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的《金陵十三釵》怎麽樣?
總的來說,情節尚可,厚重感不足。沒有感受到之前期待的恢弘場面、心靈的震顫。更多的是戰爭的反思和人性的轉變。
老謀子通過壹個個角色,闡述了對人性的認識。其中,每壹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升華。
壹、
李教官(佟大為)
很驚訝,之前都是被批評的國民黨軍隊,終於有了客觀的評價。誠然,只是壹個被打散建制的“教導隊”,但是在國家淪陷,民族滅亡的生死關頭,每壹個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士兵,還是能被喚醒內心深處的血性的。影片的交代很清楚,在最初,這只部隊是要撤退的,但是在看到女學生的遭遇後,經過了思想的鬥爭,他們的血性被喚醒,用壹具具血肉之軀阻擋在敵人裝甲洪流面前。用他們鮮活的生命,給了這個民族以希望。
其實,影片中,面對選擇的地方很多,每壹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是小我與大我直接的抉擇,影片裏面每壹個人,都在這些選擇中,得到了自己生命的升華。
其實,影片中,李教官的角色是壹個已經覺醒的角色,和另壹個主角孟書娟壹樣,他們在這生死關頭,早已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這個民族的希望。從壹開始,只差壹步就逃離南京和後來可以換便裝趁夜色逃走。李教官從沒有猶豫。即便部隊已經被打散,長官們已經不知所蹤,但是,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流盡自己最後壹滴血。
他被風塵女子們嘲笑,他和玉墨的對話,他懇求約翰?米勒的無奈,他交給書娟皮鞋的沈默,仿佛是無聲的反抗,用盡身上所有的血肉,發出聲嘶力竭的悲吼。
無論是他,還是他的戰友們,都是含著微笑離去的。他們用生命捍衛了這個民族的尊嚴。
二、
孟書娟(張歆怡)
她是壹個在戰爭中,無助的教會女學生。是整個影片的主線。老謀子通過她的眼睛,看到了這個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不同階級的民眾們的蛻變,也看到了她自己的重生。
在壹開始,她就做出了自己的抉擇。她有逃命的機會,但是,她沒有獨自離去,她選擇了留下,給自己同學們以機會。即便被誤解,也沒有改變初衷。甚至在準備赴難的那壹刻,也準備和同學們壹起。只是她的心結沒有被解開,對其他階級天生的優越感,對父親任性的誤解。
當玉墨等人準備帶其赴難的那壹刻,她終於解開心結。無論是不是民族危亡的時刻,我們每壹個人生來都沒有分別。就像約翰說的,同樣地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書娟明白了生命的真諦。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解脫。影片最後,玉墨將琵琶交給書娟,以及秦淮女子們,將自己最珍貴的積蓄交給女學生們,代表著壹種傳承,生命的傳承。
不過,書娟對自己父親的感悟,個人覺得戲份少了些。想想我們那十年浩劫的遭遇,扭曲的親情。更需要壹種心靈的救贖。
三、
約翰?米勒(克裏斯蒂安?貝爾)
典型的美國精神。約翰所要表達的東西很多,但是個人覺得在影片中,交代的稍有生硬。壹個受到生活打擊的落魄美國人,來到兵荒馬亂的中國做入殮師。應該是為了逃避生活的回憶,這個從約翰酗酒中,可以看出。但是,壹個墮落成唯利是圖的酒鬼,竟然為了壹筆生意,命都不要,趕到教堂?讓人不可思議。影片前期,對約翰逐利的描述,感覺有些冗長。從後來的交代來看,約翰有著對自己女兒揮之不去的懺悔。壹個這樣的人,前期的money and no。讓人壹時接受不了。特別是這樣的壹個人,竟然在日軍闖入的短短幾分鐘內,就前後判若兩人,轉變的太快了。前壹天晚上還在調情呢。感覺之前的鋪墊少了些,或者開始的銅臭濃了些。
約翰的轉變原因很多,被戰爭殘酷的拷問,被男人間托付的沈重,被愛人信任的感悟,被自己心靈的呼喚。感覺老謀子在這個人物的設定上,還把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沖突擺了出來。壹個鏡頭是在玉墨的懇求下,去尋找出走的姐妹。壹個鏡頭,是玉墨決定替學生赴難時的不解。從美國人的角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普世平等是他們生來的信仰,這個時候,遇到中國式的舍生取義,他們該如何理解?老謀子將問題拋給了美國人。
約翰也有自己的選擇,他壹開始完全可以不去教堂。是因為敬業?這麽說也許更符合國人的思維。(實在不願相信他就是為了錢)
後來在尋找出走姐妹的路上,他的選擇更矛盾,壹邊是天堂,壹邊是地獄。但是他選擇了地獄,並最終槃涅重生。
四、
玉墨(倪妮)
其實,玉墨這個人物,轉變的歷程並不曲折。從壹開始,她的眼神中,就能看出壹絲不屈與倔強。她其實就是另壹個書娟。二者在對待朋友的態度上,是何其的相似。同樣是要將大家都安全的保護起來。而後來,身世的交代,更說明了這壹點。其實,在玉墨的內心深處,壹直是壹個充滿希望的女學生。與其說她是轉變了,不如說她是做回了自己。覺得,更需要書寫的,恰恰是其他的那些秦淮女子。從壹個個命都保不住,還要保留那壹絲充滿銅臭的浮華,到後來拋卻了壹切,得到重生,找到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她們的轉變,更值得書寫。只是,在交代上,有點草率。促使她們轉變的外力,按照玉墨的話說,是書娟在日本兵闖入的那壹刻,沒有暴露她們,給了她們生命。這壹點,不能認同。試想,書娟怎麽能讓玉墨她們暴露?
1,告訴日本兵,地下有藏人?損人不利己,書娟沒必要這麽做。
2,擠進地窖,被日本兵發現?當時日本兵已經闖進來了,擠進去就是個死,還不如跑到樓上,實在不行還能玉石俱焚。
所以,玉墨的說法有些牽強。玉墨她們有轉變的原動力,她們都是不幸的,從女學生身上,她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新生。因此,她們肯定是會轉變的,但是在外在推動力上,表現的蒼白了壹些。其實,影片很多類似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能聽懂它講得是什麽,但是有點生硬。
但是,畢竟人無完人,這壹點,在最後,那個秦淮女說自己不是女學生,要下車的時候體現的很直接。但是針對這個矛盾,影片處理的很無厘頭。把招財貓給她?無語+誤解。即便是把那只跑了的貓找到又給她能怎樣?她是否得到了新生?影片沒有交代。感覺影片提出了很多的矛盾,自己又沒解釋清楚。
五、
長谷川大佐 ( 渡部篤郎 )
最後,說說日本軍。影片另壹個讓我感到驚訝的地方,是對日本軍隊客觀的描述。從長谷川的歌聲,和後來沒來押解女學生的表述上。影片對於當時壹部分日本軍人的矛盾和懺悔還是進行了正面的描寫。影片更想表達的是對戰爭的拷問。在戰爭面前,沒有勝利者,都是受害者。
看完整部影片,有很多對現實社會的反思。階級的仇視,拜金的墮落,權欲的猙獰,影片有的給出了答案,有的給出了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