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新產品的設想 例如速幹衣物等等 最好有個詳細的解釋 急急急!!!
壹、吸濕排汗機理
吸濕排汗纖維是纖維表面微細溝槽所產生的毛細現象使汗水經芯吸、擴散、傳輸等作用,迅速遷移至織物的表面並發散,從而達到導濕快幹的目的。
毛細管效應是最常用的壹種吸濕排汗方法,具體表現表現為織物的吸汗能力以及擴散能力。
具有吸濕排汗功能的纖維壹般都有較高的比表面積,表面有眾多的微孔或溝槽,截面壹般設計為特殊的異形狀,利用毛細管原理,使得纖維能夠快速的吸水、輸水、擴散和揮發,能迅速吸收皮膚表面濕氣和汗水,並排放到外層蒸發。
此外,利用多層織物進行吸濕導濕快幹,對面料進行親水整理和纖維表面改質等方法,也是產生吸濕排汗功能的常用手段。
二、吸濕排汗發展狀況
自從1982年初,日本帝人公司就開始研究吸水性聚酯纖維,美國杜邦公司也於1986年首次推出Coolmax的吸濕快幹聚酯纖維,由於Coolmax具有很好的吸濕快幹性能,夏季穿著仍能保持皮膚幹爽,加上杜邦公司良好的市場營銷和口碑,Coolmax纖維成為了至今最為成功的吸濕排汗纖維品牌,此後在1999年美國杜邦結合新研發的低藥劑用量快幹面料整理專利技術,推出了升級換代的Coolmax Alta面料。
在中國的臺灣省,吸濕排汗纖維即由上遊化纖廠中興、南亞、新光、東雲、臺化、華隆及遠東等廠負責聚合紡絲,由宏遠、佳和、大宇、臺富、昶和、宏和、儒鴻、裕源、金緯、重億等梭、針織業者,配合下遊染整及成衣廠,制造出壹系列運動、休閑及內衣產品,以展現經濟、舒適、功能的產品特色,最大化化纖與紡織產品最高附加價值。
三、雙層單向導濕吸濕快幹產品
吸濕快幹織物原理可分為兩類:壹類是通過汗水在織物平面內快速擴散,增大汗水的蒸發面積,實現織物的導濕快幹。
另壹類是利用織物設計將親水性的與疏水性纖維如織成雙層或三層織物,通過毛細效應, 將織物內層的汗水吸到織物外層,由織物外層蒸發,實現織物的導濕快幹。多層織物則是其原理是利用吸水性強纖維的特性將汗液吸到織物之表面,而靠近皮膚側則是利用疏水性纖維的不吸水特性使皮膚感覺幹爽。
2011年5月份,美棉公司開始推廣其功能性處理的單向導濕織物,此外,NIKE的SPHERE系列面料, 采用獨特三維編織結構和功能纖維紗線織造相結合。內部形態類似細胞, 每個獨立單元可以是圓形或六角形, 貼近皮膚處采用吸濕性能極佳的纖維,外部為微孔排汗面料。穿著時, 內層凸起結構保證流汗時絕不粘身,提供極強排汗透氣功能。李寧的AT Dry Smart系列的吸濕快幹面料卻利用了單向導濕技術來增加吸濕排汗性能。Adidas的Climcool系列在能將汗水排出體外的基礎上,增加了保持服裝通風的功能等。
四、檢測標準
吸濕排汗織物的功能性指標,目前主要通過檢測織物的吸濕性能、芯吸性能、透濕性能三個指標來考量織物的吸濕排汗效果。
在GB/T 21655.1-2008《紡織品吸濕速幹性評定》中檢測了織物的吸水率、滴水擴散時間、蒸發速率、蒸發時間、芯吸高度等指標。定義了壹種織物對水的吸水率、滴水擴散時間和芯吸高度表征織物對液態汗的吸附能力;以織物在規定的空氣狀態下的水分蒸發速率和透濕量表征織物在液態汗下的速幹性。
透濕性能對應的國際標準還有,ISO1 1092紡織品熱和水蒸汽透過阻力測試方法,日本JIS L1099紡織品織物水蒸汽透過性能測試方法,美國ASTM E96材料透濕性能測試方法,韓國KS K0594織品透水蒸氣實驗方法等。
針織物產品技術要求
項目要求吸濕性吸水率/%≥200
滴水擴散時間/s≤3芯吸高度/mm≥100
速幹性蒸發速率/(g/h)≥0.18
透濕量/[g/(㎡·d)]≥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