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為什麽會用水泥造仿古建築?

為什麽會用水泥造仿古建築?

劉心武是中國著名的作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寫了《班主任》壹舉成名。這幾年,他還在“百家講壇”上講紅樓夢,又寫了不少建築評論。他的建築評論文章有的還不錯,代表了社會上壹部分人對建築的看法。我很敬佩那些不搞建築而評論建築的作家們,我也買過趙鑫珊和劉心武的壹些書,但他們畢竟是外行人,有些說法很值得商榷,現略舉壹二。最近看到壹本書,劉先生有壹篇文章叫做《水泥和玻璃》,書中批評現在有的地方用水泥來建造“仿古建築”(主要是壹些園林裏的“橋欄廊柵”和亭子)。他看了以後,“嘖嘖稱假”。他認為,既然是“仿古”,就要用木材、磚瓦來造,否則就是假的。因此,他“建議”,倘若找不到木材和磚瓦,就不要貿然用水泥去“仿古”,水泥的秉性決定了它很難產生真正木材與土瓦等傳統建材的質感和韻味。……劉先生這裏所說的“水泥”實際上是指“鋼筋混凝土”,水泥只是壹種膠凝材料,沒有水泥之前我們用的是石灰,用它拌沙子砌磚、砌石頭、砌萬裏長城……,水泥除了同上用途之外,還可以拌以沙石(骨料)配上鋼筋,成為“鋼筋混凝土”,替代木材去建各種各樣的“建築”。壹般外行人也稱“鋼筋混凝土”為“水泥”,水泥就水泥吧,究竟能不能用“水泥”建“仿古建築”?什麽叫做“仿古建築”?就是按中國傳統風格的樣式建的現代建築。時代已經發展到“現代”,何必去仿古?多數情況下,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不但不必“仿古”,連所謂“中西合璧”也沒有必要。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有些宗教性建築、風景名勝區和園林中的亭臺樓榭、有特殊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等,群眾希望看到傳統的建築藝術形象,所謂的“仿古”還是免不了的。這裏,“仿古建築”只是“傳統建築形象”的現代建築,不會有人把它當作“古建築”的。因此,不存在“假”不“假”的問題。既然是“現代建築”,為什麽不能用現代建築材料呢?再說,時代變了,壹切都會變,這才正常。中國傳統建築是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現在不可能按當時的做法去建不“假”的建築了。且不說這木材資源現在嚴重匱乏,就是建築工藝和技術條件也完全變了樣。中國歷史上沒有建築師,也沒有工程師,大量的建築都是由“工匠”完成的,以木匠師傅為主。而這工匠師傅是靠“師徒傳承”來傳播技術的,還和親族關系、地域關系相聯,形成特定社會條件相對應的“設計施工技術隊伍”。如浙江東陽的木匠、福建惠安的石匠等等。歷史的發展,這種以師徒關系來維系的傳統建築行業組織已經解體,傳統的手工技藝也大多無法傳承。現代建築是由建築師、工程師通過設計計算,畫出圖來,然後工人“按圖施工”,施工企業老板(即原來的大師傅)的任務主要是經營管理和調配資金,和以前完全不壹樣了!妳現在要按過去那種方式建“貨真價實”的古建築,是很難的。要建築師畫出古建築木結構的大樣圖來,恐怕沒幾個人能畫,也沒幾個木工能做得出地道的榫卯接頭和鬥拱,硬要做的話,全國到處找已經極少的“師傅”,也許還可以做出來,但這大大增加的“造價”,又由誰來負擔呢?其實,用“鋼筋混凝土”建的仿古建築,並不比全部用“木材、磚瓦”和傳統工藝建造的差。而且,在耐久、防火、承重等方面還遠遠優於後者。如建於1929年的南京靈谷寺塔,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是當時上海的壹家外國設計事務所設計的,但中國樓閣式塔的韻味沒變,外面看去和傳統式塔沒有兩樣,內部使用空間卻比磚石塔大得多,可以沿著旋轉樓梯壹直上到頂層(總***九層),80年過去了,現在還完好無損。而許多建於清末民初的許多木結構“古建築”,相差不過三四十年,現在卻已破敗不堪,急待維修和“搶救”。這說明,“水泥”的優越性是很明顯的,用“水泥”建“仿古建築”,也是完全可以的。近幾十年來,也有不少比較成功的用“水泥”建成的例子,如武漢的“黃鶴樓”,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我看就很好,而且也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至於許多園林建築中的亭臺樓閣,用“水泥”做得不錯的也不少。所以,把用“水泥”建“仿古建築”說成類似於“造假”,是不適合的。還好,劉心武先生還不是握有實權的“官”,否則,會搞得建築師們無所適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