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體的小說簡介
小說《發光體》是其第二部作品。卡頓於25歲時便開始創作該小說,並於27歲時完成。小說《發光體》能從此次參賽的151部小說作品之中脫穎而出,受到評委的青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壹是其小說的結構和技巧,二是其小說的情節和內容。 在結構上,《發光體》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其與天文的聯系。卡頓將這800多頁的史詩巨著按照天文的原則而安排。其中的人物不僅和黃道十二宮以及日月(也就是小說題目所指的發光體)相聯系,並且按照預定的天體運行軌道彼此互動。
卡頓的這壹創意來源於她個人對星座的興趣。當她最初打算寫壹本關於新西蘭淘金熱的書時,她正好開始接觸到星座。當她開始著手寫該小說時,卡頓驚喜地發現三顆行星在射手座重合。通過壹年的觀察,她發現壹些星球壹直都跟隨著彼此。於是她便萌發了把這種現象與小說相結合的想法。因此,卡頓使用了《天文和望遠鏡》雜誌中的圖表以及壹個叫做虛擬天文館的軟件來安排各種星體的運行。小說中有12個與12星座相對應的“恒星”角色:壹個毛利寶石獵人、壹個銀行家、壹個新聞記者、壹個旅店老板、壹個金礦大亨、壹個中國金匠、壹個代銷商、壹個藥劑師,壹個船務代理商、壹個法院職員、壹個吸鴉片的淘金工人以及壹個牧師。他們是這個故事裏固定的恒星星座(每個人的星象圖都決定著他的行動以及其作用)。在他們的外圍,圍繞著其軌道運行的是7個“行星”人物:壹個寡婦和壹個商販、壹個政客和壹個監獄長、壹個探礦者和壹個妓女,最後還有作為闡釋者的偵探穆迪。而這12個恒星角色和7個行星角色都圍繞著小說中的“地球”角色:克羅斯比·威爾斯運行。小說中的壹系列神秘事件也圍繞著這個被謀殺的角色而展開。同時,小說的12部分,每壹部分的篇幅均為前壹部分的壹半,正如月亮由圓到缺的變化過程。 這樣的結構安排似乎有些復雜而矯揉造作,但事實上它是與小說主題緊密聯系的。該小說的悖論就在於:人物既定的命運和對自己命運的主宰之間的關系。 評委們認為《發光體》是壹部具有靈魂的小說,是壹個關於愛、欲望、貪婪和謀殺的故事。小說中美、希望和愛最終戰勝了貪婪與醜惡。評委會主席羅伯特·麥克法蘭認為:“小說復雜的結構讓人驚嘆,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對那個充滿黃金和貪婪的世界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他希望讀者們不要因為其篇幅長度而望而卻步,因為《發光體》就像是壹個金礦,它給予讀者的回報是豐厚的。相信每個讀者都能從小說紛繁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