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資料簡介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 歷史 ,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 三國 時代。下面我分享了臺灣的歷史資料,壹起來看看吧。
臺灣歷史簡介
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今臺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關於臺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曾3次派人到臺灣(時稱流求),?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公元610年左右(隋朝大業年間),大陸沿海居民開始遷居澎湖。12世紀中葉,南宋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大陸和臺灣之間在經濟、 政治 、 文化 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壹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公元1335年(後至元壹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大陸沿海居民於宋元時期開始移居臺灣拓墾,明代時期逐漸增多,規模越來越大。16世紀中後期,明朝恢復壹度廢止的澎湖巡檢司,並派兵駐防。明末,福建官府和鄭芝龍集團大規模組織移民赴臺灣墾殖。17世紀末,大陸沿海赴臺開拓者超過10萬人。由於遷居臺灣的閩南人居多,閩南方言稱臺灣為?大員?臺員?等,明萬歷年間 公文 開始正式使用?臺灣?稱謂,遂成定名。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臺灣北部,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1年南明延平王鄭 成功 率部進軍臺灣,次年驅逐盤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因這壹歷史功績,被譽為民族英雄,亦在臺灣被譽為?開臺聖王?。
鄭成功收復臺灣並建立政權,4個月後病逝。其子鄭經接續經營臺灣至1681年去世。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章立制,興文重教,開發土地,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臺灣的發展。同時,鄭氏政權壹直與已經統治中國大陸的清朝政府對抗。1683年,清康熙帝派兵攻取臺灣,迫使鄭經之子鄭克塽歸順,收臺灣置於中央政府管轄之下。第二年,清政府在福建省建制內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臺灣開發進入新時期,此後越來越多的大陸東南沿海居民渡海赴臺。至1811年,臺灣人口達190余萬。1874年,清政府擴增臺灣行政區劃為二府八縣四廳。1885年,清政府劃臺灣為單壹行省,為當時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 清理 田賦,建造鐵路,購買輪船、軍艦,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設立郵電局、機器局等,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先進省份之壹。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並於1895年4月17日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消息傳出,全國迅速掀起大規模的?反割臺?愛國救亡運動。臺灣軍民奮勇自救,抗擊日本侵占,堅持戰鬥5個多月,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代價,顯示了保衛家園的堅強意誌和浩然正氣。
日本霸占臺灣後,在臺灣設置總督府,實行總督專制統治,通過嚴密的警察制度、保甲制度控制臺灣社會,通過所謂?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掠奪臺灣資源,還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力圖泯滅臺灣民眾的中國認同。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於日本殖民統治,堅持武裝鬥爭達20年之久,之後又開展非武裝民族反抗運動。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開始全民族 抗日戰爭 ,臺灣人民反日鬥爭融入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之中。從日本1895年霸占臺灣到1945年戰敗投降的50年間,臺灣人民進行了各種英勇的抗日鬥爭,付出了60多萬人的寶貴生命。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閃耀著中華民族偉大愛國精神的光輝。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中國對日宣戰布告》,宣告?所有壹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壹律廢止?,宣布將收復臺灣、澎湖。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後有蘇聯參加)《波茨坦 公告 》,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 決定 其他小島之內?。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到祖國懷抱。為誌紀念,10月25日被定為臺灣光復節。
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進行了兩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抗戰勝利後,中國人民迫切需要壹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休 養生 息、重建家園。中國***產黨從人民的這壹根本願望出發,主張團結壹切愛國民主力量,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壹、富強的新國家。但是,國民黨統治集團卻憑借其擁有絕對優勢的 軍事 力量,處心積慮想消滅中國***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為避免內戰,中***中央主席毛澤東於1945年8月應邀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並於10月力促達成會談紀要(?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統治集團最終還是撕毀了?雙十協定?及1946年1月國***兩黨達成的停戰協定、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壹系列協議,於1946年6月發動了全面內戰。國民黨挑起內戰,違背了全國人民的願望,在三年時間裏就遭到徹底失敗。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同年底,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並圖謀反攻大陸。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著手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時,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借機派軍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並扶持國民黨統治集團,由此產生了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產生的東西德問題、南北朝鮮問題性質不同。二戰期間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 國際 條約明確規定日本將臺灣歸還中國。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也於當年10月恢復了對臺灣行使主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壹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壹合法代表。這是在同壹 國際法 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以後,雖然其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1971年,中華人民***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和壹切合法權利,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從事實、 法律 和程序上都已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