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誌先
「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歐經貿關系進入“歷史最好時期”。這不僅表現為中歐經貿往來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質量的日益提高,而且還得到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03~2004年之交,隨著“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確立,中歐關系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期,意義深遠重大。與此同時,我們對此也須有清醒認識。在中國-歐盟關系中,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領域,都還存在著壹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歐關系具有更多、更強、更高的對稱性與互補性,乃是雙方應***同致力善處的課題。
「關鍵詞」中歐關系;經貿關系
1994年至2002年為中歐關系發展的戰略轉折階段。歐盟出於自身戰略的需要和重大實際利益的考慮,開始改變它在此之前壹直相對輕視亞洲與中國的政策。這壹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這是中歐關系開始發生具有戰略意義轉變的啟動階段,中歐雙方都為此做出了貢獻,但是歐盟方面的努力似乎顯得更為積極主動壹些。為此,歐盟在此期間相繼公布了壹系列涉及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構築重要的溝通渠道,包括始於1996年的亞歐會議,始於1998年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經濟領域,2000年5月,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達成雙邊協議,中國“入世”進入最後成功階段,2001年11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科技、文教、環保、職業培訓、支持中國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的WTO 項目等方面,中歐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歐關系發展進入新時期。這期間,中歐雙方各自發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層領導人的頻繁互訪,明確建立了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這壹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在中國、歐盟(歐洲)和世界局勢進壹步發生重大變動的背景下,中歐在雙邊關系和國際問題上出現愈來愈多的***識與***同利益,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在中歐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確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以利於中國、歐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國在這壹進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見的積極主動行動,2004年幾乎成為中國的“歐洲年”,並為發展對歐關系成立了新的相應機構,表明雙方都在重新認識對方,並已從中得出重要結論。
循著上述觀點思路,本文重點研究中歐關系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側重貿易投資方面;探討促進未來中歐關系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重點考量中歐關系政治、經濟領域中存在的不對稱性以及如何尋求更多的對稱性與互補性。
中歐關系發展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中國-歐洲聯盟關系,特別是在經貿領域,近年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但是中歐雙方仍需進壹步努力,包括拓展經貿合作、妥善解決分歧摩擦等。
(壹)歷史最好時期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歐經貿關系進入“歷史最好時期”(歐盟駐華使團團長安高勝語)。這不僅表現在中歐經貿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質量的日益提高,而且還得到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與法律保障。
1.2003年,歐盟已經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不久有望成為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也已經升為僅次於美國的歐盟第二大區外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125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44.4%*,進出口總值已接近於日本(1336億美元)和美國(1263億美元),增長速度則超過日本(31.1%)和美國(30.0%)。同中國與歐***體(歐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時雙邊貿易額24億美元相比,2003年已為當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項目16158個,實際投資377億美元;其中,2003年歐盟投資項目2074個,實際投資38億美元。歐盟壹直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2003年當年列第6位。截至2003年底,在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16158個項目總數中,45%(即7318個)發生在1979~1996年18年間,在實際投資總額377億美元中,則只有24%(即89億美元)發生在上述時間段;相應地,有55%的項目和76%的實際投資發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時間內。歐盟對華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國都相對集中在歐盟的5個成員國身上:截至2001年底,歐盟15個成員國對華直接投資占中國累計吸引外資總額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國(2.48%)、德國(1.79%)、法國(1.26%*)、荷蘭(0.95%)和意大利(0.52%)5國,占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92%;在200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1252億美元中,德國(419億美元)、荷蘭(154億美元)、英國(144億美元)、法國(134億美元)和意大利(117億美元)5國合占了歐盟對華貿易的77%,即歐盟在中國外貿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來自上述5國。
除了貿易投資領域之外,中歐關系的良好現狀還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這裏僅以最近二三年達成並執行的若幹重要的協議項目為例。2003年10月,在北京舉行第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時,雙方正式簽署了《伽利略衛星導航合作協議》,該協議規定了衛星導航在諸多領域,特別是科技、工業制造、服務、市場開發、標準化、頻率和認證方面的合作和日程。中國將為“伽利略計劃”投資2億歐元。協議達成後不久,中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技術培訓和合作中心在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落成。該中心將成為“伽利略計劃”在中國進行所有活動的重要場所,它的落成是中國加入《伽利略衛星導航合作協議》的關鍵壹步。在中歐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還草簽了《旅遊目的地國地位諒解備忘錄》。2004年2月12日,歐盟與中國國家旅遊局簽署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旅遊協議,該協議賦予了歐盟大多數國家“旅遊目的地國地位”,將為歐洲帶去數量可觀的中國遊客,促進中歐雙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歐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雙方還提出要加強環保對話,2周之後,中歐雙方就在北京達成了壹個建立環保對話機制的政治性協議,旨在重點加強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等方面的合作。2004年2月1日,歐盟和中國啟動新的WTO 項目,其目標是支持中國進壹步融入世界經濟,幫助中國政府履行和實現WTO 的職責、義務和權益,促進中國在更廣泛的經濟、調控、法律和行政領域的改革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能力,並進壹步推動貿易自由化。中國目前還參與了大約4%的“歐盟框架項目”,該項目是世界最大的研究合作平臺之壹,歐盟每年為此撥款40億歐元。根據2000年生效的中歐科技協議,歐盟第六個框架項目(FP6)內的所有項目都對中國的研究人員開放,預計中國的參與率將最終增加到20%.在歐洲空間局的支持下,中國國家航天局於2003年12月29日成功發射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的第壹顆科學探測衛星。“雙星”將緊隨歐洲空間局“星簇計劃”的腳步,密切註視太陽風暴和地球磁層空間的相互作用。中歐科學家將從“雙星計劃”中同等獲益。中國-歐盟工業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是中國與歐盟簽訂的政府合作項目,目的是通過在中國實施工業培訓項目來增強在華的中歐合資企業員工的技能和強化中國培訓中心的人力資源。該項目正在執行中,如此等等。
2.政治支持是經貿關系發展的壹個重要因素。中歐經貿關系長期相對穩定而又迅速地發展,本身就是這種關系“質量優良”的壹個標誌,它同商品、服務貿易結構改善及其產品質量提高壹樣重要。然而,更值得強調的是,中歐經貿關系之所以能夠得到相對順利的發展,除了建基於各自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雙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需求之外,強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動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壹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裏僅以建立中歐雙邊高層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和政治與人權對話為例。中歐新的雙邊政治對話機制建立於1994年,1997年恢復了1996年中斷的人權對話。1998年4月,在倫敦舉行的歐盟-中國政治對話升級為首次歐中領導人會晤。從1998年至今,中歐會晤已經舉行了6次。2003~2004年之交中歐之間壹連串的政要互訪尤其重要。這些高層領導人會晤的積極成果給中歐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上述內容已經足以表明這壹點。
3.中歐經貿關系近些年來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不僅得到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還有壹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1978年,中國和歐***體簽署了第壹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歐中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1985年,在該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歐中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1989年之後的幾年,歐***體與美國等壹起對中國實行制裁,使中歐經貿關系受到嚴重損害。但自1992年起大體恢復的中歐政治關系又為中歐經貿關系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1995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中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這是歐盟制定的第壹個對華長期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1996年,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壹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壹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歐委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文件,要把歐中雙邊政治關系提高到與歐美、歐日關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等。2001年,歐委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提出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定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及行動要點。2002年,歐盟發表了《國家戰略報告:中國》文件,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並進壹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即支持中國改革,協助中國可持續發展,鼓勵中國良治、法治、民權。2003年9月,歐委會又推出新的對華關系戰略文件:《壹個成熟的夥伴關系——歐中的***同利益與挑戰》,主要內容包括:提高雙方政治對話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區域安全問題的領導人定期會晤,深化人權對話,認同和支持中國向更開放社會的轉變;把幫助中國實現對世貿組織的承諾和完成多哈回合談判作為優先目標;繼續支持中國的改革進程;在建設信息社會、環保、能源等領域加強對話和合作;在競爭政策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開展新的對話與合作;推動民間接觸,盡快完成簽署《旅遊目的地國協定》的談判;提升歐盟在中國的認知程度等。
上述壹系列文件對歐盟來說實際上相當於法律。從這些法律文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歐盟對華政策在廣度、深度、具體化、戰略性、嚴肅性、明確性以及認真程度等諸方面都有明顯進展。自1998年歐委會公布《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文件以來,歐盟幾乎每年都在對自己的對華政策做出評估並提出新的具體的政策落實措施。與此相對應,中國也在為發展良好的中歐經貿關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國首次發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壹個對中歐經貿關系的促進與服務體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與信息支持構成壹個系統。可以預期,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雙方利益的需要,中國和歐盟對發展雙邊關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是積極的,這對拓展經貿合作有利。
(二)拓展經貿合作
拓展經貿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歐之間“生意”本身的問題。為此,還需要進壹步提高中歐雙方對對方重要性的認識,繼續致力於強固和開辟有效的經貿渠道以及及時準確地把握對方對壹些有關重要問題的觀點認識與政策主張。
1.進壹步提高中歐雙方對對方重要性的認識。根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歐盟在人口、對外貿易、資本輸出等方面均超過美國,在國內生產總值方面大體與美國相當。歐盟努力要在世界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的目標不僅是要發揮日常影響,而且要爭取主導制定世界貿易規則,還要爭取主導參與制定國際貨幣規則,歐元是謀求這個權力的起點。在國際政治領域,歐盟正在謀求並且逐步成為與美國追求世界霸權明顯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歐盟不僅要在歐洲成為主導力量,而且要在全世界樹立自己的風範,它的國際權力需求采取了不同於美國強權政治與單邊主義的“溫和模式”,主張在國與國之間通過接觸、對話和合作來擴大***識和解決分歧,不搞硬性對抗,在處理國際事務中重視並寄望於多邊主義,強調***同利益、權利分享和遵守有約束力的***同遊戲規則。九壹壹事件不僅更加強化了歐盟的上述信念,也更加增進了國際社會對歐洲模式的某些認同。不僅如此,歐洲還為世界提供了壹種不同於美國的、可供參考的社會-經濟模式,即重視市場經濟,但不聽任市場社會,而不奉行美國式的市場經濟加市場社會。隨著歐盟成員國擴大為25國,歐盟的經濟政治力量與影響將趨向進壹步加強。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實力與政治影響的迅速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前景樂觀。中歐雙方各自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是中歐關系發展的壹個基本前提。
值得強調的是,中歐雙方對對方重要性的認識還需要進壹步提高。這是因為:首先,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在外交排位中都長期突出地把對美關系放在首位(在歐洲,當然是歐洲內部事務第壹);有的歐洲人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因為歷史和文化原因,人們很難想像歐中關系會比歐美關系更近。其實,這裏不存在簡單的“遠近”類比問題。歐-美-中相互間關系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歐洲內外和中國都有人認為,歐洲聯合的政治前途不容樂觀,特別在東擴之後。誠然,隨著2004年10個新成員國入盟以及在接著的二三年後可能還有幾個國家加入歐盟,歐洲聯盟的政治氣氛會發生壹些改變。例如有人認為,在今後幾年裏,歐洲人的註意力將首先放在內部:“大歐洲”也許暫時比今天的歐洲“脆弱”;歐盟將需要對其新的邊界鄰國實施壹項新的“東方政策”;歐盟成員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為復雜;表決機制問題尚有待解決;歐盟內部的資金分配沖突將變得更加尖銳等。但這些都決不意味著歐盟會讓外部世界聽不見它的聲音,壹種變動的外部局勢本身也屬於“大歐洲”面貌;同時,歐洲在世界經濟與世界貿易中的分量會變得更大,這將喚起歐洲內外對歐盟在世界政治中所起作用有新的期待。①「①〔德〕約瑟夫·揚寧:《新的歐洲面貌》,載《Deutschland 》,2002年12月/2003年1月第1期。」最後,在歐洲內外和中國還都有人對歐洲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提高的前景缺乏信心。誠然,在世界經濟論壇《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所列的80個國家2002年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序中,美國位居第壹,而歐洲主要國家英國排在第11位,德國第14位,法國第30位,意大利第39位。②「②〔德〕彼得·K.康納利斯、〔美〕邁克·E.波特、〔瑞士〕克勞斯·施瓦布編,方麗英、羅誌先等譯:《世界經濟論壇: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摘要》部分XV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人們完全沒有理由因此而對歐洲經濟失去信心。
歐洲前途取決於它對全球化的全面適應能力,取決於它對壹體化的創新吸納程度,取決於它在新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實際成就。而歐洲聯合和歐洲改革正是它達到這些目標的可靠途徑。歐洲的聯合與改革都在步步前行,盡管困難不少。從屢屢挫折中不斷取得成功,這本身就是“歐洲建設”事業的邏輯。同時,對美國經濟前途也未必有理由過於樂觀。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既起牽引作用,又起破壞作用;而歐盟則主要是起穩定與平衡作用。
2.強固和開辟有效的經貿合作渠道。首先,要恰當利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地位對中國的影響。我們必須認真履行義務,放棄原來那些準予我國壹些企事業單位的特權以及違規保護;同時,我們應該充分享有權利,其他世貿成員現在有義務來依照世貿法規重新審查其以往對待中國進口產品的政策和做法,那些曾經適用於中國進口產品上的武斷的和歧視性的貿易保護措施,現在應依照世貿組織的規定而進行改變。在實施反傾銷措施時,世貿組織成員理論上仍可能在今後十來年將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對待。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將可以利用世貿組織的公平和透明度原則來監督並幹涉其他成員在實施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時的不合理行為。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中國從此可以參與世貿組織新規則的制定。這些規則實際上是世貿組織成員政府間達成的協議,但受這些規則影響的真正利害關系方是它們那裏的工商企業。因此,我國有關工商企業應當學會如何利用世貿組織規則,主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同時也可合理地借助政府和行業組織等來為自身合法利益服務。
中國“入世”後,世貿組織反傾銷協定第15條(優惠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仍適用於中國。
盡管中國沒有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也沒有自動的(市場經濟地位的)個案待遇,我們仍應充分利用普惠制中尚存的部分。最後,中國自己也可以發起合理的反傾銷行動。為此,國務院已於2001年12月16日公布了新的反傾銷條例——《中華人民***和國反傾銷新條例》。
其次,我們對歐盟的經貿工作還需要進壹步細化。為此,我們應當進壹步重視歐盟壹級,它的法律文件、政策決定甚至具體的合作項目都具有定向意義。可以預期,歐盟今後的技術壁壘之類的法規將會變得更加嚴格、更加復雜。歐盟未來的“***同外交政策”可能也會體現在對外經貿、對外援助等領域。歐盟的官方合作項目與私人企業貿易、投資相比,雖然金額不大(2002~2006年歐盟對華合作項目資金總額僅為2.5億歐元),但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根據歐委會通過的壹系列對華關系“戰略文件”安排的這些資金,使用重點突出,50%用來支持中國改革,30%用來幫助中國可持續發展,強調歐中合作的新思路,不只是資金問題,更註重提升“軟性”援助的重要性;資金與合作項目今後主要由歐盟駐北京使團就地管理,不再事事、時時、處處請示布魯塞爾總部。同時,我們要繼續重視對歐盟成員國的工作,這是中歐經貿關系的主要實際內容所在。在這裏,我們只想強調指出,除了重視歐盟上述5個最重要的對華貿易投資夥伴國之外,我們還必須從不同角度重視歐洲其他國家地區,例如環波羅的海地區、巴爾幹地區等。
最後,在“微觀”領域,為拓展中歐經貿合作,我們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和出口商品本身(品質、檔次、品牌、服務等),大力培養壹批真正的中國“歐洲通”人才,積極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不分“公”、“私”,不管大、中、小),重視貿易與投資的復合運用,而且應該是雙向的。
3.及時、準確地了解、把握對方對壹些有關重要問題的觀點認識與政策主張,並恰當予以應對,是拓展中歐經貿合作的關節點。例如,如何評估中國“入世”後中歐雙方的行為表現、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反傾銷與技術壁壘問題、普惠制“畢業”制度、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某個政治問題等。在上述列舉的問題中,內含著壹些分歧與摩擦。妥善解決這些分歧摩擦是推動未來中歐經貿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