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興化府的興化名菜

興化府的興化名菜

興化名菜小吃質優物美,在色、香、味、形、器等方面均有考究,尤註重於“味”。在興化菜譜中,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為其特色,又以清鮮淡雅,略帶甜味見長。歷史上,興化就有久負盛名的炒興化米粉、荔枝肉、燜豆腐、跳魚穿豆腐、幹燜羊肉、蛋白扁食等佳肴。近年來,莆田著名烹調技師王文基根據古老的生活習慣,利用本地豐富的菜肴原料,別出心裁,精心制作十二道“媽祖宴菜”:並駕齊驅、群仙聚會、蛋糕花籃、媽祖壽面、丹鳳朝陽、張衡魷魚、雙龍遊月、鴨戲新波、發財有余、桂圓壽桃、龍王點兵、全家福。1987年“媽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紀念活動時,被正式定名,備受國內外遊客贊譽。

名菜

群仙聚會 依據湄洲島著名景致而作。用八枚鴿蛋雕為“八仙”,用金針菇絲、肉絲、筍絲、冬菇絲、姜絲等鋪設“海灘”,采用爆炒烹調法,制作饒有神話意境的“群仙聚會”名菜。先將主料鴿蛋煮熟去殼,構成“八仙”造型,用花生油旺火煸炒切成細料的金針菇、肉絲等佐料制成海灘。再請“八仙”圍聚“海灘”邊,形狀逼真,色澤鮮艷美觀,味道清香可口。

蛋糕花籃 五洲四海的媽祖信徒萬流歸宗,千裏迢迢來到湄洲祖廟,當頂禮膜拜時,依例向媽祖贈送花籃,以表心意。用莆田特產名果制作三色蛋糕花籃,造型美觀,有清、鮮、香、嫩之味,非常爽口。用主料生雞蛋、皮蛋、鹹蛋調以味精、精鹽蒸制為蛋糕,並切成薄片疊成壹花籃,再用桂圓、橄欖、桔子、蜜李、蜜棗等為輔料,設計各種花樣圖案即成,此道菜含有到湄洲祖廟拜謁海峽女神的紀念意義。

桂圓壽桃 按興化習俗制作的上乘菜肴,具有特殊的地方風味,寓有健康長壽之意。取上等糯米粉,揉成劑子為“桃皮”,裹進用桂圓、蓮子、杏仁、紅棗、冬瓜糖、白糖等精制的餡心,成蜜桃狀,並抹上花生油,煮熟即成,其形如蜜桃,皮綿糯,餡油潤,食之鮮美可口,香甜中突出桂圓味,以此作為祝壽禮品,遠勝過生日蛋糕。

風味小吃

1.跳魚穿豆腐

選肥大肉厚、味鮮少腥的跳魚為主料。先煸蔥白、蒜頭、生姜出香味,加入清湯、小方塊豆腐和鮮活跳魚。先文火漸轉旺火,燒成豆腐被跳魚穿成蜂窩狀後,再下精鹽、味精等調料即可。豆腐呈玉色,跳魚如臥龍,營養豐富,湯清味鮮,素凈淡雅。

2.雞 卷

先把雞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蝦仁、尾梨、冬瓜條、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豬的網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圓粒狀,油炸成焦黃色,趁熱沾上醬油,酥脆、香甜。

3.蚮 餅

即“海蠣餅”,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以蔥、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制小瓢中,用夾心鮮蚮油炸。酥脆香甜,如沾蒜泥醬醋,更加爽口宜人,為莆田風味小吃特產。

4.興化粉

有湯米粉與炒米粉。

“米粉”是興化特產,馳名中外,比福州的“粉幹”要細數倍,是蒸熟的大米粉通過強力從細孔擠壓出來的粉絲,再經日曬或火烤而成幹品。來旅遊的客人總以壹嘗其味為快。

“米粉”加油煎的蔥頭,調以醬油、味精,取名“蔥米粉”,是感冒病人解表、發汗的絕好食品;如分別配以葷、素調料,拌上青菜烹調,則是經濟可口、四季皆宜,“炒米粉”流傳久遠,各地名酒家、大菜館的菜單裏,少不了有它壹份。有的甚至管它叫“炒興化”,把它同“發源地”興化府掛起鉤來。

“炒米粉”可素可葷,因配料而異。

素炒以小蔥、洋蔥、香菇絲等菜為配料,另加優質醬油、味精,上座時擺些芫荽、油炸花生。

葷炒的配料主要是豬肉絲或鮮海蠣、生蟶、蝦肉(鮮、幹均可),又加香菇絲、青菜(韭菜、芹菜、甘藍或小白菜)等。

炒米粉最好用素油,先將青菜炒好備用。所謂“炒”,實非端起“煎匙”反復炒動。“炒”的關鍵,在於調料熟後、米粉下鍋之前,用油適量,斟酌燒湯。湯開後,調整鹹淡,加上味精,投進“米粉”。此湯以能淹浸米粉為度,此時只要稍稍用“煎匙”翻動使“米粉”均勻沾湯便行,然後蓋起鍋蓋,壹兩分鐘後加上炒好的青菜,就可取用上席。

“炒米粉”無論葷素,配料都要新鮮,用油都要適量,燒湯都要適當,這樣才能“炒”出味美、絲長、不膩的佳品來。

此外,還有豆漿炒興化粉,本品要用上等細絲米粉。所用的豆漿要比壹般飲用的豆漿略濃,且帶少量的食用堿,處於文火的調控之下。“炒”米粉的鋁鍋不宜直接置於爐火之上,而是置於另壹大鋁鍋當中,只讓大鋁鍋接觸爐火,保持燒滾的開水,以便為“炒”米粉傳送熱度。

“炒”時,先在鍋裏擺幾絲綠豆芽,並從上述豆漿口撈出漿燙壹兩分鐘的米粉,同時撒上適量的蔥花,加進以洋蔥、生姜熬過的花生油約壹湯匙,調有少量海鮮、味精的優質醬油,用筷子攪拌均勻,然後覆上鍋蓋,讓米粉熱燜壹兩分鐘,最後又加若幹麻油、芫荽和炸花生,即可上盤食用。

以此法“炒”出的豆漿米粉,粉絲不斷、不糊、不粘結,饒有光澤,卻無膩感,松軟合適,色、香、味俱佳,是壹項十分經濟、四時皆宜的風味小吃。

5.“溫湯”羊肉

“溫湯”羊肉以鮮、柔、脆兼備,不膩不膻的獨特風味令人喜食。

置酒壹壺,切“溫湯”羊肉壹碟,加優質醬油若幹,與客對酌品嘗,頗感經濟實惠。

夏日清晨,以“溫湯”羊肉蘸優質醬油佐餐,也另有壹番滋味。

羊肉“溫湯”,其法是宰羊去毛卸去內臟,整只置於滾水鍋裏翻燙到熟,然後另放缸中,以溫湯繼續浸泡數小時而成。荔城南北市場每天都有商販零售此佳肴供應。

6.“本舍龜”

本品名稱由來,已難考證。有道是某個朝代某府少爺名“阿舍”享用的小點,有別於壹般小店所制者“阿舍”,鄭重其事地稱它為“本舍龜”。也有說是從前壹個名“盤舍”的人所制,故名“盤舍龜”。

“本舍龜”四季鹹宜,但在夏日夜宵最受青睞,它用磨細的上等糯米和以植物油捏、搟成壹塊塊薄皮,內以去殼的蒸熟綠豆調拌白糖為餡,捏制成扁而薄的圓形物,與小碟子差不多大,將它墊上“圭葉”,置籠裏蒸熟即成。

“本舍龜”形體灑脫、雅致,其皮甚薄,入口有興化“圭葉”的特殊香味,清凈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綠豆的細軟感;質量上乘,營養豐富,作為夜宵點心,稱得上佳品。

7.紅□、“番薯起”

紅□、“番薯起”是民間佳節、喜慶的食品。每年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冬至節,或祝壽、成婚吉日,家家戶戶無不為制備這些食品而喜氣洋洋。

紅□的皮取料糯米和大米,搓上紅色食用顏料,皮上印有“雙孩兒”、“雙喜”、“福”、“壽”,其狀圓形。餡有兩種:鹹的以蒸熟糯米加細切的芹菜、小蔥、芫荽和油炸花生等為料;甜料主要是拌糖的熟綠豆或熟糯米,或用蒸過、舂碎、拌糖的番薯幹。包好印訖的紅□,以“圭葉”墊底,再置籠中蒸熟。此時其色尤顯鮮紅。

“番薯起”以去皮番薯、大米粉和蔗糖(紅糖或白糖)為原料,三者的重量比為1?2?0.5。

所謂“起”,乃發酵的意思。熟番薯揉捏成糊,加入蔗糖、酵母和適量的大米粉,就開始發酵。酵母可用白粬或發酵的生饅頭充當。發酵時間的長短,因番薯、大米粉的數量、當日氣溫的高低而異。發酵要充分。發酵過程中應把大米粉分數次投入。出現酸味,應以食用堿加入中和。此時的生料仍為糊狀,要捏成□印出花樣,都靠外面撒些大米粉來解決。生品以“圭葉”墊底,上籠後以熱火蒸熟即成。

紅□、“番薯起”吃法有二:壹是蒸熱即食;二是切塊油煎後食。“番薯起”最好切成細條狀,使與油鍋的接觸面多些。油煎的“番薯起”脆感豐富、甜中帶香,令人食欲大振。

紅□、“番薯起”本非珍饈,但風味獨特。它們每每逗起遠方遊子的鄉思;那些闊別村井、親人的臺胞、僑胞,每以能夠回來享用紅□、“番薯起”而興致百倍。

8.“粿耍”

“粿耍”或“粿傘”是興化方言。“粿耍”有油煎的和湯煮的兩種。後者即福州等地常見的“鍋邊糊”。這裏著重介紹的是風味獨特的油煎“粿耍”,它和湯煮“粿耍”俱屬清淡的素品。

油煎“粿耍”以米漿伴細切的小蔥、芹菜,加輾細的炸花生為原料,調以精鹽、優質醬油和味精。有時不用芹菜,改用韭菜和綠豆芽。

煎“粿耍”有兩個講究:壹要講究“耍”的功夫,務必看準火候,適量用油,將米漿均勻地“耍”在鍋邊;二要講究米漿稀度,越稀越好。稀了,煎出的“粿耍”有壹定的透明度,食來脆口,油氣既足,香味也佳,實在妙不可言。

近年來,石室巖小吃部的“粿耍”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人們上山,似乎不是單純為了尋幽探勝,還為了品嘗價廉物美的“粿耍”風味。

9.燜豆腐

燜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葷、素之分。

素料,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蔥、芫荽、紅蘿蔔等配料。這些料子,都經切細。同時,還要備好適量的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和輾碎的炸花生等。

葷料,葷料來源廣泛,諸如瘦豬肉、幹蝦肉、鮮蟶、海蠣(鮮的或幹的都行)、幹貝等。此外,還輔以包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紅蘿蔔等。這些料子,壹律切細。另備鮮豆腐、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芫荽、輾碎的炸花生、調打勻的雞蛋等。

燜豆腐不論葷素,烹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後將捏得細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適量,壹俟湯沸,即調好鹹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勻的雞蛋,鍋上加蓋,文火燜30分鐘;入碗時,上面擺點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燜豆腐烹法在於“燜”。“燜”非用文火不可。“燜”豆腐與配料凝結壹起,松松軟軟,爽口不膩,其色紅、黃、白、綠,令人賞心悅目,其味清清淡淡,鮮美異常。

興化特產

1、興化龍眼幹(又稱桂圓幹)是以龍眼鮮果經烘焙或日曬加工而成,它因具備獨特的色、香、味以及滋補功能而馳名海內外,有興華桂圓甲天下之美譽(莆田古稱興化府,所產桂圓幹為進貢皇帝珍品,故得名興化桂圓)。

2、興化米粉是莆田壹大特產,明代就有米粉外銷。產地以莆田縣黃石鎮西洪和清江兩村為主,下棣、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橋鄉樟林、洋埕等村次之,全市其他地方亦有零星的加工制作。米粉以上等黃尖米制作最好,制作須經過9道工序,過去用手工操作,現在多用半機械化進行制作。興化米粉的特點,條細而勻,色澤潔白,輕松晶瑩,煮炒易熟,湯幹均可,飲食便利,獨具壹種風味。是群眾喜愛的食品,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禮品。興化米粉的銷路很廣,除本省各地外,銷至廣東、江西等地,目前產地工人到外省設坊生產銷售,或被雇用代加工。產品遠銷東南亞、美洲和歐洲等國家,深受海外僑胞的喜愛。

3、興化府鹵面,“中華老字號”——興化府鹵面店。何家祿侯公何德林生於道光33年10月14日即1854年,成年後,即1869年何德林傳承祖業手藝在仙邑(即仙遊縣)斜尾村大松下開店,當時營業面積僅20m2,由於何德林擅長制作風味獨特的鹵面,加之其人緣極好,所開鹵面店深得方遠百裏的百姓和達官貴人的愛戴,店內日日食客滿堂,每日鹵面供不應求,有時甚至連付近縣城的達官貴人為了吃到新鮮的鹵面,便叫手下傭人坐人力車前往“興化府鹵面店”排隊預定晚餐鹵面,這種場面天天有之。

擴展查閱

興化網

莆田興化府論壇網

莆田興化小魚網