣象服務由船上的氣象保障組來完成。氣象保障組把本船實時觀測的氣象資料,同接收衛星雲圖、鄰近國家氣象臺站的傳真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做出未來24~48小時的氣象預報和實時冰情預報,準確性比較高。結合國內有關單位的配合,還可作出48小時以上的天氣形式分析,提供給船隊領導參考。但由於極區氣象復雜多變,加之預報經驗不足,也偶有失誤。

中國南極考察訓練基地在哪裏?

南極考察訓練基地必須具備類極地的環境,我國的南極考察訓練基地位於黑龍江省尚誌市亞布力滑雪場。1986年3月,中國第3次南極考察隊首次在這裏進行冬季訓,以後各次隊均在這裏進行冬訓。

亞布力滑雪場是中國最大的條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場,曾經成功地舉辦過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各項雪上比賽項目。滑雪場位於黑龍江省完達山脈張廣才嶺大鍋盔山的北麓,距哈爾濱市260公裏,交通比較方便。該滑雪場最高海拔高度為1374米,屬於小山區氣候,冬季比較寒冷,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3攝氏度。該地區降水量豐富。每年10月中旬開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頂仍有積雪,壹年的積雪期可長達半年之久。因此,亞布力滑雪場的自然環境完全適合類極地訓練。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怎樣進行冬季訓練?

冬季訓練是南極考察隊員訓練中的重要壹環。訓練時間壹般在每年2至3月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了解南極自然地理概況、中國南極考察概況和本次考察隊的主要任務;野外進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脫險、宿營、挖雪溝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護)和位置確定、方向識別等。

通過冬季訓練,使隊員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領,尤其要掌握組結式登山技術;學會當人員或車輛陷入冰縫時如何通過繩索迅速進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當人員從冰坡上下滑時迅速用冰鎬和準確的動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領;學會雪地挖洞或挖溝進行避難的方法;掌握宿營地點選擇、帳篷架設的步驟和方法,並學會用煤油打氣爐和高山氣爐進行野炊;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和手持式衛星定位儀(GPS)確定位置和識別方向等。

外國南極考察隊員也要進行訓練嗎?

為了使南極考察隊員適應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取得在南極地區行動的自由,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圓滿地完成各項科學考察任務,各從事南極考察的國家無不對考察隊員進行嚴格的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使南極考察隊員熟悉下壹年度的南極計劃,內容壹般包括野外訓練以及根據各自特定的崗位接受專業課程的培訓。

外國南極考察隊員如何進行野外生存訓練?

野外訓練課程是各國南極考察訓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壹般課程包括在帳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裏如何進行工作;如何應付南極常見的環境困難,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巧。

整個課程涉及在南極環境下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著重於生存技巧。雖然有壹些考察隊員可能不想離開考察站從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以及在低能見度情況下的安全問題是與所有考察隊員息息相關的。訓練內容包括導航、在冰雪中行進、救生技術、野外設備操作、搭帳篷、制造緊急隱蔽處、搜索和救護、越野滑雪、攀冰技術、使用無線電臺和野外急救技術等。

第壹個到達南極點的中國人是誰?

世界上大約有3000多入到過南極點的阿蒙森壹斯科特站。原中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高欽泉和國家海洋局第壹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張坤誠,應美國國家科學院極地研究委員會的邀請,於1985年初抵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壹斯科特站進行友好訪問,他們是最先到達南極點的中國人。

1984年底,高欽泉、張坤誠從北京出發,到達飛往南極點的前進基地——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然後換乘LC—130大力神飛機飛往南極。這種飛機是往返南極點的主要交通工具,盡管機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動方便靈活。它與壹般飛機不同,除起落架外還配有雪橇,因而不論在陸地區還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適宜在南極洲這樣的特殊環境中使用。南極的氣象條件復雜,飛往南極的飛機每隔l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要收聽1次天氣預報。由於天氣原因,他們飛往南極點的時間表曾改變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們終於遇上了好天氣,順利地飛到南極點。在到達南極點的當天,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親手把中國的五星紅旗升起在南緯90度的上空,同時還把壹個指向中國北京的指向標插在南極點上。

誰是第壹個到達南極的中國女性?

世界各國赴南極考察的人員很多,但女性卻寥寥無幾。而我國婦女卻從壹開始就參與了中國的南極考察。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華梅,是我國第壹位登上南極的女科學家。1983年11月,她應新西蘭政府的邀請,受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的派遣,與另壹位科學家許昌,參加了1983~1984年新西蘭組織的夏季南極考察,地點是新西蘭斯科特站,考察地質專業。

到達南極洲的第壹位中國記者是誰?

197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華社駐智利記者金仁伯,訪問了智利在南極半島上建立的3個站,以及蘇聯的別林斯高晉站和阿根廷的奧卡達斯站。他是到南極洲采訪的第壹位中國記者。此後幾乎每壹次南極考察和北極考察都有記者隨隊參加,他們寫文章、拍照片,攝錄象,把中國的南極考察工作介紹給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壹批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是誰?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中國選派董兆乾和張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進行為期47天的科學考察與訪問,他們是第壹批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此間,他們還訪問了美國的麥克默多站、新西蘭的斯科特站和法國的迪·迪爾維爾站。

第壹批到達南極洲的中國少年是誰?

1986年1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了“中國少年紀念標”揭幕儀式。***青團中央少工委從億萬少年兒童中挑選出2名少先隊員代表楊海蘭和吳弘,赴長城站參加揭幕式。他倆是第壹批到達南極洲的中國少先隊員。

誰是橫穿南北極的環球探險第壹人?

1979年9月2日,英國蘭努爾夫·菲內斯爵士辭別了查爾斯王儲,率探險隊乘“本傑明·鮑英”號船駛離英國的泰晤士河,從而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第壹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他們在穿越南極大陸途中,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981年1月11日到達了新西蘭的南極站——斯科特站,歷時75天。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頓兩人乘雪地摩托車,離開北冰洋的埃爾斯米爾島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後的路程——北冰洋。壹路上因冰墻太多,他們舍棄了雪地摩托車,拉起裝有72千克物資的玻雪橇,壹步步地向北極點挺進。他們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終於在1982年4月11日勝利到達北極點。經過99天的艱苦跋涉,他倆終於走出冰海,回到“本傑明·鮑英”號船,當他們返回英國時,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至此,歷時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兩極的探險結束了,行程達56000千米。

中國如何開展南極內陸冰蓋考察?

中國的兩個南極考察站雖然都建立在南極沿岸,但至今已經成功地組織了三次南極內陸冰蓋考察。1997年1月18日,有8名隊員參加的中國首支內陸冰蓋考察隊,駕駛三輛雪地車從中山站出發。此後14天裏,隊員們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深入冰蓋300千米,鉆取到兩支50多米長的冰芯。從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來的氣候環境變化狀況。

1998年初,又開展了第二次內陸冰蓋考察,深入內陸近500千米,鉆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蓋考察隊深入到南極內陸1100余千米的A冰穹地區,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蓋上,利用我國自行研制的鉆機,鉆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國冰芯鉆探的最高紀錄。據測算,該冰芯的“年齡”,起碼超過600歲。這次獲得的冰芯,為南極科學研究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我們為什麽要在南極冰蓋上鉆取冰芯?

南極考察隊員在南極冰蓋上鉆取冰芯樣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鉆取要在南極高原上建立設施齊全的考察站,花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費時幾年才能完成。當然,科學家在北極的壹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鉆取冰芯,但較在南極要容易壹些。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積成的冰層所構成,冰雪將大氣中降落的各種物質完好地儲存起來,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來氣候的全部歷史記錄。通過對鉆取冰樣的研究分橋,可以了解全球氣候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判別人類活動(特別工業社會以來)對全球環境的影響,還可以獲知天體和地球演化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冰雪是人類認識自然環境的重要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