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品特的人物評價
他真正對戲劇的貢獻就是他的作品是可以作為英文戲教材的。他的原文,很容易看懂,但是能明白裏面深層傳達的東西又挺難,他其實發現了人類語言的詬病。——人藝導演徐昂
“我個人很喜歡品特,我曾經專赴英國劍橋大學進行負責的“品特的研究”國家項目,但是很遺憾沒能見到品特。我個人對他很情有獨鐘,他的離世我感覺像是壹位老朋友的離開。”——華明(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品特作品中文版譯者) 。
他的作品語言高度集中和故事合乎邏輯,這是我最大的感觸。品特會用咖啡廳裏旁邊人的對話或者街邊的聊天營造自己的戲劇風格。這個人給人最大感覺就是特楞,也特神,有膽兒。——沈林(中戲教授,英國戲劇研究專家) 。
“品特的去世對英國乃至世界文壇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真是太遺憾了。”——文學評論家白燁
“品特的戲劇作品通常是由某壹段特殊的個人經歷引發,隨後將會沿著自身的內部邏輯逐漸成形。我們不能說這些劇作是自傳性的,但卻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他在某個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恐懼,擔憂和關註”——英國劇評家邁克爾·比林頓
品特擅長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與平靜狀態下的噪聲,這使他成為最有影響的劇作家並成為同代人模仿對象。———《紐約時報》
戰後英國戲劇舞臺上最具有創造力,最高深莫測的戲劇家。———《每日電訊報》
“品特的作品中既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在人物之間的權力遊戲中,我們很少看見誰占據了上風;他們改變著位置,在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上下沈浮”。———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品特並不是壹個現實主義劇作家,在他的劇中,人物和對話與現實生活很接近,但是全劇的效果卻有著壹種不可名狀的神秘感,給人以壹種不可琢磨、模棱兩可的感覺,而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則是品特劇作的最大特點。———何其莘《英國戲劇史》
“盡管這位最令人敬佩的劇作家受到過貝克特的影響,但是他現在無疑是西方文學界實力最強的、最有活力的作家”。——美國耶魯大學著名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主編的《哈羅德·品特》研究論叢的引言
在我看來,他[品特]是唯壹壹位汲取了薩繆爾·貝克特教誨的英國劇作家,而且他將貝克特的虛無和絕望發展成了壹種全新的戲劇,超越了傳統的悲劇和喜劇的類別,通過把威脅、嘲諷、暴力和溝通失敗溶於壹爐,傳遞出壹種彌漫於二十世紀末的扭曲而復雜的絕望情緒”。——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首席書評人約翰·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