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樣快速記憶中國地?
問:“妳是哪人?”,答:“湖北”。
每個人在生活中應該都會遇到類似的問答場景,當妳聽到對方回答“湖北”時,妳是否和我壹樣會無意識的在大腦中搜尋“湖北”位於中國哪裏,距離自己的家鄉或當前所在地有多遠。
我壹直想記住中國地圖,記住各省的具體位置,記住每個省周邊有哪些省。這樣在生活工作中,只要提到某個省都能知道其在所在位置,盡量做到心中有圖,讓自己少些空白、少些疑惑。
於是我花了些時間記住了中國地圖,可是每次記住,只要間隔壹段時間,部分省份的位置關系就會逐漸變得模糊,甚至是忘記。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很少用到中國地圖,各省的相對位置也沒有強關聯性。如果只是死記硬背,間隔時間久了,會很容易忘記。
有沒有壹種既能快速記住中國地圖,又不容易忘記的記憶方法?
在這裏向大家推薦“V字故事參照法”,本記憶方法是在地圖上畫出壹個V字,然後用壹個故事將中國34個省區全部串聯起來,最後選擇三個省作為參照省用於對各省的位置進行全局定位。從我自身體驗來說,按照本記憶法記住中國地圖後,不僅可以保持長久不忘記,而且溫習記憶時簡單又高效。
各省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23個省(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海南、雲南、貴州、四川、陜西、青海、甘肅)。
為了方便敘述,在本小程序中,各省級行政區都稱之為省。
“V字故事參照法”分為三個部分,V字、故事、參照。
1、V字
V字是整個記憶的骨架,它將中國地圖劃分為了三個部分(V字內側,V字兩側),既輔助記憶各省的位置,又對各省進行全局定位。
如上圖所示,新疆、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得D點,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得C點,連線D、C兩點並延長至廣西、廣東交界線上得A點。取北京中心處得B點。線AB與線AD在地圖組成了壹個V字。
AB線對應故事中的“出發”即故事的開始,AD線對應故事中的“回鄉”即故事的結尾。
AB線之間的省份均可用壹個字聯想出2個省名,兩廣(廣西、廣東)兩湖(湖南、湖北)兩河(河南、河北)兩山(山西、山東)兩京(北京、天津),其中京與津諧音。周恩來總理有首詩句,兩廣兩湖兩河山,朗朗上口,方便記憶。
2、故事
故事純屬虛構,對各省無貶低之意,僅為方便記憶。
故事始於思鄉,終於回鄉。
故事的男主角是天龍八部裏的大理國世子段譽,為什麽是他,壹方面天龍八部廣為人知,另壹方面他與王語嫣有段愛情故事,再者最主要的他是雲南人。雲南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兩廣(廣西,廣東),兩廣是故事裏的起點站,雲南是故事裏的終點站。另外從V字結構和故事情節來看,讓雲南的人作為主角會更合理更有利於記憶。
如果妳不喜歡段譽這個主角設定,妳也可以將他換成自己喜歡的某個角色。
故事將中國34個省全部串聯起來,故事中並不會出現每壹個省的名字,而是采用聯想、諧音等方式引出每個省。
按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事分為四個部分,出發、瞭望、抗倭、回鄉。按故事的完整度,故事又分為完整版、簡潔版。完整版是為了劇情需要,簡潔版才是記憶重點。
大家先將故事的完整版看完,先有個完整的故事印象,具體的詳細介紹會在簡潔版中講述。
1)完整版
出發:段譽壹直因思鄉心切而抑郁寡歡,多次向皇帝提出辭職,但均未被批準。某日受南海觀音指點,兩廣總督段譽由南至北穿過湖河山來到京城。
瞭望:皇帝愛惜人才,在摩天高樓設宴招待,席間他站在高樓向北瞭望黑土地下的草原和森林,景色美不勝收。
抗倭:忽然從右方傳來女孩的哭泣聲,轉頭看到壹群倭寇在天山腳下的江浙滬壹帶圍堵美女微商。他立即向皇帝請命,壹怒之下,在江邊用六脈神劍殺死了倭寇,救出了王語嫣等人,也給廣大港澳臺同胞帶去安寧。
回鄉:因抗倭有功,皇帝批準了他辭職。他與王語嫣互生情愛,在拜謝過南海觀音後,帶著王語嫣回到他的家鄉雲南大理。他先是請王語嫣在雲貴高原飯店吃鴛鴦麻辣火鍋,然後在屋內拿了壹把防紫外線的夏天專用傘,與王語嫣遊玩青海農場。只見他左手提著西瓜,右手拿著甘蔗,嘴裏還吃著葡萄,兩人妳儂我儂,玩得不亦樂乎。
2)簡潔版
出發:受南海觀音指點,兩廣總督段譽穿過湖河山來到京城。
瞭望:站在高樓瞭望黑土地下的草原和森林,
抗倭:轉頭看到倭寇在天山腳下的江浙滬壹帶圍堵美女微商。他壹怒之下,在江邊用劍殺死了倭寇,給廣大港澳臺同胞帶去安寧。
回鄉:回到家鄉後,先在雲貴高原飯店吃著麻辣火鍋,然後在屋內拿了壹把夏天專用傘,遊玩青海農場。只見他左手提著西瓜,右手拿著甘蔗,嘴裏還吃著葡萄,不亦樂乎。
3)簡潔版,詳細介紹
出發:受南海(海南)觀音指點,兩廣(廣西、廣東)總督段譽穿過湖(湖南、湖北)河(河南、河北)山(山西、山東)來到京(北京、天津)城。
京與津諧音。“南海”聯想到海南。輔助記憶詩句,兩廣兩湖兩河山。“廣湖河山京”的每個字都代指兩個省,其中兩河山對應東(山東)南(河南)西(山西)北(河北)四個方位。
兩廣設置總督始於明代,但在清朝,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才得以確立,兩廣總督總管廣西和廣東的軍民政務。
洞庭湖以南為湖南,以北為湖北,洞庭湖位於湖南北部的嶽陽市。太行山以西為山西,以東為山東,太行山縱跨4省(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在古代,黃河以南為河南,以北為河北,如今兩省以漳河作為分界河更為合適。在漢武帝時期,廣信縣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古代的廣信縣位於現在的廣西梧州市萬秀區。
特別說明,南海觀音中的南海是指浙江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觀音的道場,唐朝之前這壹帶海面稱之為南海。現今在海南三亞的南山有壹座世界上最高的108米的觀音立像,於2005年4月15日建成,工期歷時六年。
瞭望:站在高樓瞭(遼寧)望黑(黑龍江)土地下的草原(內蒙古)和森林(吉林)。
瞭與遼諧音。估計大家對內蒙古第壹印象是草原、牧馬、蒙古包,這裏由草原聯想到內蒙古。“黑土地下”指內蒙古、吉林均位於黑龍江下方。遼寧、吉林、黑龍江合稱東北三省。中國的黑土地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兩省。
抗倭:轉頭看到倭寇在天(天津)山(山東)腳下的江(江蘇)浙(浙江)滬(上海)壹帶圍堵美女微(安徽)商。他壹怒之下,在江(江西)邊用劍(福建)殺死了倭寇,給廣(廣東)大港(香港)澳(澳門)臺(臺灣)同胞帶去安寧。
微與徽諧音,字形相似。劍與建同音。此天山非新疆的天山,而是代指天津和山東。“天山腳下”指安徽與江浙滬均位於山東下方。“圍”指安徽被江浙滬圍著。自古就有“江浙壹帶”之說,現在加個“滬”,“滬”是上海的簡稱。“江邊”指福建位於江西旁邊。“廣”指廣東,同時暗指澳門和香港均位於廣東下方。
在古代,倭寇侵擾的主要區域從山東至廣東等地的沿海區域,曾將臺灣作為他們的根據地。
回鄉:回到家鄉後,先在雲(雲南)貴(貴州)高原飯店吃著麻辣(四川)火鍋(重慶),然後在屋內(內蒙古)拿了壹把夏(寧夏)天專用傘(陜西),遊玩青海(青海)農場。只見他左手提著西(西藏)瓜,右手拿著甘(甘肅)蔗,嘴裏還吃著葡萄(新疆),不亦樂乎。
傘與陜同音。雲貴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壹。麻辣是四川的特色,火鍋是重慶的特色,葡萄是新疆的特色。“屋內”指寧夏和陜西均位於內蒙古下方。“青海農場”指將青海看作是壹個農場,左邊種著西瓜、右邊種著甘蔗、上邊種著葡萄。四川人愛吃辣,如果用辣椒代指四川,則青海就真變成農場了,專為重慶火鍋提供食材。
陜西與山西中的"陜"和“山”的拼音相同,音調不同,在記憶時應該將這兩個省合起來記憶,有利於定位和推導其它省。
3、參照
V字作為記憶骨架可以對各省位置進行全局定位,但這樣的定位比較模糊。應該再選擇幾個省作為參照省,用來配合V字骨架和故事情節,做到更準確的全局定位各省所在位置。
中國腹地的省較多,是記憶的難點。推薦選擇湖北、四川、北京三個省區作為參照省。
1)湖北:位於V字AB線的中心,地處中國腹地中心。另外它不僅將故事中的“出發”分成了兩段(上下兩南),而且右邊對應故事中的“抗倭”,左邊又對應故事中的“回鄉”。所以把湖北作為參照省可以很有效的區隔腹地各省,也有利於結構化的記憶各省所在位置。
2)四川:位於V字AD線的中心,與參照省湖北有兩個***同的交界省(陜西、重慶)。它和湖北組成壹個雙子星,兩者相互呼應,同時又相互輔助對方定位周邊省。它還可以區隔和定位故事中“回鄉”部分所包含的省。
3)北京:位於V字AB線的B點,處於河北境內,鄰近天津。它銜接著故事的三個部分(出發、瞭望、抗倭),是故事的轉折點,也是記憶的轉折點。
大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省作為參照省,方便記憶和定位即可。
形狀
廣東像個大象的頭,寧夏像只張開翅膀的小鳥,黑龍江像把菜刀...大家可以盡情補腦。如果真想記住具體的形狀及邊界線,還得多在紙上描描畫畫。
溫習
雖然按本方法記住中國地圖後可以保持長久記憶,但是我們的大腦無論對於任何記憶,如果從不溫習或使用,都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得模糊或忘記。
大家可以偶爾在腦海裏回想,在壹張畫有V字的中國輪廓圖上,結合V字結構和參照省,想想故事情節,按出發、瞭望、抗倭、回鄉的故事順序,迅速將各省位置在腦海裏重現壹遍。
結語
希望本方法能有益於大家記住中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