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錦集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錦集

《文學的讀法》是壹本由[英] 特裏·伊格爾頓 / Terry Eagleton著作,後浪丨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28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壹):《文學的讀法》讀書匯報

 收到後浪文學贈送的新版本的特裏·伊格爾頓《文學的讀法》,匯報壹下。

 特裏·伊格爾頓是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化評論家,他的《文學理論導論》在國內產生過重大影響。這本小書相當於他的壹門由五堂講座組成的文學鑒賞導論課。

 伊格爾頓開宗明義,指出不能拿文學當現實八卦那樣,壹上來就討論某兩個人物之間的是不是真愛——因為文學的首要屬性是虛構性,而且其敘述角度未必可信,而有可能也是構建故事的壹部分。我們更應該看到文學作品用以表達的形式,也就是“文學性”。他展示了鑒賞文學的五個角度:開頭、人物、敘事、詮釋、價值,又涵蓋了語氣、氛圍、步調等種種語言細節。

 對於有壹些閱讀經驗,但沒有系統了解過文學理論的讀者,這本書能用寥寥數語對妳壹定也思考過的問題進行點撥,比如:虛構人物是否存在?敘述的聲音所講的就是客觀的嗎?小說都有懲惡揚善的套路嗎?……

 對於對文學理論有所了解的讀者,這本書中分析的例子則可以補充妳的書單。伊格爾頓對古今文學的精華信手拈來。跟著他走馬觀花下來,妳或許可以記下壹些未曾留心的作家作品或著眼點。

 本書的特色,壹是伊格爾頓作為英國人的毒舌,比如:

 講語言——“看到偉大作家和我們壹樣會犯錯誤,總是令人心裏舒坦。葉芝曾在都柏林申請教職,卻因申請書中拼錯了‘professor’(教授)壹詞而遭到拒絕。”

 講人物的虛構性——“文學人物同鋃鐺入獄的連環殺手壹樣,沒有未來可言。”

 講人物塑造在不同時代的區別——“福音書的作者們若參加創意寫作班,也許會拿到丟人現眼的分數。”

 講我們為了知道結局而看下去,但看到結局故事也就結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人類的終結渴望命名為死亡沖動。”

 二是他作為工人階級出身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善於把小說放置於時代的社會關系中,對文學中對工人的反映尤其不留情。

 他的很多論點,妳不壹定要同意,但有理由聽聽。比如他認為,想象力不壹定是正面的:“人類發明的每壹件致命武器,都是想象力的惡果。”***情力也不壹定是美德:“新古典主義作家如亨利·菲爾丁……希望讀者以好笑、譏諷、同情的目光打量湯姆·瓊斯,而不是跟著他爬上床。那張床上已經人滿為患了。”他說,浪漫主義者認為想象高於現實,認為不存在的永遠比存在的要好,這反映出的是他們對現實的負面態度。這種態度用在川普上沒毛病,但曼德拉不是挺好的麽?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二):伊格爾頓評論《哈利波特》並不是抖機靈或兒戲化的需要

 我為什麽會寫下這段文字,是有原因的。因為翻看評論就有壹些文學青年對《哈利波特》被評論“耿耿於懷”甚至大加嘲笑,極端者甚至把它形容為“讓我仿佛吞下了壹個蒼蠅”。之所以有如此“咬牙切齒”的評論,乃是因為評論者其實並不了解文學史,只是癡迷在“純文學”、“象牙塔”、“諾貝爾”之類的狹隘想象中。

 而事實上,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絕大多數都源於“通俗文學”這壹傳統,英國尤甚,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通俗文學(只不過現在被經典化了),而最初的象牙塔作家喬伊斯、伍爾芙等也早就走向了大眾化,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偉大作家最終都要面向大眾,都要走向“暢銷”,暢銷不是作品價值不高的標簽,而是產生偉大影響的必由之路,我們中國的文學青年往往不理解這壹點,故壹看到“暢銷”就產生不偉大的“聯想”,其實是偏頗和不智。文學青年還有壹種普遍的毛病:當代作家都拿諾貝爾來做標桿。又是大錯特錯,當代作家裏諾獎多數是無影響的作家,消逝於歷史的是大多數,有些文學青年不問青紅皂白,仿佛壹談諾貝爾,羅琳就成了“渺小”,其實恰恰相反,在羅琳這種巨大影響力且已經相當程度完成了經典化的作家面前,多數諾獎得主在羅琳面前都堪稱“侏儒”,比如賽珍珠、辛克萊劉易斯這種,更別說那些連他們都不如的名字都不被人銘記的諾獎作家(需要特意查諾獎得主名單才能找到他們)。就以賽珍珠為例,美國主流文學史可以壹句話不給,但翻看任何主流文學史,羅琳必然是有壹個“獨立專節”的重要作家。我們評論作家是否偉大,要看文學起史,而不是想當然誰誰誰諾貝爾了,誰誰誰嚴肅誰誰誰通俗之類。(當然不是反過來說通俗壹定偉大,而是說要看這個最初的“通俗作家”是否完成經典化被文學史接納,壹旦某個“通俗作家”能夠完成普世經典化,那就壹定是超級偉大作家,遠有狄更斯簡奧斯丁,僅有張愛玲羅琳。)

 所以,與壹般中國讀者想當然不壹樣的是,《哈利波特》並不是文學評論家不屑壹評的作品,恰恰相反,現在每本名著閱讀指南以及任何壹本嚴肅的英美文學史都會論述這部作品。同時,它也是英國考試局裏最年輕的名著,與《哈姆雷特》、《雙城記》、《呼嘯山莊》等名著同框。

 2018年3月,37國108文學家評選出來的“塑造人類精神的100部名著”,《哈利波特》高居15,和《哈姆雷特》、《百年孤獨》排名很近,是當代活著的作家作品裏的首位!

 羅琳本人還是英國的“名譽勛位成員”,這是國家最高榮譽,英國諾獎得主裏也只有少數人能拿到。妳以為羅琳是金庸,其實人家是魯郭茅巴的地位。羅琳的偉大程度也超過哈羅德布魯姆或本書作者這個層級的人物,畢竟在榮譽勛位成員的壹長串名單裏,和羅琳相對應的思想家是哈耶克、卡爾波普和羅素,明顯超出伊格爾頓的地位。

 若進壹步探討世界歷史,羅琳是屬於世紀偉人那種人物,近當代英國作家裏大概只有喬伊斯(今愛爾蘭作家,在生時屬於英國統治)這種噸位的人可比,這不是我尬吹,翻出任何偉人榜,羅琳幾乎都是很少的能入榜的作家,妳在偉人傳記叢書裏,經常可以看到羅琳和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的人並列。而在《今日美國》評選1975—2000的25年25巨人評選中,羅琳也是唯壹的作家,而中國唯壹入選的是鄧小平。

 總之,把羅琳讀成托爾金或金庸,是嚴重的認知錯誤,羅琳其實是當代版“狄更斯 簡奧斯丁”的合體。羅琳不是托爾金就類似於張愛玲不是張恨水壹樣。當然,任何類比都沒有絕對準確性,但這個類比可以大致幫助我們找準羅琳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定位。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三):《文學的讀法》新版譯後記

 文/吳文權

 關於文學的讀法,向來有人有話要說,其中不乏大家通人,二三流角色更是不勝枚舉。其中,慧眼卓識者欲指點迷津、撥亂反正,往往引人探幽攬勝,有勝讀十年書之嘆;自詡高明者則侃侃而談、誇誇自矜,壹番熱鬧過後,聽者雖意猶未盡,卻是心得全無。故辨別良莠,實乃用心之讀者必下之功,而辨別之捷徑之壹,便是著者之文名,雖非百分之百可靠,卻大抵令人放心。

 大家著小書,至少當今之世,東西方皆有顯例。在中國,有《大家小書》系列;在西方,有《牛津通識系列》。就小說而言,便有大衛·洛奇之《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亦有同名作品)、詹姆斯·伍德的《小說機杼》、托馬斯·福斯特的《如何閱讀壹本小說》等大家之作;往前回溯,尚有亨利·詹姆斯、E.M. 福斯特等人的經典。其他文類的各種指南書籍,亦不在少數,久負盛名的便有布魯克斯和沃倫的《理解詩歌》。在科學領域,大師們同樣重視寫作科普小書,以啟迪民智,點燃探究之興趣;如洛倫·艾斯利(Loren Eiseley),融科學家的分析與藝術家的直覺於壹體,激發青少年對自然之謎的探究之心,其功莫大矣!

 當今世界,知識浩若煙海,生活節奏飛快,讀書漸漸淪落為快餐行為。正如伊格爾頓在前言中所道,“尼采稱為‘慢讀’的悠久傳統,正面臨悄然沒落的危險”。可以想見,嚴肅作者嘔心瀝血精心炮制的“大餐”,卻被人三下五除二當成薯條炸雞,豬八戒吃人參果般暴殄天物,豈不令人痛惜。此外,即便讀者樂於深入探究書中奧秘,也因自身和教育的緣故,往往無法得其門而入。面對這番令人堪憂的文化圖景,身為大批評家的伊格爾頓甘冒遭人詬病的危險(西方有人對寫 How to 類書籍的人嗤之以鼻),以自身細讀的豐富經驗,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迷宮聖殿,深刻認識文學分析的美妙,期待這種滋養心靈的寶貴行為,能夠成為更多讀者的自覺追求,成為日漸荒蕪的文化沙漠中汩汩湧動的生命之泉。我相信,在伊格爾頓看來,對文學的敏感與迷醉,是壹個文明最具人性的部分。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無論物質生活如何光鮮,缺乏細致入微的文學感受力,人的存在便有著重大的缺憾。由這樣的人構成的世界,不是人類真正的家園。

 作者特裏·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 , 唯生命之樹常青。這話有壹定道理,但並不絕對。理論能帶來深刻的洞見,從而令實踐者更深入更細致地理解客體。伊格爾頓深諳文學及文化理論,所以能夠在具體小說、詩歌、戲劇乃至童謠片段中,窺見普通讀者無法意識到的曲折與盛景。他的每壹次解讀,無論妥帖還是牽強,都能令人看到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激發讀者的探究之心,我想這便是他的目的。

 最後談談翻譯。本書此前已有兩個中譯本,壹是範浩的《文學閱讀指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二是黃煜文的《如何閱讀文學》(臺北:商周,2014)。二者各有千秋,範譯活潑靈動,黃譯典雅穩重。翻譯過程中,於推敲之時,我也多曾參考,在此壹並致謝!此外,伊格爾頓所引文學作品片段,除譯者本人自譯外,皆參照了國內現有優秀譯本,並予以標註,在此也壹並致謝!凡作者所引片段,皆附上英文原文,便於讀者參照思考。嚴復曰,譯事三難“信達雅”。具體到文本翻譯,“三難”便化作無數個攔路虎,若想克之,其中甘苦,不可為外人道。試舉壹例。本書中援引詹姆斯《鴿翼》壹段文字,殊難解讀,範浩女士也於腳註中加以說明。我參照了此前二譯,並參考了該書德譯本的相關段落,均未得到滿意的理解。雖然多年來壹直啃讀《鴿翼》壹書,我的解讀依然無法令自己滿意。遂照目前理解譯出,不當之處,還請方家通人不吝賜教。翻譯壹事,從不簡單,壹詞壹句,如不精心,皆可成為陷阱。作為譯者,即便處處小心,也難免無意識中跌落下去。唯望不致太過頻繁,弄得文本與自己遍體鱗傷,令讀者側目皺眉。如有錯誤,但求批評,不敢奢望見諒!

  《文學的讀法》讀後感(四):積累不夠,閱讀技巧不足,如何讀小說?

 “妳通常怎麽讀小說?” 雖然作為壹個文科生,但說實話,我依舊不會讀小說,也不太會讀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以至於即使今年的閱讀量已經達到200 ,但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比例壹直受限,上不去,不是因為讀不下去,而是因為不會讀。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壹是因為我讀文學類書籍的速度慢。比如,同樣讀壹本書,非虛構類的書大概2小時左右就能讀完,但虛構類的文學書就要讀4~5個小時,甚至更久。雖然不是特別在意時間上的消耗,但總覺得它們在拖慢我的讀書速度,降低了閱讀給我帶來的成就感,後來慢慢的就開始能不讀就不讀了。 除了時間上的問題,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麽讀和評論這些文學作品,不知道他們到底應該帶來什麽。每次讀完壹本文學書,就會覺得內容很好、觸動很大,給我提供了壹些生活、思想上的指引,但如果更深壹步說,我就不知道還有什麽了。好像是壹種藏在心底說不出來的東西,但卻壹直在那。 可如果不讀文學類的書籍,在情感、心靈上就會出現壹些空隙,這也是為什麽即使讀的慢,我還是會堅持隔段時間就讀壹本文學書的原因。

 隨著讀書量的增加,再加上很多文學理論內容的熏陶、指引。我發現,造成“不會讀文學書”這個問題,壹是積累不夠,二是閱讀技巧不足。說起來簡單,但想改變卻不是壹件容易的事,畢竟積累是壹件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做好的事,因此只能先從技巧方面彌補。於是,我翻開了《文學的讀法》。 本書的作者特裏·伊格爾頓,是當代傑出的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專註於文學作品的研究,他的文字風趣幽默,又不失犀利,讀起來很輕松愉悅。比如,在書中,他說很多小說創作者在開頭處“會使出渾身解數,偶爾也會損招叠出”、“壹首詩或壹個故事的初衷,作家恐怕早就忘卻了”……這讓我腦海中湧現出小說作者們看到這些評論時哭笑不得的場景,看來寫壹本小說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就像明白了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壹生,就像看了很多美食書,依舊不會做飯……壹樣,即使學了再多的技巧書,如果不知道怎麽實操,或者找不到“門”,那就是等於白學,沒什麽用了。 《文學的讀法》雖然是壹本文學指導書,但書中所講的內容,並不是那些條理分明的技法,而是將技巧藏在了作品中,讓我們通過閱讀對偉大作品的評論,去真切的感受文學的魅力、語言的魅力,以及文學之外的東西。

 因此,整本書不僅從開頭、人物、敘事方法這三個傳統的解讀角度,來教我們如何閱讀壹本文學書,深挖壹個故事組成的各種元素,還增加了“詮釋”和“價值”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帶我們走進作品之余,還能走出作品,拓寬閱讀視野,豐富閱讀體驗。而在閱讀這些內容的同時,我們從作者對各種經典書籍信手拈來的引用,也能看出其文學底蘊的深厚。 當我們擱置了作品的文學性,只是像看故事壹樣讀完了壹本文學書時,就會讓經典作品成了過眼雲煙,降低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在這本書中,妳會學到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也會看到諸如《包法利夫人》《荒原》等偉大作品的精彩解析,還可以學會壹種新的閱讀方式——慢速閱讀。 妳會發現,當閱讀速度慢下來,當思想沈澱下來時,妳眼中的故事、文字,或是人物,都像是有了生命,會來到妳的耳邊,悄悄對妳說話;會坐在妳的身邊,靜靜陪伴;又或者遊蕩到妳的腦海……最後,也許他們會成為壹段影像、壹抹記憶,永遠留存。

 如果妳不希望自己每次讀小說只是讀了壹個故事,如果妳想豐富壹下自己的閱讀體驗,如果妳願意研究壹下文學作品所承載的“秘密”,如果妳想知道每個人物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麽……

 如果妳需要壹本文學入門書,或是壹位文學導師,那麽不妨打開《文學的讀法》,和當代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特裏·伊格爾頓壹起,打開另壹扇閱讀之門,暢享文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