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2011年8月6日倫敦暴亂嚴重嗎

2011年8月6日倫敦暴亂嚴重嗎

騷亂的導火索是警方4日射殺29歲男子馬克·達根。事發後,社交網站上出現了大量討論,其中不乏情緒性發泄、謠言和煽動言論。英國媒體稱,正是由於社交網站上大量煽動言論助長憤怒情緒。

隨著騷亂的發展,新興的“黑莓通信”手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達根正是通過“黑莓通信”向女友發出了最後壹條信息。騷亂中,壹些黑莓手機擁有者互通聲氣,商討攻擊目標和通報警方動向,還有人利用群發功能大量散布鼓動騷亂的言論。“黑莓通信”通常只有群組內部人員才知道消息是誰發的,官方很難查出消息來源,這成為騷亂者躲開警方監控彼此呼應的重要原因。

鑒於有人在網上煽風點火,英國警方宣布,正在監控“推特”等社交媒體,鼓動騷亂者將被逮捕。黑莓英國運營商也聲明說,將“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協助”配合當局調查。

倫敦發生的事並非孤例,在今年年初的西亞北非社會動蕩中,社交網站、手機等通信工具也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社交網站、微博、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壹。但人們也不能不註意到,通過這些工具傳播信息匿名性、免責性強,海量信息的流動往往真偽難辨,甚至摻雜謠言和不負責任的煽動。壹旦虛擬空間的煽動演變成現實社會的行動,就可能給更多人帶來不幸。

如何規範這些信息通信工具,讓它們既有利於人們信息交流、又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無疑是值得社會管理者長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有人說這是因為種族歧視——因為電視畫面裏警察都是白人,騷亂者多是有色人種。這種迫不及待地給倫敦警察蓋上“種族歧視”帽子的言論。

事實上,根本原因是英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以少數族裔為主的壹大批年輕人對前景喪失憧憬,把怨氣到處發泄。

年輕人無法就業,怨氣就會沖著社會而來,政府要做的應該是壹方面提供輔助服務(包括教育、就業、家庭等相關政策),另壹方面也要保證警力維持治安。然而,英國政府壹年來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在英國的教育政策給予平庸學生較多關註,但對於“差生”基本持放棄態度,把他們交給青年政策來處理。在英國,青年服務是青年政策的重要壹環,通過各類活動項目為問題青少年解決在家庭、教育、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健康發展。但由於政府推行財政緊縮政策,去年托特納姆所在的哈林格行政區的地方議會,把用於青年服務的預算砍掉了75%。壹下子,從圖書館服務到青年中心等都大受影響。高失業率加上這些社區組織的“凝聚工具”的缺失,使這些少數族裔的被排斥感加深,不滿情緒進壹步激化。

誒呀其實網絡上的所謂言論自由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啊……亂說話風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