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袁隆平哪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哪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哪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壹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壹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火光沖天、屍橫遍野的悲慘景象讓袁隆平從小就懂了壹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命運的決心。

因為興趣所在,他在大學填報誌願時選擇了學農。面對貧窮落後的農村,他更加堅定了信心,立誌改造農村,為農民做實事。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國內外多種中外文農業科技雜誌,對學術孜孜以求。

年輕學子袁隆平對權威學者並不盲從,他常把搜羅到的各國學術書籍仔細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始終堅信吸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靠理性來判斷其價值,這在當時已顯出壹個青年人的大膽思辨和成年人思維的縝密老練。

大學畢業,躊躇滿誌的他遠離了繁華的都市,選擇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當了壹名教師。在農校教書的日子裏,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走向田埂。烈日當空,農民在榕樹下歇息,袁隆平依然頭頂烈日,在田裏勞作。

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壹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壹現,萌生了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觀點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周圍充斥著反對聲甚至嘲笑聲。但他在反復思考、探索之後,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

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飯就下田,帶著水壺與饅頭,壹直到下午4點左右才回。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鏡,壹壟壟、壹行行、壹穗穗,大海撈針般在幾千幾萬的稻穗中尋找,汗水在背上結成鹽霜,皮膚被曬得黑裏透亮,連常年紮在水田裏的農民都自嘆不如。

正是憑著這種堅韌不拔、勇敢頑強的意誌,在勘察了14萬余株稻穗後,經過兩年的探索、試驗和研究,他終於寫成引起國內外科技界高度重視的“驚世”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從此,“雜交水稻”這四個字伴隨了袁隆平的壹生,成為他畢生不懈追求的事業。

論文的發表標誌著袁隆平正式走進了雜交水稻研究領域,但在那個年代,它的命運並非壹帆風順。幾十個實驗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後,雜交水稻研究也跟著他壹起變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飽嘗被孤立的痛苦,但“讓所有人都吃飽飯,不再挨餓”的諾言卻讓他意誌異常堅定,每當遇到阻力的時候,他都告誡自己戒驕戒躁,為長遠打算。

試驗器材被搗毀,他就偷偷拿著手電筒,將殘存的秧苗壹株株收拾好帶回家中,藏在臭水溝裏;700多株試驗材料再次被毀,他忍住悲憤走進爛泥巴田裏尋找劫後余生的秧苗。

為躲避鬥爭,他帶助手到海南開展試驗,連續7年春節都在外面度過,遇到臺風暴雨天氣,就卸下門板,將秧苗抱到門板上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來臨時,也不顧生命安危保護種子,因為余震不斷,為了把試驗繼續進行下去,他們就在操場草席上睡了整整三個月。

寒來暑往,草木枯榮,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困難,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韌性,袁隆平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執著將困難壹壹化解。在潛心研究的過程中,海南“野敗”的發現讓他欣喜不已,多年來天南地北的長途跋涉、不眠不休,從那壹刻起有了重大收獲。

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稻畝產628公斤,與常規稻畝產150公斤相比,簡直是是天壤之別。1986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壹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用勤勞和勇敢揭開了我國雜交水稻大面積制種、推廣的序幕。

雜交水稻研制成功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國內第壹個特等發明獎、“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首個最高科技獎等等。袁隆平也從壹個躬耕田疇的農業科學家成了身價千億的“富翁”、兩院院士、集團董事。

面對榮譽,袁隆平有著清醒的認識。社稷黎民,蒼生天下,他壹直以此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願是讓雜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雜交稻不僅對建設中國的和諧社會做貢獻,也希望為建立世界和平做貢獻,我認為這應該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袁隆平說。

如何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

2004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寫得十分貼切:

他是壹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壹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註於田疇,淡泊名利,壹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因為興趣,選擇了農學,畢業後到農校當老師,是他老人家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但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吃飽飯,不再挨餓”,他披星戴月、飽經風霜,仍舊矢誌不移,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這就是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緊密地結合。

這正是袁隆平壹生的寫照,他用他的人生詮釋了胸懷天下、無私奉獻的精神。緬懷袁隆平老先生!

雜交水稻花了多長時間

10年時間,國家提供資金,由中國農業部組織幾百名科學家和幾萬農民進行攻關,取得了成功,石明松、黃耀祥、李必湖、顏龍安、袁隆平等科學家在攻關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雜交水稻是國家行為,不是個人行為。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壹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擴展資料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壹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壹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幾年發明水稻

袁隆平研究水稻68年。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服從全國統壹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員。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壹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壹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人物評價: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壹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饑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袁隆平最早發現的水稻

;?

回答

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時間為1973年。此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

壹、袁隆平發明水稻的時間

1、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時間為1973年,此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2、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第壹至四期目標,為進壹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

二、雜交水稻的栽培技術

1、整地,格按照要求精細整地,做到排灌順暢、畦面平整無雜草、不積水,並按畦寬4-6m,開挖壹條深0.1m、寬為0.6m的溝。

2、適時早播,合理安排播種期是保證水稻直播栽培全苗和安全齊穗的關鍵措施。

3、選種,選用高產抗病優質良種,可以增加經濟效益,提高產量,做好種子的催芽和消毒工作,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4、浸種,壹般浸種12-18小時,不經催芽直接播種、濕潤育秧為最佳。

5、催芽,過程中應掌握適當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適時換氣,水稻種子發芽適宜溫度是30-35°C,超過45°C時就會引起“燒芽”,80%以上種子破胸後即可進行播種。

6、疏播勻播,雜交稻種子18.75kg/hm2,壹般比正常育苗增加15%-20%的用種量,播種要均勻,播後要埋芽,可以用木板輕踏使谷芽入土,同時做好防鳥鼠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