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纏身的Uber,是否還能夠自救
Uber現在沒有萬全之策來將自己的四面楚歌壹壹擊破。僅以下這幾個問題,就夠卡蘭尼克多好些白頭發了:
壹、如何提振已低迷到了警戒線的士氣?
因遭受性騷擾而離職的前員工蘇珊·富勒(Susan Fowler)自揭傷疤後,Uber隨即回應要徹查此事。不過現在,蘇珊對Uber的徹查方式顯然很不滿意。她向各媒體爆料稱,Uber是雇了壹支律師團隊,但調查的對象卻是她自己。
對此Uber反駁稱,花錢請律師的目的是要將性騷擾案弄個水落石出。誰真誰假現在誰都不知道,但有壹點不能不提,那就是:請外部力量來調查對手是Uber素來的手法。
話說這種手法真的很不正當。盡管Uber素來就名聲不好,我們也不覺得它理所當然就該這樣。
二、如何贏回那些已經涼透了心的司機?
是的,Uber把2017命名為“司機之年”,但至少目前,我們還不知Uber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彰顯它對司機的重視。畢竟,Uber成立六年來並沒有讓多少司機過上小康生活,而且它長達數年的虛與委蛇也著實讓人難忘——它四處描繪美好藍圖,誘使司機相信只要加入Uber即可輕松過上中產階級的日子;但隨後,司機們卻發現自己需要每天工作10小時、甚至跨城跑活兒才能賺夠壹家子的用度。
對了,至今該公司還沒給司機端 App 開通“小費功能”(而中國的滴滴是有的),從這點上來說,司機們並未像Uber誇口的那樣,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三、如何讓投資人相信自己壹定能扭虧為盈?
要知道截至目前,Uber都沒能剎住大幅補貼的慣性。據報道,在每趟出行產生的實際成本上,乘客只需負擔 40%,剩下的 60% 都是Uber自掏腰包。難怪《金融時報》要發文稱:“這是個危險信號。它似乎表明:Uber在拿投資人的錢做慈善。”
目前Uber的估值在 700 億美金上下,而卡蘭尼克,據說他要在估值沖到 1000 億美金時攜Uber上市。可是,風投們沒那麽樂觀。他們認為:Uber這種混亂模式會讓頂尖人才退避三舍,從而危及到Uber的長遠未來——譬如,上市。
四、如何顛覆消費者對自己的看法?
在許多人看來,Uber已經無法擺脫累積至今的惡名。不管卡蘭尼克道歉多少次、飆淚多少次、承諾多少次,他都很難抹掉人們對他根深蒂固的記憶。
人們不會忘記,屢次道歉的他,也屢次表現得像個徹底的小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