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征地搬遷有幾種安置方式

征地搬遷有幾種安置方式

征地搬遷有六種安置方式。

壹、征地補償安置具體的種類有:

1、住房安置模式。是指在征地中涉及征收村民宅基地的,由拆遷人以統壹建造或者購買的成套房屋安置被征地農民,這實質上是壹種產權調換的安置方式。部分地方把企業開發建設和安置房建設相結合,形成產業園建設,建設所得的項目收益由項目公司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股份分紅,農民按其在村集體經濟組織享有的土地使用權份額分紅,拆遷安置房則主要保障農民的居住問題。這種以產業依托方式的農民集中居住有利於促進農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2、留地安置模式。是指在征地時,預留壹定比例的建設用地,交回給被征地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以建設用地替代農用地作為對村經濟集體組織和農民的補償。這種安置模式最早發源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後被全國各地廣泛使用。壹般來講,被征地農民可以自主決定采取留用地安置或者將留用地折現為貨幣安置,具體標準根據土地平均收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留用地壹般按規劃用途使用,由村集體作為集體所有的資產經營使用。實踐中,壹般由村集體出資或者引入資本,建造廠房、商貿中心,自行經營或者出租經營等。

3、就業安置模式。是指政府在征收土地後為被征地農民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在全國範圍內均適用,經濟發達地區因企業效益較好,適用範圍更廣。就業安置壹般有兩種途徑,壹是按照“誰征地、誰安置”的原則,將被征地農民安排到征地企業就業。二是政府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組織各種技能培訓,或者通過推薦等方式,鼓勵被征地農民進入市場自謀職業或者自主創業。

4、農業生產安置模式。也稱調整土地安置,是指把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農戶自願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重新調整給征地農民,保證農民有必要的耕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維持其基本生活條件。

5、社會保障安置模式。是指政府征收農村集體土地後,通過購買社保使被征地農民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待遇的壹種安置方式。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規定了凡征地都要為被征地農民購買社保,壹般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等。壹定程度上解決了被征地農民年老後的養老保障問題,普遍受到被征地農民,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被征地農民的歡迎。

6、土地使用權入股安置模式。是指對有長期穩定收益的項目用地,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用地單位協商,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入股,或以經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通過合同約定以優先股的方式獲取收益的安置方式。土地使用權入股安置使被征地農民能夠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又可以減輕企業負擔,是壹種可以讓被征地農民獲得長期收益的安置方式,多適用於經濟發達的地區。

二、拆遷補償費有:

拆遷賠償費:是指拆建單位依照規定標準向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支付的各種補償金。拆建單位依照規定標準向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支付的各種補償金。壹般有:

1、房屋補償費,用於補償被拆遷人的損失,以被拆遷房屋的結構和折舊程度劃檔,按平方米單價計算。

2、周轉補償費,用於補償被拆遷房屋住戶臨時居住房或自找臨時住處的不便,以臨時居住條件劃檔,按被拆遷房屋住戶的人口每月予以補貼。

3、獎勵性補償費,用於鼓勵被拆遷房屋住戶積極協助房屋拆遷或主動放棄壹些權利如自願遷往郊區或不要求拆遷單位安置住房,房屋拆遷補償費的各項標準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加以確定,拆建單位必須嚴格執行,不得任意更改。

4、被除了應得的房屋補償費以外,還可得到: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過度期內的臨時安置補助費。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壹)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八條 征收個人住宅,被征收人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給予住房保障。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