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亞歷山大打到印度的時候就停止了征服?
古希臘史學家阿裏安認為:印度的貿易風不斷,季風壹來,暴雨成災。壹入夏季,印度全境降雨,山區雨量尤大。帕拉帕米薩斯、赫木達斯、伊毛斯等山上的山洪瀉入各河,使河水猛漲,奔騰澎湃,壹瀉千裏。印度平原在夏季往往也是陰雨連綿,大部地區變為沼澤。
事實上,亞歷山大就是在仲夏間,正當阿賽西尼斯河泛濫時,從那裏撤兵的。同時,印度地處赤道,熱帶氣候令人難以忍受,沙漠地方烈日當空,幾無滴水,致使馬其頓人大多數消失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以致於“撰寫亞歷山大歷史的人多數都認為,把亞歷山大的部隊在亞洲經歷的壹場苦難扣在壹起,也比不上他們在這個地區所受的罪。”
有的史學家則認為,氣候水土不適和當地人民的反抗並不是亞歷山大撤軍的原因,士兵厭戰雖接近問題的實質,但如果只講士兵厭戰還不夠全面,而是包括大部分將領在內的整個軍隊的厭戰。如果沒有將領的支持,單純士兵的厭戰不會產生多大後果,將領們之所以同亞歷山大離心離德,是由於戰略和政略上的壹系列事件而引起的。
亞歷山大對亞洲和印度的征服還遭到了亞洲人民,尤其是印度人民的英勇抗擊,也遭到了本國士兵的反對。普魯塔克的《亞歷山大傳》載:馬其頓戰士激烈地反對亞歷山大向恒河進軍,因為恒河既寬又深,“並在其對岸布滿大量的敵人,因為他們聽說,乾達利坦族和普萊希安族的國正帶領8萬騎兵、20萬步兵、8000戰車和6000戰象等待著他們。”類似的報道也見於阿裏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之中。可見印度人民的反抗是經常的、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