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張家港樂余鎮

張家港樂余鎮

樂余鎮 樂余鎮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東北部,是“壹城四區”的中心片區之壹,也是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壹。全鎮總面積91平方公裏,擁有長江岸線22.5公裏。鎮區面積達5平方公裏,轄2個辦事處,5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場),常住人口近9萬人。

樂余鎮轄:社區居委會(樂余、兆豐、東沙);村委會(登全村、東興村、扶海村、樂西村、樂余村、廟港村、齊心村、雙橋村、向群村、永樂村、永利村、閘西村、常豐村、東風村、東聯村、東林村、東沙村、紅聯村、紅星村、紅閘村、聯豐村、慶豐村)。 近年來,樂余鎮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以汽車和汽配、機械、化工、冶金、紡織等五大行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並構築了以機電工業園、染整工業園及東沙化工區為主的投資平臺。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50.08億元,入庫稅收2.66億元。享有汽車之鄉、文化之鄉、體育之鄉、風箏之鄉、花木之鄉的美譽,先後獲得全國先進文化鎮、國家衛生鎮、教育現代化鄉鎮和新型示範小城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20世紀末,樂余鎮為營造和突出區位優勢,著力構建經濟發展新平臺,相繼規劃建設機電工業集中區、東沙化工集中區、樂余工業集中區等“三大板塊”,在促進全鎮工業經濟強勢發展中發揮了主導集成作用。 機電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為8.9平方公裏,實際開發面積3.18平方公裏,區內道路暢通,用電、用水、通信等設施壹應俱全。園區以全國最大的中巴車生產基地之壹——江蘇牡丹汽車集團和全國最大的洗滌機械生產基地——江蘇海獅機械集團為依托,重點發展汽車及其配套件、機械及機械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電子產品三大產業。2005年,進區企業221家,銷售收入32.5億元,占全鎮工業銷售總量的68.3%。其中,以海獅品牌為龍頭的洗滌機械及其加工企業有130多家,且大多打出自己的品牌,年銷售超6億元;以華峰電子公司為代表的電子生產企業近20家,年銷售超2億元;以中興銅業公司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有5家,年銷售收入達10.59億元。 東沙化工集中區 始建於1993年,2002年正式設立,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裏,已開發面積1.56平方公裏。集中區兩面臨江,300噸級貨船可從長江直達區內。區內基礎設施完善,日處理能力1萬噸的工業汙水集中處理廠、日供水能力15萬噸的工業用水廠、1.8萬千瓦的熱電廠已建成並投入正常運行;投資1000多萬元的蘇化11萬伏的專線已全線開通;投入4700多萬元的東福河開挖工程張家港段已全部竣工。預計化工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將達4億元。在招商引資方面,園區堅持高起點,把具備循環經濟發展條件作為企業入區的前置條件。2005年,蘇化集團、蘇州合成化工等6家規模型企業已落戶區內,東信化工、豐冶銅業等7個項目已批準待建。全區實現年銷售收入2.43億元,完成利稅3289萬元。 樂余工業集中區 建於2002年,以紡、織、染及後整理加工為特色產業,是全市惟壹的紡織品後整理專業區。全區規劃面積為3.6平方公裏,已開發0.67平方公裏。經過幾年建設和發展,區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已有昌興業、大舜織染、麓德針織等11家企業進駐區內,總投資超過4億元,預計這些項目達產後可實現銷售10多億元。2005年全區實現銷售收入4.43億元,完成利稅724萬元。 機電工業集中區、東沙化工集中區、樂余工業集中區構築的“三大板塊”經濟工業園正聚放發展強勢,為樂余工業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特色基地打造綠色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樂余鎮農業發展迅速,全鎮耕地得到大面積改造,基本建成高產穩產良田,路、渠、涵、閘設施配套,農田林網成方,農業機械化、水利化水平得到提升,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1997年,樂余鎮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由過去種植稻、麥、棉、油等傳統作物,逐步轉向種植花卉、苗木、果樹、蔬菜、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糧經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從1986年的80.04∶19.96,發展為2005年的63.38∶36.62。與此同時,畜禽生產、水產品生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5年,在全鎮4133.33公頃的可耕地面積中,***種植各類經濟作物1769.6公頃,其中苗木、經濟林、果樹387.2公頃,蔬菜578.73公頃,藥材33.33公頃。年飼養生豬、山羊分別為2.45萬頭和6.89萬頭,年上市家禽103萬羽;有各類水產養殖面積406公頃,全鎮農業結構逐步趨向優化。 發展生態農業取得長足進步。 在新的全球經濟壹體化、農業國際化的宏觀背景下,樂余鎮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堅持走生態農業之路。2005年,全鎮已有樂優綠牌精制米和優粳米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樂優綠牌大米、鴨蛋、青蝦、蟹、菊花,皇佐牌越瓜,三鳳牌青殼雞蛋和鄉羽牌草雞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食品。全鎮認定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2033.33公頃,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面積1200公頃,***計3233.33公頃,占全鎮可耕地面積的80%以上。 農業投入和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2005年,樂余鎮黨委、政府、農工商總公司聯合出臺《樂余鎮2005年農業結構調整獎勵、補貼辦法》和《樂余鎮2005年農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暨明星專業戶獎勵辦法》,60萬元資金用於獎農、補農,150萬元資金用於基地設施投入,調動了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有效地提升了全鎮農產品的檔次。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78億元,比2003年增8.51%;農田平均每公頃效益達1.48萬元,比2003年增102.6%。 群文薈萃享譽五洲四海 20世紀80年代,樂余鎮兆豐文化站把濃郁鄉情的歌舞演到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也讓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鎮壹舉成為名揚四海的“文化之鄉”。20年來,樂余鎮的群眾文化活動壹直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 文藝隊伍建設走出新路子。 20世紀70年代,兆豐文化站“以工養文”,成功地走出壹條通過興辦產業反哺文化事業的道路,此舉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的充分肯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兆豐文化站又積極探索“多業助文”的創業新路,除興辦壹所頗具規模的藝術職中外,還與山東民族藝術學校聯辦壹所舞蹈培訓藝校。這些學校正成為培養藝術人才的搖籃,同時也為業余文藝演出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更為樂余鎮的群眾文化錦上添花。2004年1月,學校和文化站創作排演的舞蹈《連枷謠》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2005年創作的《合傘》和《馬鈴》分獲省第四屆少兒藝術節金獎和省首屆國際民族舞蹈節金獎。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鎮文化中心已發展成為融文化娛樂、業余教育、科學普及、農民體育和時政宣傳“五位壹體”的文化陣地。 民間文化培育顯示新亮點。 制作和放飛風箏在樂余有著悠久的歷史。2000年,樂余鎮引導這壹民間文化健康發展,成功創建風箏之鄉。全鎮風箏愛好者隊伍不斷擴大,制作的風箏已達8大類10多個品種,平時經常放風箏的人員達到1000多人。海獅機械集團職工岑國龍酷愛風箏制作,30多年中制作的風箏不計其數。 1999年他精心制作了用1999只哨子組成的“喜迎澳門回歸”字樣的特大型風箏,引起轟動,《解放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岑國龍也被媒體譽為“江南風箏王”。全鎮除了每年舉辦風箏賽事外,還成立風箏協會,建有風箏陳列館,風箏文化正以蓬勃生命力紮根於民間,成為盛開在樂余鎮的藝術之花。 社區文化成為壹道新風景。 近年來,樂余鎮先後組建了夕陽紅藝術團、銀輝健身隊、文藝輕騎隊等多支文藝隊伍,經常深入社區演出,推動了全鎮群眾文化的深入開展。夕陽紅藝術團由40多位退休老人組成,創作的節目如《公民道德歌》、《樂余十八好》等都來自百姓生活,使群眾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鎮退教協會組織的銀輝健身隊每天清晨在鎮區廣場鍛煉排演,成為社區壹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還多次參加市級老年健身比賽並屢屢獲獎。 城鎮建設展現時代風貌 樂余鎮是個具有近百年歷史的江南水鄉文化名鎮,在保護開發好老鎮區的同時,努力把樂余建設成壹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新型鄉鎮,是樂余歷屆黨委、政府考慮的頭等大事。從1986年起,樂余鎮先後三次邀請高等院校的專家,高起點、高標準地編制了《樂余鎮總體規劃文本》、《樂余鎮古鎮保護規劃文本》、《樂余鎮環境規劃文本》等,使全鎮城鎮建設在科學規劃指導下健康發展。 大投入建設交通道路 根據全鎮總體規劃,樂余鎮於2001年即投入5800萬元用於城鎮建設,投入之多創歷史之最。當年先後完成樂紅公路拓寬改造工程、樂興南路及鎮北路延伸工程。此後,又投入2500萬元開辟貫通鎮域南北的樂余振興大道,投入800萬元拓展延伸樂豐路,完成貫穿新老鎮區南北方向的樂中路、樂興路等若幹主幹道路。2005年,為加快與市區主幹道接軌,又投資3100多萬元,將樂興路和振興大道南延,接通全市主幹道港豐公路,道路主體工程已於12月1日順利竣工並正式通車。 高標準建設鎮區景觀。 樂余老街歷經百年滄桑,是富有沙洲地區民俗特色的壹條古街。近年來,樂余鎮投巨資對老街保護、修葺和改造,而今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粉墻黛瓦青石路,廊柱排門鋪連鋪,成為張家港市保護最完好的壹條古街。同時,鎮上投入近400萬元,在鎮區建成2.2萬平方米的樂余廣場,直徑12米的噴泉、14盞柱形景觀燈走廊、各種雕塑和卵石健身跑道錯落有致分布其間。此外,投入1300萬元建成設施壹流的樂余農貿商城,投入200萬元高標準推進鎮區亮化工程,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鎮區綠化,使公***綠地面積擴大到8.9萬平方米,主要街道綠化率達100%。 高水平建造現代化住宅小區。 2001年,樂余鎮根據小城鎮總體規劃,相繼建成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快樂新村公寓房和別墅工程等壹批項目。2004年起,又依托快樂新村小區,建造廣場新村、星晨花園,逐步把住宅小區連成壹片,使之成為鎮區建設的新亮點。2004年8月竣工的廣場新村壹期工程占地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廣場新村二期工程占地3.73萬平方米,建成後與快樂新村相連,成為集物業管理、智能防盜、智能管理於壹體的現代化住宅區。2005年,住宅小區建設力度進壹步加大,配合新城區和工業區建設拆遷住宅755戶,年內完成6萬平方米安置房、2.8萬平方米商品房的建設,另有3.2萬平方米的安置房正在建設之中。全鎮正按照向東、向南發展的總體規劃,全面啟動東城區建設,進壹步拉開體現水系特色、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城市新框架,壹座充滿魅力、洋溢著時代氣息的新型集鎮正崛起在長江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