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是指什麽?
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兩個,壹個是屬於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另壹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實際上是從兩個角度去說的,壹個是從總體上推進改革開放,壹個重要環節就是行政管理改革;另壹個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是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的壹個重要內容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個是非常明確的。
改革方案體現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的穩中求進,要邁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另壹方面,又非常穩妥,就是說既要邁開步伐同時又要穩妥。
這次改革總的體現兩個:壹個是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另壹個體現建設公***服務型政府。因此這次部委改革四句話很明確: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另壹個要通過行政管理改革達到三個方面:科學決策、執行順暢、監督有力。從原則上說很清楚,具體落實下來,主要著眼於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出發來進行這次部委體制改革的。比如:建設工業與信息化服務,原來政府可能更具體的管經濟上的事務,但這次強調的是壹種宏觀調控。同時又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的挑戰,把工業和原有的信息產業部合在壹起,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從政府管理職能上主要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大部制即為大部門體制。按照業內專家的提法,為推進政府事務綜合管理與協調,按政府綜合管理職能合並政府部門,組成超級大部的政府組織體制。特點是擴大壹個部所管理的業務範圍,把多種內容有聯系的事務交由壹個部管轄,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 根據壹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在國務院現有的66個部門中,職責多達80多項,僅建設部門就與發改委、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另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管理涉及14個部委。行政職能的錯位和交叉,不僅造成了部門之間扯皮現象多,行政效能低下,過多經濟資源被行政機構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無法履行宏觀經濟管理、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無法向民眾提供合格的公***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因此,必須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政府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服務的角色定位。而不僅僅是像過去壹樣,簡單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雖然這些是政府機構改革中最基礎性的工作。
換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著政府職能必須以提供公***產品和公***服務為己任,從而使得政府權力得以規範、回歸公***服務。如果大部制改革達不到轉變政府職能的效果,那麽,它就會像之前的歷次政府機構改革壹樣,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大部制壹個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現有的部門利益,但正如人們所擔心的,如果幾個部合並成為壹個超級部,權力很大,對它進行監督恐怕更加困難,因此,若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在大部制下,原來的“部”降格為“司”,“閻王”變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權沒有變,仍然行使過去“部”的職權,那麽,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過去分散的部門利益,積聚為集中的部門利益。要解決這壹難題,惟有真正轉變政府職能。
總之,大部制是社會大轉型中政府保障服務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選擇。而壹個整合了不同部門利益的強勢大部委,其職能也應該適應和體現市場經濟發展和公***行政的管理需求。隨著兩會的來臨,有關大部制改革將會受到社會的更多關註,筆者衷心地希望這次大部制改革能夠收到紮紮實實的成效,政府部門都能成為壹個個辦事幹練、勤政為民的政府。
壹、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義
按照部門的職能大小和機構的數量多少不同,政府機構設置壹般有“小部制”與“大部制”兩種類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職能、多機構”,部門管轄範圍小、機構數量大、專業分工細、職能交叉多。我國目前實行的即是這種小部門體制。大部制是壹種政府政務綜合管理組織體制,其特征是“大職能、寬領域、少機構”,政府部門的管理範圍廣,職能綜合性強,部門扯皮少。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顯現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減少職能交叉,完善行政運行機制
我國目前政府組織機構設置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部門過多、職能交叉、權責脫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務院部門之間有80多項職責交叉,例如,建設部門與發展改革部門、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資源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管理涉及14個部委(局);勞務輸出也存在多頭對外的問題;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勞動保障、人事、教育部門職能交叉;在信息產業管理方面,信息產業部、國信辦、廣電總局等部門職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職能交叉,等等。這種較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門之間的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又導致職能分散、政出多門,削弱了政府的決策職能,也不利於集中統壹管理。職能交叉還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的實現,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實行“大部制”,能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由傳統的以職能為中心的職能導向型政府轉向建設以流程為中心的流程導向型政府,有利於整合政府資源,再造工作流程,確保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為公眾提供便利和高質量的公***服務,最終“整合不同的體制,提供無縫隙的服務”。
2.有利於落實“問責制”,建設責任政府
部門過多必然造成職能分散、政出多門,既不利於集中統壹管理和加強政府應有權威,又不利於落實“問責制”和建設責任政府。多個部門負責同壹項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強領導,實則減輕了部門應承擔的責任,同時,還導致部門利益的滋生,使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甚至個人化。大部制強調的是部門職能的有機統壹和綜合管理,能夠較好地協調職能機構統壹和專業分工的關系,對於協調部門關系、強化政府權威和落實責任追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鑒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職能的有效劃分和呼應,如果國務院將部門數量控制在20個以內,則地方各級政府就基本上能夠做到與中央壹樣合理設置部門,有利於政令上通下達,便於管理的銜接和延續。
3.有利於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大部制將是未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和亮點,應當將大部制改革放到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全局來定位和設計,綜合考慮政府改革的系統配套問題,將組織重建、體制變革、機制創新、職能轉變、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創新以及相互關系的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全方位推進我國政府組織變革。因此,要從整體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府治理創新和現代化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大部門的重大意義,將其作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關鍵環節,按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周密設計、統籌協調、穩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對行政體制改革的普遍願望。據我們課題組2007年暑期在全國14個省的調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門都提出了推進部門整合的意見,這也說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則
1.回應性調適原則。壹要回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強化宏觀決策,加強市場監管,弱化微觀管理,同時兼顧我國在經濟轉型中培育市場、促進特殊行業發展、有效管理骨幹國企的需要。
二要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擴展社會職能,保障基本公***服務的均等化,充分培養社會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應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慮地方利益、地區利益和行業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機制,又要防止追逐違法利益。四要回應技術發展的需要。減少管理層級,實行扁平化管理。
2.總體性統籌原則。壹要總體統籌職能設置。構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服務職能錯落有致的服務型政府職能架構。二要總體統籌權力配置。加強國務院最高領導層對各部門的統籌能力,同時合理劃分國務院與地方政府人權、財權、事權的權限。三要總體統籌各種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四要總體統籌府際改革,形成國務院機構改革與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協調張力。
3.系統性集中原則。壹是整合職能。有機合並相近職能,避免職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權責。健全政府權責體系,形成部門間和層級間合理的權責構成。三是整合機構。減少管理環節和層次,優化結構。四是整合機制。整合大部門內部的運行機制,降低協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約性協調原則。壹是國務院整體(國務院和部門及部門之間)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制約性協調。二是部門內部的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制約性協調。三是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制約性協調。
5.總攬性分別原則。壹是要進行改革的總體設計,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遠期改革的整體方案。二是要實行分層要求,對國務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確***同性,又要有不同針對性。三是要實行分類指導,對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政府改革提出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指導。四是要實行分步實施,既要考慮改革目標的實現,又要考慮改革的現實可操作性,盡可能減少改革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和消極成本。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點研究的若幹問題
1.決策、執行、監督的分離與協調問題
目前我國決策職能與執行職能和監督職能不分現象突出,監督流於形式,使決策部門普遍受到執行利益的幹擾,導致問責更加困難,國家利益部門化。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探索建立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協調又適度分離的行政運行機制,實現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我們認為,建立不同層面的適度分離機制是可供考慮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門的整體層面上構建決策、執行、監督適度分離的組織架構,也要在部門內部建立決策與執行相分離的機制,將公***服務和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執行職能分離出來,設立專門的執行機構,避免集決策、執行、監督於壹身的弊端。有些職權的分工與制約,還需要從與人大、司法部門的關系上來考慮。近幾年來,壹些部門已經在探索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於1998年實施了水上安全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負責決策、交通部海事局負責監督、交通部所屬地方海事機構負責執行的相互協調又適度分離的組織機構體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還需要著力解決市場監管體制問題。我國市場監管部門過多、多頭執法、交叉執法的問題非常突出。例如,對食品的監督管理,目前是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查處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機構設置不同,涉及食品監管的部門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幾個部門,有的省會城市涉及二十幾個部門。這種分段監管體制,不僅造成部門職責交叉,提高監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監管效能,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從根本上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必須按照市場統壹、開放、競爭的要求,將現行涉及市場監管的有關機構整合,統壹行使市場監管職能,以增強監督的統壹、公正和有效。
2.綜合管理部門與專業管理部門的關系問題
我國目前綜合管理職能與專業管理職能配置不科學。綜合管理部門權力過於集中,行業或產業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不到位、權力分割,項目立項、資金支配等事項都要經過綜合管理部門的層層審批,統籌協調困難,對壹些問題難以及時出臺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須進壹步理順綜合部門與專業管理部門的關系,做到各負其責、相互協作。壹是綜合管理部門的基本定位是服務、協調、指導、監督,主要研究制定國家戰略、重大規劃、宏觀政策,協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對各個產業或行業存在的***性問題進行統籌協調。為此要切實減少微觀管理和具體審批事項,實現從“項目管理”向“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適當拓寬專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範圍,其工作重點是研究解決產業或行業存在的重大問題,擬定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及政策,統籌配置行業資源,發布行業信息標準,維護行業市場秩序,開展行業執法監督檢查,提供行業相關信息服務。三是設立專司統籌經濟社會事務的辦事機構,統壹協調解決職責交叉和綜合管理事務。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問題
大部制改革事關政府體制機制的創新和權力利益的調整,應當按照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暢通利益表達和意願訴求渠道,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起草改革總體方案,由中央討論決定,並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應性。應當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切實加強行政組織法體系建設,推進行政組織設置、職能定位和機制運行的法治化。由於受計劃經濟和部門立法的影響,我國相當程度上存在壹個部門壹套法律體系,大部制改革後,有關執法主體、訴訟管轄和法律適用可能會出現壹定的問題,必要時可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有關機構改革中法律適用問題的決定予以解決。同時,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現行法律法規的修改問題,應當以此為契機,增強我國法律體系的協調統壹和實行綜合立法。
4.與其他改革相配套問題
大部制改革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權力關系的調整,是壹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整體配套改革的原則,使大部制改革與其他改革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當前特別重要的是應當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創新公***產品的提供機制,重視公益性事業單位在提供公***產品和公***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還可以更多地采取購買服務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原則,將大量的技術性、服務性和經辦性職能交給事業單位和中介組織承擔;規範和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中介組織,為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本質上從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有關權力分離和制約問題,需要與司法體制、人大體制相結合來考慮。應當按照十七大確定的“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的要求,在政治體制的整體架構中確定改革方案和對策措施。
公***服務型政府與公***財政具有天然的統壹性。推進大部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應當重視發揮公***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壹些國家沒有組織、人事和編制部門,而機構數量和官員及公務員規模能在數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建立機構和增加公務員需要有預算,而預算需要議會批準。實際上是預算在控制編制,政府增加機構和人員的權力在議會,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脹的。因此,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改革預算管理體制,既實現預算的編制、執行、監督相分離,也實現編制與預算相結合,發揮預算管理改革對鞏固機構改革成果的約束作用。此外,要發揮預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設計科學、規範、公正、透明的預算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強對大部制改革的理論研究
我國以往的機構改革往往是迫於形勢壓力,臨時應付,壹般是從政策闡釋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張,缺乏指導改革實踐的較為系統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論闡釋,導致改革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不夠。換言之,理論滯後於實踐的問題正在日益成為制約我國政府改革的突出問題。當前,在新形勢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應當著重對我國政府改革進行理性的反思,從價值選擇的角度討論政府改革與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制度創新、提高政府能力的關系。要加強政府改革與治理的學術研究,特別是加強公***組織理論的研究。要適應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改革與治理的發展趨勢,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積極借鑒它國經驗。要重視實證研究,立足於轉型期的中國行政管理實踐,調查和總結我國機構設置和改革的經驗,提煉出具有規律性的通行做法,通過理論創新促進體制和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