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誰告訴我1980年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

誰告訴我1980年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

香港經濟發展過程

經過短短的30多?時間,香港從戰後初期的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今天的遠東輕工業制造中心和國際

融中心、貿?中心、信息中心,?世人為之側目。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發展,經?過壹段相當曲折

的?程。現在我們試圖從?史上?追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的軌跡。

(壹)轉口港形成前時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區曾經有過壹定規模的手工業,以制鹽、制香、修船為主,海上運輸也頗具規模,屯

門、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較活躍的港口。

1841?英國人強?在港島登?,1842?正式割占香港後,初期主要是從事最?毒的鴉片走私活

動。據統計,19世紀40?代下半期從印?運?中國的鴉片有3/4是經香港轉銷的,儲存香港等待轉銷

的鴉片多達16.5萬箱。《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受開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響,在港的部份外商將其實

分散到新開的商埠,香港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1844?出入港船只僅538艘,總重?

189.257噸;至1850?也只有883艘,299,009噸,發展並?快。因此,壹些英國駐港官員主張乾脆放

棄香港。曾任港府財政官員的M.馬丁於1844?報告?,香港沒有任何可觀的貿?,並且斷言在任何

情況下香港都沒有任何機會能成為商業中心。他認為由於海盜的猖獗,中國商人社團的闕如,物資供

應的缺乏等等,條件遠?能與新加坡相比,主張英國政府?壹個先?也?應花在香港。但進入50?代

以後,國內外形勢生?很大的變化。壹方面是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增加;另壹方面,由於1848?之後,

美國與澳洲先後發現?礦,中國大?經由香港前往新、舊?山的人?激增,每?均達?萬;加上亞太

地區的許多國家(如日本、?、朝鮮等)的開放,香港的航運、貿?與日俱增。為適應華僑社會的需

要,橫貫東西方向的“?山莊”和溝通南?交通的“南?”應運而生,華?、華中等地區出產的花生、

大豆、藥材、絲綢等中國內地土特產與南洋等地的香?、珠寶、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經由香港進

轉口貿?,1860?,進出港船只達到2,888艘,總重?為1,555,645噸。為這種交往所需的?館業、

各種商號也紛紛設?。華商很快?掌握?港貿?額的1/4以上,中國商人社團開始在港島崛起。

在這20?中,港島市區?斷擴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區主要是沿著港島西?海濱的壹個約1公

狹長地帶伸展,後?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發展,形成上環、中環?個地區。人口的增加尤為顯著,

1841?港島僅有5,600人,至1847?也只有近24,000人。進入50?代以後,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

天國革命期間從廣州等地區?港人?增多,使港島人口自1853?的3.9萬人激增至1860?的9.5萬人。

香港己?具近代城市的雛型?。

(二)轉口港時期(1860-1950?代初期)

香港作為壹個轉口港的地位,從其確?以至完成,並向工業化城市的轉變,經?將近100?的

時間。為?敘述方?,我們以1898?英國強租新界為標誌,將這壹時期劃分為前後的?個階段。

1.第壹階段(1860-1898?)

1860?10月24日,英國政府通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京條約》,割占

南九?。從此,自南九?至港島間的廣闊水域置於英國的實際占?下,這對於香港的轉口貿?地位

是至關重要的。

從國際範圍看,這時歐美國家已經先後完成或正在進?產業革命,資產階級正在進?全球性的?奪

與競爭。在這壹時期,有?件事情對於香港轉口港地位的確?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是蘇伊士運河

的通航和有線電報的鋪設。

1896?,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這使得從西歐到香港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000

公?以上,歐洲?港航線方?多?。1871?,歐洲的有線電報直通香港,並同時與上海、新加坡直接

通報,香港與世界各地的?系?加密?。

但是,在整個60?代,香港經濟卻面?著新的沖擊。由於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經退居第二位,

在1856-1866?的10?間,上海的貿?額從993,304鎊激增至4,210,947鎊,而香港和黃埔的貿?額僅

從927,067鎊增至1,351,958鎊。?過,從香港本身發展的絕對?字?看,速?也還是相當可觀的。1870

香港進出港船只達到4,791艘,總重?為2,640,347噸,比1860?分別增長50%。

19世紀60?代香港經濟發展中的壹個重標誌就是銀?業的建?。1865?,匯豐銀?正式在港開

業,這是總?設在中國的第壹家外國銀?。該?創辦初期包括有英、美、德、印?等股份,但主要的

投資和創辦人則是在遠東多?的英國大洋?。在此以前在港開設的銀?已有東方銀?(1845)、有?銀

(1857)、渣打銀?(1859)、印?商業銀?、阿格?合服務銀?、西印?中央銀?(1863)等6家。但

匯豐後?居上,在港英當局的支持下,吸收存款,發?紙幣,抑制華資,控制中國的對外貿?,?斷

國際匯兌,為外資在華企業提供資?,等等,在香港的經濟活動中扮演壹個重要的角色。

進入七、八十?代以後,香港已經完全奠定?其轉口港地位,據1880?中國海關統計,中國的輸

入總值,香港占21%,輸出總值則占37%。另據有關資?統計,1880?香港進出港船只為5,775艘,

總重?為5,078,868噸,1890?則達到8,219艘和9,771,743噸,10?間分別增加?42%和92%。在發

展貿?的同時,香港也?續發展自己的工業,如船塢、火柴、肥皂、制纜、制?、水?業,但規模

都還比較小。

在此期間,華商的財富迅速膨脹。70?代末,港督軒尼詩就曾在?法局表示,華人已成為港島的

最大業主,港府的稅收有90%?自華人;1881?他又透?,香港每季繳地稅1,000元的業主18人中,

除怡和洋?壹家外,余17人均為華人。政治上,華人也開始崛起。1880?,伍廷芳出任?法局議員,

這是華人在該局任職之始。其後,黃勝(1884),何啟(1890)等人都先後出任?法局議員。隨後華人在

港政治、經濟勢?的崛起,為?建?統壹的華裔組織,1896?成?第壹個華商社團--中華會館(即

現“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擔負起“?鄉誼而通商情”的作用。中華會館的成?標誌著華商已經形成壹

支在政治、經濟上?容忽視的?。1894?8月23日,英殖民地大臣?本曾對港督?臣?:“在英政

府保護下,香港已變成壹個華人社會而?是英人社會……而華人居?地從?是香港繁榮的壹個重要?

。”

1860?英國割占?南九?後,港島與九?形成?彼此相望的“雙城”。通過辟山填海和伸展,港島

方面由堅尼地城到 魚湧,九?方面則由油麻地到大角咀、紅磡、馬頭角,都填海建成商業區。居民

也從1860?的95,000人(其中外國居民2500人),增至1898?的254,400人(其中外國居民15,190人)。

經過將近40?(1860-1898)的發展,香港最終確?其轉口港的地位並得到?壹定的發展,管?、銀

、保險、船運等方面的服務隨之興起。1898?6月9日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簽訂?《展?香港界

址專條》,強?租借新界。以此為標誌,香港經濟的發展進入?轉口港時期的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1898-1950)

新界,擁有975.1平方公?以及廣闊的水域。英國強租新界之後,使香港原有的?地面積(包括港

島和九?司)驟增11倍之多,為香港後?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提供?重要的條件。過去地處邊界的

油麻地、旺角等變為中心地區,70?代以後興起的新市鎮,也全部分布在新界的九?半島上。原?聚

居在新界400多個村莊的100,000居民,也使人口驟增1/3以上。

香港的發展在這50多?(1898-1950?代初期)中,出現?大起大?的變化,先後經受?次世界

大戰的沖擊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直到20世紀40?代後半期才得以重建香港的經濟秩序並逐步完

成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

在英租新界後的最初10多?中,香港經濟仍有較快的發展,轉口港的地位得到進壹步的加強。

1911?,對後?香港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廣九鐵?全線通?,內地輸港貨物由此壹部份可以通過鐵

直接抵港。另壹方面,?港船只與轉口貨物也有較大增加,1914?達到創紀?的23,740艘,載重總

噸位達22,069,878噸,分別比1898?增加?115%和66%。同時,香港政府的稅收也有較大幅?的增

加,如戰前的1913?為8,512,308元,比1898?的2,918,159元增長?近2倍。

1914-1918?爆發?第壹次世界大戰,英國是主要?戰國之壹,因此香港間接處於戰爭?態之下。

在大戰的四?間,香港的轉口貿?大致上處於停滯?況,甚至?有下?,直至戰後的第二?還未能恢

到戰前1913?的水平,這種?續幾?徘徊?前的情況是英占香港以?所首次出現的。但是,香港的

造船業卻?用歐美船只因大戰而減少的空隙,大?加以發展,黃埔、太古以及海軍船塢,相繼走上?

造船、修船的“黃?時代”,並在戰後維持?相當長的壹段時間。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積極?用歐洲工業衰疲的空檔,開?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漸趨平穩。至

1924?,進出港總噸位已達35,471,671噸,比戰前最高?份1913?增長?55%。此後,由於爆發?

港大罷工,香港的進出口貿?、工業等方面均壹?受到影響,至1927?後才漸有恢?。據統計,1930

香港對外貿?總值為81,300萬元,比1921?的43,260萬元增長?88%。

20世紀30?代初期,爆發?長達4?之久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世界貿?額減少?2/3,香港也受到?

嚴重的沖擊,港元?跌,每元僅值1先?左右。從香港的對外貿?總值看,整個30?代貿?額大致維

持在10億元左右,其中以1935?為最低點。但是,香港的工業發展卻從30?代開始漸有起色。1936

,香港啟德機場投入民用,這對後?香港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英?邦在加拿大渥太華開會,討?英?邦特惠稅協定.規定凡是采用?邦原?或?工

至少50%的制成品,可在英國及其自治?市場享受特惠稅待遇。香港於1934?加入該協定。此舉對香

港工業的發展產生?壹定的影響。至1940?,在港設?的工廠約有800家,雇用工人約3萬名,主要

有造船、棉織、膠鞋、電筒、罐頭食品等?業。這對50?代香港工業的重建有積極影響。

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於12月26日攻占香港,直至1945?8月15日投?為止,香港經?

3?又8個月的日占時期。在此期間,日軍實?野蠻的法西斯統治,摧毀?戰前所建?起?的大部

份工業,至1946?,工廠?目急劇下?為366家,外貿基本處於停頓?態,房屋被毀達19,000單位,

居民被強迫遣散回鄉。全港人口從1941?的160萬銳減至1945?8月的60萬。

戰後的香港,壹片廢墟,紙幣貶值,資產凍結,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情況十分?。但

是,華人資本迅速返回,內地的人才、資?、設備等大?入香港;香港與東南亞、英、美、澳、加

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系逐步得到恢?和加強。同時,英方也探取?壹些比較明智的措施,?如匯豐

銀?宣布承認日占時期發?的“迫簽紙幣”(DURESS NOTES),恢?信譽,銀?和外匯業務逐步恢?常

態。至1947?,香港進出口貿?總值增至27.67億元,比戰前最高?份的1931?的12.8億元增長?

116%,1949?是突破50億大關,達到50.69億元。

1949?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後,英國采取?明智的?動,在西方國家中?先承認。港商

迅速充當?新中國與外界貿?往?的中介人。1951?香港的對外貿?總值激增至創紀?的93.03億

元,中國占港總貿?額的26.5%,達到24.67億元,其中中國占港總進口的17.7%,占港產品出口(包

括轉口)的36.2% ,均居第壹位。這是香港轉口貿?的鼎盛時期,香港經濟也得以迅速恢?。

在這短短幾?中,香港經濟之所以得到迅速恢?,主要原因顯然是由於對中國大?的轉口貿?所

帶動。此外,戰後人口也迅速增加,1947?超過戰前的水平,達到180萬人,1950?達到206萬人,

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動?資源。

但是好景?常,香港經濟很快又受到壹次嚴重的打擊:1951?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帝國主義蓄意

與中國為敵,對華實?禁運。戰後剛剛恢?和發展起?的香港轉口貿?壹?千丈,1952?對外貿?

總值急劇下?到66.78億元,比上壹?銳減26.5億元,幾乎減少?1/3。同?對大?的輸出也從上壹?

的16.04億元?為5.20億元。此後,香港的進出口貿?續三?下?,經濟前景岌岌可危。香港經濟

向何處去?這是進入50?代以後所急待解決的問題。

(三)工業化時期(1950?代起)

1.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50-60?代)

20世紀50和60?代,香港經濟逐步完成?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從而發生?劃時

代的變化。

大?解放前夕,內地的大?資?,設備從上海、廣州等地?入香港,並帶去?技術和管?人才。

同時戰後我國內地工商界特別是上海的廠家從英、美等地訂購?大?的紡織機械等工業設備.此時也

因大?局勢變動?再轉入內地,而直接啟運香港設廠投產。據有人估計,1946-1950?間,以商品、

有價證券、黃?、和外幣的形式從中國大?入香港的資?下5億美元。在1949?第壹季?申請登

記設廠的工廠中約有60%是從內地遷港。這些內地遷港工業包括紡織、橡膠、五?、化學、火柴等,

對於戰後香港工業的重建與發展有重大作用。與此同時,面對著局勢的變化,過去壹直占據優勢的英

資財團(?如怡和財團)有壹些表現出信心動搖。怡和大班約翰.凱瑟克曾經發出“我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

”的悲哀,采取股票上市,變賣資產,套取現?等手法,準備後?。而匯豐以及渣打銀?則采取?

壹些比較明智的措施,為香港的工業發展包括紡織、成衣、?屬制品、塑?、化學工業、船舶修造、

飲?、香煙等提供?相當?的貸款。東南亞的華僑以及其他外資也大?入香港。據估計,僅

1949-1950?入的資?約達10億元之多。另壹方面,除?英國和英?邦國家作為香港制造品的重要

出口對象外,1953?美國容許港制品輸入,此後美國逐步發展成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這壹?無疑

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壹定的推動作用。

就是這樣,香港逐步獲得?工業化所必需的資?、技術、設備、?以及市場等條件,盡管在

1957-1958?間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經濟發展速?到影響,但它終歸完成?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

的轉變。萌芽於30?代的香港工業,至1947?只有工廠961家,雇用人?47,400人;1959?激增至

4,541家,雇用人?達177,330人;1959?與1947?相比,廠家和雇用人?分別增加?3.7倍和2.7倍。

1959?,在香港的出口貿?中,港產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轉口貿?的地位。

進入20世紀60?代以後,香港經濟(主要是工業、外貿)有?較快的發展,為70?代的經濟起飛奠定

基礎。這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東南亞政局動蕩,?少人夾帶資?港;內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原準備在內地投資的華僑轉而將資?投進香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有?較快的發展,西方資本大?滲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1967?曾發生反英抗?而受過短暫的沖擊外,政局壹直比較穩定,這就為香

港經濟的發展創造?有?的環境,棉紡、織布、制衣、塑?以至新興的電子、鐘表、玩具業等,都有

較大的發展。1960-1969?,香港制造業工廠從5,346家增加到14,078家,雇用人?從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別增加?1.6倍和1.3倍。同時期的港產品出口值則從28.67億元增加到105.18億元,

增加?2.7倍。進出口貿?總值也從98.01億元增加到280.9億元,增加?1.9倍。此外,房地產、建築、

融業等也相應有所發展。

2.工業現代化、多元化和國際?融中心的形成

(70?代後)

70?代以?,則是香港工業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和國際?融中心的形成階段。

70?代的香港經濟,?是在加工工業、對外貿?還是交通運輸、?融、建築、?遊等都有迅速

的發展,逐步形成壹個以加工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的工業城市。

以工業為?,香港註冊廠家從1970?的16,507家增加到1980?的45,025家,雇用人?則從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別增加?1.7倍和0.7倍。1980?,港制品輸出為681.71億元,占出口

貿?總額的69.4%,從事制造業人?則占總就業人?的40%左右。據統計,1980?香港總產值(時值)

為1,060億港元,按人口平均的產值為20,933元(約合4,08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高於星加坡。

70?代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具有壹些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完全相同的特點:出口導向,工業與

貿?有***生關系;輕工業占優勢;小型企業占多?,適應性強,等等。這些特點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環境決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資源,工業原?和半制成品主要依賴進口;人多,地小,但擁有

世界天然?港;內部市場有限,產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業的發展,從原?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

都得依賴於對外貿?,如果沒有外貿,香港工業以及整個經濟就會窒息。另壹方面,由於輕工業具投

資較少、生產周期短、資?周轉快、適應性強等優點,所以香港壹開始?走上發展輕工業的道?。目

前,香港輕工業的工廠?、雇員?和出口額在工業中均占95%以上。在輕工業中,又比較集中於成衣、

紡織、塑膠、玩具以及電子、手表等?業,1980?這些?業出口額約占香港制品出口總額的72%。其

中60?代發展起?的電子工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出口的電子產品83.06億港元,占港產品出

口總額的12.3%,雇用工人88,883名,成為僅次於制衣業的第二大?業。此外小型企業居多又是香港

工業的另壹特點。以1978?為?,雇員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廠占全港工廠總?的92%,雇員人?占

41%,而且工廠的平均人?還有下?的趨勢。企業規模小,生產容?調整,適應性比較強。在同壹時

期,香港的對外貿?也?人為之側目。1980?的貿?總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98.94億

元,比1970?的328.46億元增加?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運輸、?遊業等也有較大的發

展,被譽為國際航空中心、海運中心和?遊中心。此外畸形發展起?的房地產業尤為引人註目,這裏

限於篇幅,就?壹壹枚舉?。

在這壹階段經濟發展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香港?融業的崛起,成為僅次於?約、?敦的第三個

國際?融中心和僅次於?敦、蘇?世的世界第三大黃?市埸。

香港作為壹個國際?融中心,是在有?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形成的。70?代以?,香港政

局比較穩定,與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的?系日益密?,同時,隨著香港經濟特別是工業的崛起和

房地產的畸型發展,它需要?融業的發展予以配合,這是促進?融中心的形成和?融資本發展的必要

前提。在這樣的形勢下,大批跨國?融機構湧進香港,使香港的?融結構和經營業務發生巨大的變化,

日趨國際化。從地?上看,香港處於壹種適中的地?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壹,處於有?

的時差區內,可以充當?約與?敦?融市場的中繼站;這壹有?的條件,加上港英當局所采取的?幹

預政策,使得香港地區的信貸等活動特別活躍。1978?3月,港英當局撤消?增發銀?牌照的禁?,

在短短的1?多時間內,持牌銀?即增加?41家,支?目也大增。在香港?融?域中,外資的活動

尤為突出。據港英當局統計,至1982?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銀?中,有94家的資本?自香港以外

的19個國家和地區,約占72%;而在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中,外資則占80%。至1982?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銀?中,有63家在香港設?分?或辦事處。香港作為國際?融中轉站的作用日益加強,各

對國外供款和預付款在10?中從2.04億元增至207.78億元,?增58.8%,其中最多為印尼、南朝鮮、

臺灣、馬?西亞、日本、澳洲、巴拿馬、菲?賓、泰國、印?、新西?等,基本上是亞太地區。財團

合貸款?大,範圍廣,壹些跨國銀?、財團相繼取得20多家華資銀?的部份股權,如匯豐對恒生

(61%),美國花旗銀?對遠東(76%),日本三?對廖創興(25%),富士銀?對廣安(55%)等等。當地登

記的持牌銀?中,接受外資某種控制的己過半?。

香港作為壹個國際?融中心,對其?弊壹直有所爭?。但是,它對於促進今天香港經濟的繁榮局

面,顯然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