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下午茶——茶食文化
英式下午茶從17世紀發源起,最早是貴婦人的沙龍文化,之後才慢慢推廣到平民階層。這種下午茶我也嘗試過幾次,腔調是有了,不過,細細品味,缺少了壹分,韻味,而茶葉的選擇更是單調,基本是紅茶或果茶。其實,作為茶的發源地,咱們中國人的茶食文化,起源更早,而且要講究得多。
之所以叫吃茶去,是因為最早的茶的確是用來吃的。在唐代以前,烹茶壹般都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從陸羽始才提出煮茶不加佐料,以品鑒茶的真香,自此茶、食分開,也因此有了專門的茶食。茶食文化由來已久,最早記載於《世說新語˙輕詆篇》:“晉褚太傅初渡江,雖素有重名於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箸粽。”茶宴的形式多樣,有以茶代酒,花間清飲的;也有慶祝新茶初采,品評佳茗的;更有禪林講經或宮廷品賞貢茶的茶宴。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為清淡的面食與果品,但種類也非常多,日本的《禪林小歌》中便記載了唐代的茶食:“水晶包子(葛粉做),驢腸羹(似驢腸),水精紅羹,鱉羹、甫美羹、寸金羹、魚羹……”可見其對色形味的講究程度。而唐代詩人錢起在《與趙莒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壹樹蟬聲片影斜。”,則真實記錄了唐代茶宴的清歡雅趣。之後經過宋、明、清的發展,茶食成為獨特的壹種飲食文化,種類有上千種,更在不同地域發展成當地的特色風俗和美食,其中雲南的擺茶,宜賓和廣東的早茶最為有名。
今天,茶依然是中國人開門七件事必不可少的壹件,但對於茶食,我們卻不如古人那麽講究。壹來大家都忙,哪裏有時間去制作那些茶果子,二來,經過文化浩劫和全民經商的那些年,最近幾年茶文化才重新盛行,而茶食更是錦上添花,作為茶席的組成慢慢被重視,其中壹些結合了傳統文化的茶宴讓人耳目壹新。曾經見識過壹場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茶宴,根據二十四節氣配合不同的茶茗,而每種茶茗還需要搭配不同的茶食。印象中最深的是立春的春餅配茉莉花茶,立夏的夏蛋配龍井,立秋的牛肉蓮子羹配大紅袍,立冬的茶餃配普洱。所有的搭配,除了考慮口感色澤外,還根據季節變遷,考慮了人體的陰陽虛實,自然的應時生長。這樣壹桌茶宴,品的是茶與茶食,賞的是茶席茶具,琢磨的是中國哲學。
師法自然的道家喝茶講究的是養氣,在選擇茶類和喝茶的時間都非常講究。我有個道家朋友,研究出六脈神茶,據說是根據不同的時辰人體氣脈運行規律選擇不同的茶品,可以幫助氣脈平衡和順通,達到養生練氣的功效。例如辰時喝綠茶,通膀胱經,打通太陽脈;未時喝紅茶,幫助胃運行,通少陽脈。同樣,配合的茶食也應具有相同或相輔的功能,喝綠茶時可以搭配蓮子、薏仁糕、桂花桃仁等,有祛濕利尿的功能;而喝黑茶時搭配瓜子、核桃等堅果是上佳的選擇;黃茶可以飯中喝,下午喝紅茶適當搭配酸甜的蜜餞。但整體來說,道家喝茶不建議多配茶食,會亂了茶氣。
的確,茶的品種繁多,紅綠青白黑黃,而茶食也可分為鮮果、堅果、面果、花卉,肉食等,看起來非常復雜。我們普通人喝茶怎樣搭配茶食呢?民間流傳壹個簡單的小口訣:“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所謂甜配綠:即甜食搭配綠茶,如用各式甜糕、鳳梨酥等配綠茶;酸配紅:即酸的食品搭配紅茶來喝,如用水果、檸檬片、蜜餞等配紅茶;瓜子配烏龍:即鹹的食物搭配烏龍茶來喝,如用瓜子、花生米、橄欖等配烏龍茶。當然,更方便的做法是記住壹些禁忌,例如茉莉花茶不要搭配太香濃的其他茶食,例如堅果、水果、花卉等,避免影響它本身的清香;喝茶不要吃過於辛辣或刺激的食物,也盡量不要選擇過於油膩的點心。這些說是禁忌,其實是常理,容易記憶和操作。
說到底,吃茶圖的是自由自在和閑情雅致,除了正式的茶席,壹個人獨酌或和好友***飲,只要自己喜歡,看著美觀,吃著合口,有利身心,又有什麽不可以呢?據說,陸遊最愛的茶食是鴨爪,那應該是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