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品牌艾格為何破產?
有分析人士認為,Etam在激烈競爭中日漸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方式為加盟,飛速增長的門店壹度被視為增收利器,但過度擴張也帶來了隱患。客源分流、庫存積壓、零售點效益低下、加盟商瓜分利潤等問題,伴隨零售點的數量增加接踵而至。此外,其早年授權品牌、代理制作的生產模式存在漏洞,也導致後來源源不斷的利益糾紛,勞心勞神。
二是其變化速度跟不上整體行業趨勢,在太平鳥、歐時力等國產品牌不斷發力的同時,Etam仍舊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快時尚品牌入華後,其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速度也大幅積壓了艾格的市場份額。艾格的產品設計遠不如優衣庫、H&M、ZARA、Forever 21等吸引人且具備高性價比。
擴展資料
兒時的“大牌”紛紛淪為時代的眼淚
實際上,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沖擊下,被拍在岸上的前浪不止艾格壹個,當代青年人學生時代的大牌子壹個接壹個地沒落了……
於1993年正式進入大陸市場、曾如龍卷風壹般席卷中國的真維斯如今在中國的業務卻呈現壹片衰敗之跡,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超65%以上。
成立於1998年、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達成“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目標後也火速衰敗了。在2017年營收104億元的高光之後,2019年拉夏貝爾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12家門店,同時背上了高達73億的負債。和業績***同遭遇滑鐵盧的還有拉夏貝爾的股價,A股上市三年來,公司股價暴跌75%,最新股價僅剩1.86元,走到退市邊緣。
創建於1990年的壹代“鞋王”達芙妮也已徹底退出實體零售。2016年至2019年,公司5年***虧損近40億港元,門店也從2012年巔峰時期的6881家,暴降至如今的不到300家。更令人唏噓的是,二級市場上,公司自2012年11.17港元/股的歷史高點至今已經跌去97%,市值縮水近200億港元。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沖擊下,若老國民品牌不積極尋求戰略轉型升級、放棄重資產思維,終將在時間的沖擊下逐漸被拋下,整個國內服裝行業的洗牌或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