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的歷史沿革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的歷史沿革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壹。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壹。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裏,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壹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裏的紀南城)後,這裏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這裏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墻。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墻,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占荊州城,將城墻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裏,南北寬1.2公裏,城垣周長10.5公裏,城內面積4.5平方公裏,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築城墻,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墻高9米左右,城墻厚10米左右,城墻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臺。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壹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壹座,是長江中遊地區唯壹壹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荊州城已成為中國三國旅遊線上的壹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壹。據《後漢書·地理誌》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壹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墻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內;土城墻遠遠早於磚城墻。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壹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墻。此段城墻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裏,總人口637萬,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58.66平方公裏,常住人口70萬。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於郢(現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在近代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內河港口城市之壹。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長江中遊重要口岸和鄂中南部中心城市。

荊州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壹個以荊州市中心城市為核心,連結6個中等骨幹城市,依托84個小城鎮的梯級城市框架體系已經構成。市域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促進了城鎮之間的有序發展,交通、信息、資源等優勢互補性日益增強;壹個以荊州市為中心,立足鄂中南面向湘北腹地的水、公、鐵、空綜合發展的區域交通中樞已經形成,隨著荊州長江公路大橋、荊沙鐵路下河線、鹽卡工業港碼頭、荊襄高等級公路等壹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荊州作為長江中遊重要口岸的作用日益凸現。中心城區通過多年的規劃用地調整,已經形成武德、玉橋、古城等六大功能分區。按照“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的原則,壹批汙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相繼從舊城遷出,向荊州工業新區聚集,工業空間換商業空間的戰略舉措取得初步成效,洪城商港、藍星建材城、大田化工基地等壹大批新型工業和商業項目陸續建成,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荊州先後榮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園林城市”等稱號,現正著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把荊州中心城市建成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市。

荊州中心城區現有主次幹道79條,立交橋4座,道路總長770公裏;城市排水管網總長370公裏;規劃建設汙水處理廠3座,其中,紅光汙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0萬噸。擁有自來水廠5座,供水管網總長695.33公裏,日供水能力72萬噸;城市公園20個,街頭小遊園49個,綠化覆蓋面積1967.4公頃,公***綠地面積479.5公頃,綠化覆蓋率38.12%,人均擁有公***綠地面積7.9平方米;日道路保潔面積360萬平方米,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350噸;己建成城市公廁236座;城市公交車總數556輛,開通營運線路48條,總長569公裏;城市天然氣年供應量5000萬立方米,鋪設主幹管網120公裏,天然氣用戶5萬戶,城市氣化率達到87%

荊州古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墻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墻中排名第二,被專家們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幾年來,圍繞古城墻大舉建設,實施了三大工程:壹是建設環城公園。環城公園總面積2.5平方公裏,圍繞古城垣,內建行車道,外鋪步行道,串連8大景區和36大景觀,實現了“城墻上走人,內環道行車,外環道跑馬”的建設目標。二是建設九龍淵龍舟賽場。九龍淵龍舟賽場位於九龍橋以南,總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6.8萬平方米,包括仲宣樓、金龍軒、屈原祠等8大景區。三是建設鳳凰廣場。鳳凰廣場位於九龍橋以北,總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12萬平方米,包括雙鳳朝陽廣場、伴鳳池、百鳳畫壁等9大景區,是壹座以弘揚荊楚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大型文化廣場。這三大環繞古城墻工程的建設,強化了對古城的保護,盤活了歷史文化資產,改變了城市北大門形象,對形成荊州城市的獨有景觀風貌發揮了巨大作用。

《荊州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年)正在修編之中,荊州城市建設正向著結構合理、產業發達、布局完善、環境良好、風貌獨特的宜居城市目標奮力邁進。規劃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1.2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約75萬;202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2.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約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